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毅
[摘 要]綜合運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了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研究表明: 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影響幅度最大,影響的持續時間也較長,國有控制行業的影響幅度和影響持續時間次之,影響幅度最小、影響持續時間較短的是民營控制行業,并且國有控制行業與民營控制行業的影響幅度和影響持續時間差距較小,兩者與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的影響效果差距明顯。研究結果為中國 “輕監管”的外資政策提供了一定的警示,也為主管部門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啟示。
[關鍵詞]控制;投入產出模型;向量自回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8)01-0028-09
一、引 言
隨著中國“入世”承諾的逐步兌現,外資企業進入中國的步伐逐漸加快。發展至今,工業行業外資企業總數已達56 808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6.53%,外資企業工業總產值達到5 765.9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24.76%,部分行業外資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已遠遠超過國際慣例的警戒線(25%)標準,在個別行業外資企業甚至形成了壟斷和控制之勢(石俊華,2009)[1]。卜偉和李文興(2016)[2]在《(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2015-2016)》中對中國工業行業歷年的外資控制程度進行了詳細測算,測算結果發現1995~2005年外資對中國工業的控制程度逐年上漲,到2007年開始下降,其中1995~2011年的外資控制程度均高于國際慣例的警戒線標準,2012開始,外資控制程度雖未達到警戒線,但也比較接近,特別是對汽車制造業、計算機行業等高技術含量領域的控制程度仍居高不下,甚至在部分領域的外資控制程度高達90%以上。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學者也認為外資企業實施價格壟斷、互相協商價格這些現象的出現源自于外資企業對這些行業的控制(李全根,2009;郭天寶,2011[3-4])。那么,如果仍舊一味地放縱這些被外資控制的行業實施提價行為而不加以控制,勢必會引起國內物價總水平的上漲,并嚴重影響消費者福利水平,甚至會對國家的經濟、社會安定產生嚴重的后果(李孟剛,2006[5])。然而,另有部分學者通過調研得出,同一行業的外資企業之間也會進行激烈的競爭,因此,還不存在任何一個外資企業能夠在其行業內實施壟斷行為,并提高所生產產品的價格水平,相反,他們認為國內物價上漲的最根本原因來自于國有企業在一些行業控制程度過高所形成的行業壟斷(王志樂,2010;張雪慧和林平,2014[6-7])。
于是,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而重要的課題:外資控制行業價格變化能引起國內物價總水平多大幅度的變動?影響的持續時間有多長?另外,與國有控制行業和民營控制行業相比,外資控制行業的影響幅度更大、持續時間更長嗎?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文首先對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進行識別,并利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以及向量自回歸模型,對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作用進行實證研究與比較,以期為政府相關部門制定和調整外資價格監管政策提供借鑒和理論支撐。
二、研究方法
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可用以研究單個行業或多行業價格變動對局部或總體物價變動的影響。第一種是使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對其影響進行模擬(趙笑宇,2006;任澤平等,2007;李虹和謝明華,2010;韓一杰和劉秀麗,2011;倪紅珍等,2013)[8-12],第二種是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或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擴展模型對其動態關系進行研究(林伯強和王鋒,2009;吳振信等,2011;繆仕國,2011;謝衛衛和羅光強,2012;楊祚和胡躍岷,2013)[13- 17]。
(一)模擬方法——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
1.基本假設
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三個假設前提:第一,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通常只利用某年數據,從而忽略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創新以及由此帶來的成本下降現象;第二,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只利用了投入產出分析中的直接消耗系數、完全消耗系數數據,不需要利用相關的財務數據;第三,沒有考慮市場供需變動對價格的影響(張紅霞,2008)[18]。
2.模擬方法
①單個行業價格變動對其他部門價格影響的測算模型。
基于以上假設,則單個行業價格變動對其他部門價格變動的影響存在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兩種途徑。
在測算出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及整體價格變動對其他部門產品價格影響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測算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及整體價格變動對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借鑒任澤平等(2007)的測算方法,可以分別模擬出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及整體價格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工業品出產價格指數變動的影響效應。
具體計算過程為:
(二)動態影響——向量自回歸模型
1.向量自回歸模型
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側重點不同,但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如使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雖然可以探討各部門間價格變動的聯動作用以及對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傳導機制,但無法對單一行業或多行業價格波動對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動態效應進行識別(林伯強和王鋒,2009)[13],而采用向量自回歸模型或其擴展模型可以分析單一行業或多行業價格波動對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還能夠用于估計部門價格彈性,但仍屬于在局部均衡框架下進行分析(秦學志等,2011)[19]。鑒于此,本文同時利用上述兩種方法來對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效應進行研究,首先,利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模擬了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其他部門價格以及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隨后利用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了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動態影響。endprint
