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逆全球化現象是全球經濟復蘇舉步維艱的產物,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適度調整,我國商業銀行應該抓住機會加速國際化進程,實現彎道超車。當前,國際化機構競爭力弱、業務層次不高、人才嚴重不足造成商業銀行海外機構數量、規模及業務范圍狹窄、國際化方向與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錯配、國際化管理水平與風險防控能力偏低的困境。文章基于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不足,結合世界商業銀行的發展特征,有針對性的提出對策建議,以供商業銀行參考。
關鍵詞:逆全球化;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思路
一、逆全球化與商業銀行國際化
商業銀行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商業銀行國際化是國家經濟開放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歐美經濟、政治及文化沖突不斷的背景下,逆全球化的聲音此消彼長,這無疑使得許多商業銀行國家化的決心開始動搖。事實上,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舉步維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失靈情況普遍,現有全球化機制的資源分配不公平、利益分配不均衡導致全球經濟格局嚴重失衡:一方面,宏觀層面,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經濟體之間的對立情緒越來越濃;另一方面,微觀層面,企業與居民之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經濟體內部發展矛盾越來越大;這些都是逆全球化出現的根本原因。但是,必須明確的是,現有逆全球化的出現只是因為現有世界經濟分工、合作及分配體系與全球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并不是經濟全球化本身存在問題,因而我國商業銀行更應該明確商業銀行國際化的戰略目標,堅定機構設立、業務開展、人才培育的國際化發展,為我國經濟的快速崛起提供經濟保障。本文以逆全球化視角下商業銀行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為切入點,從而探究逆全球化視角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思路,以期促進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經濟增速的平穩換檔、經濟驅動的全面轉變,實現中國經濟的全面崛起。
二、逆全球化視角下商業銀行國際化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1.國際化機構競爭力弱,商業銀行海外機構數量、規模及業務范圍狹窄
受益于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資本市場不斷開放,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進程也在加速,自2006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的境外布局已覆蓋120多個國家與地區,且仍保持一個較高增速,預計到2025年我國商業銀行的外派機構能實現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的全覆蓋。但是也必須看到的是,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機構數量不多、總體規模較小、開展的業務范圍比較狹窄,難以與本土商業銀行進行直接競爭,許多外設機構與駐外辦事處甚至需要國內母公司進行補貼才能勉強維系經營。從客觀的角度上說,在個人業務方面(結算、儲蓄等),國內商業銀行無法與本土商業銀行進行比較,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品牌影響力較弱,但是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支行在跨境(內)業務與資本運作方面也鮮有作為,這就有點難以解釋了,即使是實力較強的工行紐約分行與中行的開曼分行在這兩塊業務方面的收益也不夠穩定。
2.國際化業務層次不高,商業銀行國際化方向與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錯配
從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分行的國際化業務層次不高,海外分支機構主要開展境內外聯動業務(包括貿易融資、內保外貸等),中間業務收入(包括代理行業務和清算業務等)開展的比較多,而各類銀團貸款、獨立的貸款,債券投資等業務開展的規模小,狹窄的業務范圍限制了商業銀行海外分支的利潤率,這不利于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更加主要的是,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進程主要立足的是利潤平臺而不是幫助國內企業國際化發展的境外資本運作平臺,這導致商業銀行海外分行雖然追逐利潤,但商業銀行國際化程度與實體經濟發展需要錯配導致這一目標難以實現,最終造成商業銀行國際化“兩頭空”結局。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與世界經濟貿易摩擦的加劇,我國商業銀行現有業務層次不高帶來的不良影響會越來越明顯,許多商業銀行的海外分支甚至會面臨取消,因此即使是在當前商業銀行海外業務發展環境并非良好的情況下,仍應該想辦法進行轉型,以實現彎道超車。
3.國際化人才嚴重不足,商業銀行國際化管理水平與風險防控能力偏低
