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昕久+張先德
摘要:互助式學習是一種以“問題”為中心,以“創造”為指向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它堅持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豐富了新課程理論。本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探索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運用互助式學習的策略。
關鍵詞:地理教學;互助式學習;學生主體
教學困境無處不在,教師需要具備教育機智與創造力,讓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達成教學目標。筆者曾經歷了這樣一節課,上課一開始就獨自滔滔不絕,恨不得把所準備的全部知識都傳授給學生;但多數學生卻萎靡不振,打不起精神。怎樣才能擺脫這尷尬場面,讓課堂氣氛活躍呢?筆者靈機一動,嘗試師生互換角色,讓學生幫助學生,學生代替教師上課。于是,對班級同學說:“今天老師感覺不舒服,哪位同學能參照掛圖給同學講講課呢?”結局出人意料,很多同學都踴躍舉手,爭先恐后上講臺,講得頭頭是道。下課之前,筆者再趁機拓展了相關的地理問題,一節課圓滿的結束了。
學生做老師,學生幫助學生,學生受到教師的重視,還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才華,地理課堂氛圍活躍起來。互助式學習比起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教學效果強了很多。教無定法,我們完全可以轉變思路,學生也可以幫老師,師生之間互助,學生之間互學,學生主動參與度加強了,教學有效果也能得到提升。
一、 什么是互助式學習?
互助式學習又稱交互式教學,是伴隨教學民主化運動興起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ブ綄W習認為學習者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通過觸摸、感覺和欣賞他們生活的環境而進行學習,學習者是具有學習主動性的個體,是教學的真正參與者。互助式學習提倡多樣的教學方式,廣泛采用設問和提問、小組學習、討論等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進行教學。互助式學習的核心觀點是師生互助、生生互助,學生在學習中幫助別人,感受助人的快樂與成就;同時,也尋求別人的幫助,從而學會學習與生存。
二、 為什么地理課堂教學采用互助式學習?
互助式學習尊重了學習者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與新課程改革“以人為本”的理念相一致。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必須考慮學生的身心狀態與學習需求。十幾歲的初中生邏輯思維有相當的發展,認知結構也逐步完善,他們能夠獨立地收集資料,也能夠通過分析事物現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質。他們對地理現象興趣很濃厚,渴望對身邊所發生的問題和現象做出推測與解釋,活動參與感很強,這都為互助式學習在地理課堂的推行創造了條件。教師完全可以放手發動學生,創造機會給學生在地理課堂教學之中展示自己的才華。
初中地理教育的目的,在于對學生實施人文與科技的教育,樹立科學的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ブ綄W習,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和學生的個性化教育,是地理新課程改革的一種有效形式,正逐步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可。
三、 怎樣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實施互助式學習?
互助式學習的學習方法豐富而又生動活潑。在實施互助式學習中,需要把握以下三點:
1. 教師要尊重與信任學生
實施“互助式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先要對學生“放心、放手”。只有信任學生,學生才能坦誠的交流自己的學習狀況。生生互助、師生互助的前提是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完成基本學習任務是學生參與互助學習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學生將自己獲得的知識和體驗與班級同學分享,體驗知識獲得的成就感。
以往,教師總是安排學生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學生被動承擔教學任務,主動性不強。換個角度,讓學生做一回“老師”,是對學生的信任與鞭策。從教育心理學上講,學生扮演教師角色,能設身處地的體驗教師的良苦用心,更好的融洽師生關系。臺下的同學也會出于好奇,主動對比學生老師教的怎么樣,對所有班級同學都是促進。
2. 師生互動互助
互助教學,表面上是師生角色的互換,實質是師生關系由單向的“傳授-接受”轉向師生伙伴式地交流而自然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學習共同體中,形成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為目的。師生互動互助使教師擺脫單向的知識灌輸活動,有更多時間去改善教學方法和手段,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對學生而言,在于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是借助于討論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議、表達看法或者共同致力于解決某一問題。
3. 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
初中生參與意識比較強,但知識與思維的發展程度與成年人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這就需要互助式學習中教師作好指導和引導。教師可以通過示范、點撥等方式,讓學生掌握初步的表達技巧,與同學一起分享知識與信息。教師要常常提醒學生:“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教你們的”,讓他們回顧教師的教法,再從中受啟發并應用。教師要支持和鼓勵學生在在教法上的突破,對于學生不成熟的想法與做法,也要在肯定學生態度的前提下,給予指正。
筆者對學生老師的培養,重在鼓勵,在互助教學中,班級同學能溝通分享學習的成功與失敗。對學生的要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學生“學會”教材知識。 其次,學生“會學”,掌握地理學習的思想方法。最后,學生“會教”,這是對學生較高的能力要求。
總之,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就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動口、動腦、動手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師生互助、生生互助中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孫德玉.試論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J].教育科學,1987,(04).
[2]邢國旗.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開展自主互助學習[J].學周刊,2015,(28):98-99.
[3]李志剛,謝華善.“和諧互助”教學策略研究概述[J].中國教育學刊,2010,(S2):46-48.
作者簡介:
邱昕久,張先德,江蘇省宿遷市教育局,江蘇省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