三、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模擬
(一)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的識別
本文的研究首先需要對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進行識別。然而,已有的一些研究雖然認為中國部分的行業已被外資所控制,但還沒有形成一個對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進行識別的公認標準。但對行業控制力的概念界定以及外資、國有、民營資本對行業控制力的測度,國內學者進行了大量研究。因此,本文嘗試性地借助李孟剛(2006)[5]對行業控制力的概念界定來對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以及民營控制行業進行如下認定:如果國內某一行業的外資控制力大于國有、民營對該行業的控制力,則認定該行業為外資控制行業;相類似,如果國內某一行業的國有控制力大于外資、民營對該行業的控制力,則認定該行業為國有控制行業,如果國內某一行業的民營控制力大于外資、國有對該行業的控制力,則認定該行業為民營控制行業。
根據上述認定標準,本文基于外資、國有、民營三者對行業控制力的比較來對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進行識別。在測算外資、國有、民營三者的行業控制力時,本文參照李鋼和何然(2014)[20]的相關研究,利用外資企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占行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總資產的算術平均值進行測算。根據測算結果,本文將38個二位碼工業行業劃分為14個外資控制行業、18個國有控制行業、6個民營控制行業(具體行業見圖1)① 。其中外資控制行業包括: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家具制造業、塑料制品業、食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橡膠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金屬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化學纖維制造業;國有控制行業包括:飲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煙草制品業;民營控制行業包括: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業、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其他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二)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模擬
由于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與投入產出表的部門分類不一致,因此,我們將圖1中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的具體行業與中國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的部門進行匹配,最終得到2012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中有食品和煙草(06)、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08)、造紙印刷和文教體育用品(10)、化學產品(12)、金屬制品(15)、電氣機械和器材(19)、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20)儀器儀表(21)等8個部門屬于外資控制行業,煤炭采選產品(02)、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產品(03)、金屬礦采選產品(04)、非金屬礦和其他礦采選產品(05)、石油、煉焦產品和核燃料加工品(11)、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品(14)、通用設備(16)、專用設備(17)、交通運輸設備(18)、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服務(24)、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25)、燃氣生產和供應(26)、水的生產和供應(27)等13個部門屬于國有控制行業,紡織品(07)、木材加工品和家具(09)、非金屬礦物制品(13)、其他制造產品(22)、廢品廢料(23)等5個部門屬于民營控制行業。然后利用式(1)、(2)求出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各行業以及整體漲價1%對其他部門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② 。
在計算了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以及整體漲價對其余產品部門價格變動影響的基礎上,再利用式(3),計算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以及整體漲價1%對于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比例,具體包括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以及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
對表1的結果進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相同幅度對每一種價格指數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引發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大小次序為: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上漲幅度最大,為0.6870%,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最小,為0.4701%。國有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引發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大小次序為: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上漲幅度最大,為0.6870%,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最小,為0.4701%。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引發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大小次序為: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農村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城鎮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上漲幅度最大,為0.4633%,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最小,為0.3037%。