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是第一生產力,這對于金融行業發展來說尤其如此,商業銀行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金融人才的競爭,但不幸的是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受制于國際化的不足,造成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管理水平不高,海外業務經營的風險防控能力不足,最終不利于海外分支機構競爭力的提升。現代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戰略,不僅需要熟悉商業銀行業務的管理,還需熟知國際資本運作業務,更要對跨境業務清算與國際商業銀行準則有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要對國外的文化、語言、習俗有比較透徹的了解,唯有如此能真正將業務開展起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海外分支主要靠國內輸送人才,同時配備一批海外華人,這種缺乏本土化屬性的人才布局無疑加大了商業銀行海外分支的發展難度。
三、逆全球化視角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思路探析
1.堅持新設機構與跨國并購并重的投資策略,突破外設機構核心競爭力不強的瓶頸
毫無疑義,在當前國際貿易摩擦增多、局部地區政治軍事沖突不斷的逆全球化勢力抬頭背景下,單靠自設機構來解決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過程中面臨的難題與困境是不現實的,因為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許多正常的商業銀行跨界業務要受到政治博弈、局部戰爭、文化沖突等非正常因素影響。因此,我國必須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商業銀行國際化的經驗做法,要堅持新設機構與跨國并購并重的投資策略,突破外設機構核心競爭力不強的瓶頸。從細節上來分析,要堅持新設機構,是為了確保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戰略的執行力不下降,并確保海外分支的資金安全,畢竟在當前政治信仰不一、意識形態多元的背景下,自設機構的資金風險遠遠低于并購重組。但是同時也應該積極的實行跨國并購,這是從業務角度必須考慮的問題,因為跨國并購,一方面可以抵消國外政府及公眾對中資銀行的不信任,也拉近了中資銀行與國外企業之間的業務關系與勾連,從而提高了商業銀行海外機構的核心競爭力。endprint
2.立足服務國內企業國際化需求的業務策略,充分享受我國人民幣國際化政策紅利
從根本上來說,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進程的不順利就是由于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戰略沒有與國內本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相匹配,因而這種海外擴張不是由業務催生的跨境發展,從而導致其形式意義大于業務拓展價值,這對于一個自負盈虧的經營體來說并非是一個好現象,必須引起經營管理層的高度重視。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開始全面轉型,新的經濟動能中很大一部就是我國本土企業的“走出去”與“引進來”,隨著我國經濟競爭力的進一步加強,未來我國企業還將更快的開展國際市場開拓工作,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加快就是一個有力的印證。因此,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必須立足服務國內企業國際化業務需求,如私人銀行、投資銀行、全球交易銀行服務、外匯衍生品等方面的境外服務能力要加強。
3.采取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并舉的人才策略,強化外設機構的管理水平與風控能力
如前所述,高端、復合的人才是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戰略面臨的重要難題與困境,因此要解決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問題,核心是要解決人才不足的問題。但是,單獨依靠國內輸送人才是難以滿足商業銀行海外機構的本土化需求,因而必須要采取內部培養與外部引進并舉的人才策略,唯有如此才能強化外設機構的管理水平與風控能力。從內部培養人才是確保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經營能有一支政治可靠、素質過硬、業務精通的人才隊伍,確保商業銀行經營的穩健性與持續性;從外部引進人才的優勢在于他們熟悉本土商業銀行政策、熟悉本土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及業務模式,因而他們不僅僅對于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業務模式選擇有極大的幫助,而且還能強化商業銀行海外分支機構的風控管理,避免業務受到政治、文化方面的過度限制,最終避免我國商業銀行海外機構走彎路。
四、結語
總而言之,逆全球化現象是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小插曲,世界各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戰略將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我國商業銀行應該充分珍惜這個“彎道超車”的發展機遇,在明確國際化發展目標的同時,立足服務國內企業“走出去”與“引進來”的發展需求,注重人才的內部營養與外部引進,全面提升我國商業銀行的國際化程度與業務競爭力,為實現我國經濟影響力持續提升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羅藝婷.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現代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新動因[J].時代金融,2017(24).
[2]沈炳熙.我國商業銀行國際化戰略問題研究[J].金融縱橫,2012(01).
[3]陳四清.商業銀行國際化發展的內涵[J].經濟研究參考,2010(42).
作者簡介:郭婉婷(1997.03- ),女,漢族,安徽亳州人,安徽財經大學金融學院,2015級本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