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道陽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政府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從而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在建設服務型、法治政府的過程中,提升政府領導力、決策力、協同力則無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鑒此,文章從影響政府領導力建設的因素進行探討分析,論述了政府領導力的體現形式及建設策略。
關鍵詞:政府;領導力;建設
在黨的十八會議精神引導下,實現治理現代化,全面建設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從而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已然十分明晰。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國正朝著更好的明天大步邁進。然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體建設的關鍵時期,政府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政府還需要切實加強自身領導力,以此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奮發圖強、創新創造、繼往開來。當前,政府建設工作機遇與挑戰并存,我們只有正視困難、解決難題,才能夠迎難而上,書寫新的歷史篇章。
一、政府領導力建設存在的挑戰分析
(一)利益協調存在挑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列車在快車道上風馳電掣,城市建筑如雨后春筍一般快速崛起,林林總總的商品極大的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然而在經濟欣欣向榮、城市發展蒸蒸日上的背后,也凸顯出了“馬太效應”的端倪,也出現了貧富兩極分化的不和諧景象。顯然在改革開放使一批人先富起來之后,政府需要面對問題則是如何實現“以富帶貧”的承諾,并合理協調社會利益分配,即一方面要把蛋糕做大,另一方面也要把蛋糕分好。然而在改革開放之前,社會利益關系是高度同質化的,但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不斷向縱深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格局也逐漸多元化、復雜化,在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格局下,則難以有效判斷公共利益的本質,同時也難以在“損不足以奉有余”的“二八”怪圈中突出重圍。上述問題,無疑對政府領導力的建設提出了巨大的挑戰,這既需要領導干部對利益協調保持高度機敏,同時也要高屋建瓴做好決策并善于領導牽引,從而建設一個相對平衡的利益格局,如此一來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信賴,才能夠加強政府領導力建設。
(二)危機公關存在的挑戰
良好的政府形象是凝聚群眾擁戴的磁石,也是牽引群眾共同進步的繩索,還是黨于群眾聯系的紐帶。反之,形象不佳的政府則會失去凝聚力、領導力、協調力,那么政府工作必然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自然也會陷入履步唯艱的境地。然而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社會意識形態也出現了極大的轉變,功利主義、享樂主義在主流意識中竟也有一席之地,不可否認在大的社會環境中,部分領導干部隨波逐流,陷入了追名逐利、貪圖享樂的漩渦之中,甚至個別干部還樹立起了官僚主義的旗幟,公然和群眾“劃清界限”。這些問題都對政府形象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使得政府的負面新聞傳播范圍擴大,加之個別不法分子惡意引導、以訛傳訛,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則扣在了政府的頭上,嚴重影響了政府形象的建設,以阻礙了政府領導力的建設。
二、政府領導力的體現
(一)協同力
協同力是指政府領導的各個子系統在一定條件下非線性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組織結構,以達到一種新的有序狀態的過程。簡言之,政府的協同力就等同于特殊情況下,兩個抑或多個政府子系統快速組成合作組織結構,同步互補、協調合作完成有關任務的能力。
(二)決策力
政府作為人民的公仆要切實為廣大群眾服好務、辦好事、鋪好路。也就是說,政府一方面要嚴格貫徹黨中央的方針政策做好公共服務工作,并為群眾排憂解難;另一方面則又需立足歷史、展望未來,認清發展形勢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并引導群眾邁向富強康莊大道。可見,決策力乃是政府領導力的組成部分,只有具備良好的決策力,才能有效整合信息資源、物質資源、人文地理資源,并作出科學的發展規范,使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生態文明建設、社會穩定等各方面保持平衡。
(三)創新力