上述結果說明,生產類價格指數要比消費類價格指數敏感,這是因為如果僅從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的終端消費量來考察,三者的工業消費比例都遠遠大于居民消費比例,所以,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均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影響效應較大,而對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影響效果較小。另外,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外資、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的反應更為敏感,而城市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對國有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的反應更為敏感,這一差異結果產生的原因在于外資、民營控制行業與國有控制行業在居民生活消費內部比重的不同,其中外資、民營控制行業農村居民消費占居民生活消費的比重分別為28.68%和24.49%,而國有控制行業農村居民消費占居民生活消費的比重僅為13.79%。endprint
(2)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對于本文所列舉的四個價格指數,對居民消費者價格指數和城鎮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次序一樣,均為:外資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私營控制行業,對農村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影響的大小次序為:外資控制行業>私營控制行業>國有控制行業,而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影響的大小次序為:國有控制行業>外資控制行業>私營控制行業。出現該結果的原因在于外資控制行業產品相比更接近于生活資料市場,而國有與民營控制行業產品更接近于生產資料市場,如在最終消費中,外資控制行業產品占最終消費總價值量的32.00%,國有與民營控制行業產品僅占8.81%,與之不同,在工業品的中間使用中,外資控制行業產品占工業品中間使用價值量的28.90%,而國有與民營控制行業產品分別占32.75%、9.03%。由于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是測度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最可靠指標,并且消費價格指數的可比性要優于其余價格指數(徐強,2006;周建和劉曬珍,2014)[21-22],因此,我們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衡量指標。結果發現,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1%,會導致國內物價總水平分別上漲0.4848%、0.3411%、0.3130%,這一結果說明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影響幅度最大,國有控制行業次之,影響幅度最小的是民營控制行業,并且國有控制行業與民營控制行業的差距較小,兩者與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的影響效果差距明顯。
(3)通過對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對國內物價總水平影響程度的比較,我們發現,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中各行業價格上漲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為了比較方便,我們將各行業漲價1%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效果進行排序(見表2)。由排序的結果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各外資控制行業對前三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影響效果要大于各國有與民營控制行業。八個外資控制行業中,僅有通信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電子設備以及儀器儀表等兩個國外控制行業排名相對較后,其余6個國外控制行業對國內物價總水平的影響效果均排名在全部工業行業的前10位。雖然對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影響效果排名發生了較大變化,但各外資控制行業的排名仍處于較高的位次。
四、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動態影響
(一)數據選取
為了測算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動態影響,本文首先構造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同時選取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作為物價總水平變動的衡量指標。選取的樣本數據范圍是1999年1月到2013年12月。在實證分析之前,首先將我們計算得到的同比外資、國有、私營控制行業價格指數以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轉換成以1999年1月為基期的定基比數據。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外資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國有控制行業價格指數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分別用CPI、FPI、GPI、SPI表示(見圖2)。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數據來自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外資、國有、私營控制行業價格指數的構造數據來自于國泰安數據服務中心的中國工業行業統計數據庫。
(二)向量自回歸模型實證準備
1.數據平穩性檢驗
為了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的異方差現象,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外資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國有控制行業價格指數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分別取對數。記為:lnCPI、lnFPI、lnGPI、lnSPI。數據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3。
通過表3可以看出,lnCPI、lnFPI、lnGPI、lnSPI均為非平穩序列,而對lnCPI、lnFPI、lnGPI、lnSPI進行差分處理后,均為平穩序列,該結果表明lnCPI、lnFPI、lnGPI、lnSPI等4個序列均為一階單整序列。因此,我們以4個變量的一階差分△lnCPI、△lnFPI、△lnGPI、△lnSPI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而且4個變量的一階差分正好表示各價格指數的變動狀況。
2. 模型滯后階數選擇
在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時,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模型滯后階數的確定。滯后期太少不能完全反映變量之間的動態關系,滯后期太多會導致自由度減少,從而影響模型估計的有效性。根據向量自回歸模型滯后長度的選擇標準,除SC信息準則外,似然比檢驗統計量(LR)、最終預測誤差(FPE)、AIC信息準則及HQ信息準則等四種方法均推薦的最佳滯后階數為3階(見表4)。據此,我們建立起一個滯后階數為3的四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并對其滯后結構進行檢驗,得出該四變量向量自回歸模型是穩定的。
