李 姿,孔德尉,陳玉玲
(沈陽工學院 信息與控制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數字電子技術》是我國高校電子信息類、電氣類及計算機類等相關專業的基礎必修課。《數字電子技術》課程以《電路》和《模擬電子技術》等課程為基礎,其主要內容涉及數字電路的基本原理、相關電子器件的硬件應用,其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由此可見,數字技術高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的今天,該課程的學習對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十分重要。因此,如何圍繞應用型民辦高校本科教育對該課程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的人才需求并做好高層次應用型的人才培養,現提出“偏應用、重實踐、綜合訓練”的教學改革思想。
傳統的理論教學主要為“老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傳統課堂中注重原理性的講解,而對應用性的內容涉及較少,學生會感到乏味,課堂氣氛不活躍。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力求新穎,將原理性和應用性并重講授。對于原理性的內容盡量采用實際生活中的案例或常見的生活用品電器來引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PN結的形成過程、三極管等元器件導電原理可以采用視頻動畫的形式講授;設計性環節,可以提出宿舍電子鐘、養老院鬧鈴提醒等,鼓勵學生把實際學到的知識轉化成產品,為人們的生活服務,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字電子技術的興趣。
長期以來,《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的考核模式都以筆試考試為主要手段,輔以作業、課堂表現和出勤等。這種常規考核模式不僅缺乏過程性考核,且體現不出學生的應用能力,不符合應用型本科教育注重動手實踐的思想。
根據近幾年的課程改革實踐,沈陽工學院信息與控制學院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將筆試考核與實踐考核并重,以數字電路綜合性題目作為實踐考核的內容,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歷年來的考試結果看,效果優于單純筆試的成績,課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成效。
幼果被害后,多在萼洼產生白色粉斑,病部變硬。病果生長緩慢,較正常果實小。果實長大后白粉脫落,形成網狀銹斑,后期變硬的組織龜裂,形成裂口或裂紋。
近兩年來《數字電子技術》課程除了秉承期末筆試與實踐考核并重的考核改革外,還加強了對課程過程性的考核,杜絕學生“突擊式”的學習模式的養成。對于平時實驗環節從動手能力、實驗結果、實驗表現、實驗報告等多個環節綜合評價每一次實驗的成績,使學生更加注重平時的學習,有利于學生養成勤于思考的好習慣。
對于學生而言,課程內容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模塊化、零散的知識碎片,教師即使在課程中有意識地將前后知識點貫穿,但對于學生來說也很難將其“化零為整”。課程結束后利用綜合性的實訓環節加以對課程的鞏固,會對課程起到鞏固、升華的效果。
沈陽工學院信息與控制學院電類相關專業在進行教學計劃的定制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上述問題,在《數字電子技術》課程結束后,安排了2周的《電子技術實訓》環節,在該實訓環節過程中引入電子繪圖軟件繪制數字電路圖,實訓項目多為數字電路的綜合項目,利用實訓環節對前述課程加以鞏固和擴展,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數字電子技術》作為電類基礎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推動下,其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對應用型民辦高校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改革方案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環節提出了“偏應用、重實踐、綜合訓練”的改革思路,并一一分析、闡述。然而一門課程的改革是要與時俱進的,需要教育者不斷的在教學實踐中去發掘和總結,最終達到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