正所謂,破而后立,不破不立。政府在領導過程中,如果不及時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不因地制宜、因勢造勢、開拓創新的話,就必然不能服務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也不能正確領導廣大群眾致富發展。由此可見,創新力是政府領導力至關重要的元素。在政府領導力建設過程中,就需要實現觀念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從而為政府領導力的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加強政府領導力建設的策略分析
(一)塑造政府領導的愿景文化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或作用。由此可見,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在建設政府領導力之時,我們就應該重視愿景文化這一“軟實力”的建設,以此引導廣大群眾根據政府繪制的愿景藍圖,不斷進取、創新創造,并逐漸是愿景文化內化成為廣大群眾與領導干部心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如此一來廣大人民群眾便會自覺的依照政府的發展規劃努力,就無形中加強了政府的領導力。然而要想實現上述目標,政府部門就應該切實加強宣傳教育活動、文化藝術建設活動,以此發揮出愿景文化的引導和激勵功能,以提高整個社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強化行政倫理與制度的創新
習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說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此次講話中提到的德治與法制則凸顯了行政倫理與制度建設的重要性,也反映出二者對政府領導力建設的重要作用。可見,加強政府領導力建設過程中,我們就需以行政倫理與行政制度的創新,從而推動政府工作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以此為政府領導力增加權威性。
(三)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
政府領導力的建設是基于群眾內心對政府工作的認可,沒有這一前提,政府的領導力就是與群眾脫節的火車頭,任憑其如何努力的牽引都不會起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政府領導力建設的過程中,就需要積極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將該做的事做好做細,從而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如此一來便能夠在提升政府服務能力的同時也全面強化其領導力。endprint
(四)建立政府領導力評估體系
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誠然,對于政府機構而言,了解社會發展形勢與群眾訴求的同時也還需認清“自我”,全面了解政府工作的得失,方能夠矯正錯誤、全面發展。在政府領導力建設過程中,建立領導力評估體系,則能科學、客觀的反映政府領導力建設中的得失,才能夠逐步完善政府工作,規范領導干部的行為。立足實際而言,政府領導力評估體系通常包括理念、主體、方法、工具、制度等方面。在對政府領導力進行評估的過程中,要秉持價值和真理的原則,并采用數據統計、問卷調查、網絡輿情收集等多元化的調查方法,集合生態文明、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等豐富的內容,從而量化政府領導力實際效益,從而科學客觀的評估政府領導力的建設情況。最后通過信息反饋機制,即是追蹤政府領導力改善情況,從而建立起政府領導力建設長效機制。
(五)提高政府公務員素質
政府公務員是具體公共事務的決策者、執行者、承擔者,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政府公務員隊伍是提高政府領導力的關鍵因素。然而實際上,龐大的政府公務員隊伍中,公務員的素質良莠不齊、而一個素質較低公務員造成的惡劣影響又非是一個兢兢業業為民服務的公務員努力所能彌補的。因此在政府領導力建設過程中,在建設高素質公務員隊伍時,我們首先就必須抓住典型,雙向發力,一方面要表彰先進、學習先進,另一方面又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肅處置公務員隊伍中的害群之馬,以凈化公務員隊伍建設環境。其次,對于公務員的遴選安置也要尤為慎重,要全面加強思想政治審核,不能只靠單一的標準進行遴選。不僅如此,為了全面提升公務員隊伍素質,還需加強業務、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其業務能力與職業道德。最后,切實建立合理的晉升、激勵機制,形成能上能下的獎懲體制,使公務員隊伍形成優勝劣汰的競爭模式,從而促使其全面提升自身素質。
綜上所述,新時期政府領導力建設工作的機遇與挑戰并存。鑒此,我們就應該正視問題,迎難而上并通過積極改革創新,全面加強政府領導力。
參考文獻:
[1]蘇曉哲.治理現代化視野中政府領導力研究[J].人力資源管理,2015(10).
[2]邱櫟翰.“勢”視閾下的地方政府領導干部領導力的產生模式研究[D].汕頭大學,2015.
[3]劉宇,羅敏,黃杜娟.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與政府領導力對接模型的構建[J]. 領導科學,2017(08).
[4]傅軍.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變革與行政文化建設及領導力的關系探究[J].領導科學,2015(11).
(作者單位:中共齊齊哈爾市委黨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