由表5的結果可以明顯看出,外資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國有控制行業價格指數以及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指數均是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Granger原因。
(三)向量自回歸模型脈沖響應
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脈沖響應結果如圖3所示。從圖3可以看出外資與國有控制行業價格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在開始階段存在正向沖擊,而且正向沖擊作用比較明顯,隨后此正向沖擊逐漸降低,并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轉為負向沖擊,然后其沖擊作用逐漸趨向于零。與外資、國有控制行業價格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沖擊效應不同,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動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在開始階段存在負向沖擊,隨后此負向沖擊逐漸降低,并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轉為正向沖擊,然后其沖擊作用逐漸趨向于零。
從脈沖響應結果發現,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沖擊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均具有顯著的振蕩作用,同時三者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振蕩作用又呈現出不同的特征。由圖3可知,外資控制行業的價格在第一期產生沖擊之后,會使居民消費價格在前15期內產生明顯的波動;從15期開始到25期,居民消費價格的振蕩幅度逐漸減小,外資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影響逐漸趨于穩定狀態;在25期之后外資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影響逐漸趨于零。相較外資控制行業價格沖擊的影響作用,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沖擊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振蕩作用則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居民消費價格變動對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沖擊的反應比外資控制行業價格沖擊更為溫和,并且受到沖擊的時間也較短,基本在20期之后,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沖擊對居民消費價格的影響就逐漸消失。endprint
(四)向量自回歸模型方差分解
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的方差分解結果如圖4所示。從圖4可以看出,不考慮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自身貢獻率,外資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居民消費價格變動的貢獻率最大在28%左右,其次是國有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在15%左右,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的貢獻率較小僅為8%左右。出現該結果的原因在于外資控制行業產品相比更接近于生活資料市場,如在最終消費中,外資控制行業產品占最終消費總價值量的32.00%,國有控制行業與民營控制行業產品僅分別占7.42%與1.39%。
五、結論及政策啟示
本文綜合運用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和向量自回歸模型, 研究了了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影響。得到以下結論:
◇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相同幅度對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1%對國內物價總水平上漲的影響幅度最大,為0.4848%,國有控制行業次之,為0.3411%,影響幅度最小的是民營控制行業,為0.3130%。并且國有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的影響效果與民營控制行業的差距較小,兩者與外資控制行業價格上漲的影響效果差距明顯。
◇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沖擊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均具有顯著的振蕩作用,同時三者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振蕩作用又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外資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沖擊效果比較明顯,沖擊的時間也較長。而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對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價格沖擊的反應比外資控制行業價格沖擊更為溫和,并且受到沖擊的時間也較短。另外,1999~2013年,外資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對國內物價總水平變動的貢獻率最大在28%左右,其次是國有控制行業價格變化在15%左右,民營控制行業價格變化的貢獻率較小僅為8%左右。
本文的結論對現階段的中國具有深刻的政策含義。一方面,強化對外資企業的壟斷及價格監管。近年來,外資企業操縱價格現象逐漸凸顯,遭遇反壟斷調查的外資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多。但是,反壟斷的執法效果還不夠顯著,與消費者的期待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時在反壟斷的執法工作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李劍,2011)[23]。因此,為了逐步消除外資企業面向中國消費者及企業客戶制定的產品價格,通常高于全球其余市場的不合理現象,我國政府有關部門應通過加強價格法制建設、嚴格成本監審以及建立價格監測系統等方式不斷強化對外資企業的壟斷及價格監管。另一方面,應當進一步拓寬國內非公有資本投資的領域和范圍,對于允許外資進入的行業和領域,也應當鼓勵國內非公有資本的進入,從而稀釋外資對整個國民經濟的控制力,進而降低外資控制對國內物價上漲的推動作用,提升消費者福利。
[注 釋]
①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在2011年進行過調整,因此,2011年前后的行業名稱及代碼需要進行匹配,而工業行業價格指數目前仍以2011年前的行業分類為標準,因此,本文的行業分類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為基礎。
② 限于篇幅,外資、國有、民營控制行業各行業以及整體漲價1%對其他部門產品價格變動的影響情況表未在文中呈現,如有興趣,可直接向作者索取。
[參考文獻]
[1] 石俊華.跨國公司投資對中國市場結構演進的影響[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1): 60-64.
[2] 卜偉,李文興.中國產業外資控制報告(2015~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3] 李全根.食油價格異常波動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4): 41-45.
[4] 郭天寶,梁秉茹.“十二五” 期間吉林省利用外資問題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1 (9): 71-71.
[5] 李孟剛.產業安全理論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6] 王志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跨國公司的積極作用[J].國際經濟合作,2010 (3):36-40.
[7] 張雪慧,林平.外資縱向兼并下競爭效果評估[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1):34-40.
[8] 趙笑宇.石油價格變動對價格總水平的影響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 (2): 92-96.
[9] 任澤平,潘文卿,劉起運.原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物價的影響——基于投入產出價格模型[J].統計研究,2007 (11): 22-28.
[10] 李虹,謝明華.電價波動與通貨膨脹: 基于煤電價格聯動政策效應的分析[J].經濟學動態,2010 (12): 66-69.
[11] 韓一杰,劉秀麗.中國豬肉價格波動對其他部門產品價格及CPI的影響測算[J].中國農村經濟,2011 (5): 12-20.
[12] 倪紅珍,王浩,趙博等.基于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的水價調整影響[J].系統工程理論實踐,2013 (2): 363-369.
[13] 林伯強,王鋒.能源價格上漲對中國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9 (12): 66-79.
[14] 吳振信,薛冰,王書平.基于VAR模型的油價波動對我國經濟影響分析[J].中國管理科學,2011 (1): 21-28.
[15] 繆仕國.物價穩定與房價: 貨幣政策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11 (4): 16-24.
[16] 謝衛衛,羅光強.中國農產品價格與食品價格波動的相關性——基于S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 (6): 7-11.
[17] 楊祚,胡躍岷.我國房地產價格與物價總水平關聯性的實證分析——來自MS-VAR模型的經驗證據[J].價格理論與實踐,2013 (9): 62-63.endprint
[18] 張紅霞.對投入產出價格影響模型的發展和改進[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8 (1): 90-94.
[19] 秦學志,張康,胡友群等.基于投入產出原理的CPI價格——消費驅動模型[J].經濟科學,2011 (4): 28-39.
[20] 李鋼,何然.國有經濟的行業分布與控制力提升:由工業數據測度[J].改革,2014 (1): 124-137.
[21] 徐強.GDP縮減指數是測度通貨膨脹的可靠指標嗎?[J].統計研究,2006 (5): 7-14.
[22] 周建,劉曬珍.哪種價格指數為中國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通貨膨脹信息[J].財經研究,2014 (6): 83-94.
[23] 李劍.反壟斷私人訴訟困境與反壟斷執法的管制化發展[J].法學研究,2011 (5): 70-83.
Abstract:By synthetic use of input-output price impact model and 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a study is undertaken to verify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control,state-control and private-control industries' price changes on the changes of gross domestic price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eign-control industries' price rise has most amplitude of influence on the rise of gross domestic price level,the duration of influence is longer too,state-control industries'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influence take second place,private-control industries have minimal impact on the amplitude and duration, in addition, state-control and private-control industries have a small gap on the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influence, and there is an obvious gap between them and foreign-control industries on the amplitude and duration of influence.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some warnings for China's "light supervis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policy, and also provide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Key words:control;input-output model;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責任編輯:張丹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