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鋒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非營利組織或傳統的商業模式、公共管理都已滯后于全社會的發展。因此,就需要一種全新的社會跨界融合實踐模式去代替舊模式,促進社會的和諧持續發展。
關鍵詞:公益創業;社會創新;跨界融合;新變革
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Social Innovation或者Social Enterprise),也譯為“社會創業”、“社會創新”或“公益創新”、社會企業家、社會企業家精神等。
英國牛津大學公益創業研究中心認為,公益創業不僅指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組織的創新立業,在公共部門也存在一樣的行為,所以它具備公益性(sociality)、創新性(innovation)和市場導向性(market orientation)三個特點。
中國公益創業(社會創新)研究中心認為,公益創業的行為首先要以社會性、公共利益為導向。所以,在實際運作中能得到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支持;創新性意味著新的思想的產生,帶來新的模式、新的物種會層出不窮,從而解決社會痛點和社會問題及促進社會進步。公益創業的社會創新性體現如下:催生新的服務和新的產品,即:原有體制的創新;催生現存的產品,現存的服務更多社會效應新用途,即:在原有基礎上的增量創新;構造出社會問題新的定義、新的標準以及提出新的解決方案,即在某一社會領域起到顛覆式作用的創新。
市場導向性明確表明了公益創業具有績效驅動、競爭性和前瞻性,這些需要更多更大的社會責任去擔當,需要社會跨界融合。公益創業除了包含原有傳統市場,還包含新拓“市場”概念,它超越了原來傳統市場的交換價值,還嵌入了無法回避的公益性和社會性。所以,它包括創業性和公益性兩個最基本的特征維度。
一、公益創業讓非盈利組織具備“持續性造血功能”
在我國傳統的“公益慈善”觀念里,公益與商業是分離的。公益是無償、無私、奉獻、付出的;商業(創業)則是營利、賺錢、財富、享受的。因而傳統的慈善公益受制于局限性,不具有持續造血功能,容易造成公益無法持續。它還體現在其它幾個方面,如:非營利組織的慈善不足、非獨立性、特殊主義、家長作風和業余主義等等原因而導致非營利性組織出現“志愿失靈”(Voluntary failure)。在此情況下,社會各界開始主張發揮“公益創業”的作用,“公益創業”所涵蓋非營利性組織的創業行為可以為非營利組織源源不斷的“造血”,讓非營利組織改變以往主要靠社會募捐的基本方式,從而達到“保持持續造血功能”。在此過程中已經有一些組織開始創新嘗試,如: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李連杰壹基金、滴水恩公益促進會主導的“VR人才幫扶培養公益創業行動”等。由此可見,“公益創業也是公益創新”的一種新業態,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公益新業態的出現可以極大的、迅速的使各類非盈利組織發展壯大,更好地發揮其公益作用和彌補政府和市場不足與缺陷。
二、公益創業改變傳統盈利性企業在社會中的“單純商業”作用
公益創業首先強調社會性和公益性為導向,企業的創業過程必須兼顧社會利益。主要體現在兒童保育、養老健康保障、智障人士學習和就業、健康醫療、社區發展及社會就業創業、推動社會進步和改變社會變革等領域。中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年時間,通過全社會上下的努力,經濟得到了極速的發展,但也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分化、法規制度滯后等社會問題,而社會各層對之前從非營利機構這里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務需求比原來更大。但是,非營利組織畢竟受資源的限制,根本滿足不了較大的社會需要,只能從商業化和市場上尋找方法,才能更好的、持續的為社會提供公益服務。伴隨著經濟極速的發展而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又會不斷出現,那么公眾就急切地需要企業站出來去解決復雜的社會問題、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于此同時,原有傳統商業所面對舊有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靠傳統的市場需求已難以保證企業的發展、甚至威脅到其生存。此時只能借助和采用超出舊有市場界限的手段來提升企業自身競爭力。而部分有前瞻性、戰略目光和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為實現自身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重需要,就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的商業化運作中,打破了過去公益事業與商業之間的壁壘,涉及的領域從傳統商業向兼顧社會利益盈利性商業而絕對性的轉變。在此過程中,企業的影響力由傳統單一市場向整個社會擴散。這一全新的,是以實現整個社會的公共福利增長為目標的解決社會問題的創新思維、創新觀念、創新方法和模式,引起了全社會各界普遍注意。
世界上著名的“窮人銀行”創始人孟加拉國的穆罕默德·尤努斯,通過創建兼顧社會利益的盈利性銀行來幫助眾多窮人實現了脫貧,該銀行年度為窮人創業者發放貸款逾8億美金,還款率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高達99%;擁有650萬客戶和2226各分支機構。他創建的格拉明銀行以商業的運作模式管理,但以關愛窮人、幫助窮人脫貧為目的,他們為窮人提供創業培訓和提供創業貸款,他們幫助無數窮人創業者實現了脫貧和創業愿望。因此,創始人尤努斯獲得了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為他的頒獎辭寫道:“持久的和平, 只有在大量人口找到擺脫貧困的方法后才成為可能。”
用公益創業理念和行動對社會變革作出杰出貢獻者、被美國新聞界與世界報道評為2005年度“美國最杰出的領袖”的學者比爾·德雷頓,在上世紀80年代就首次提出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同時,比爾·德雷頓也付諸行動實現自己的公益創業實踐,他于1980年成立一個全球性非營利組織——阿蘇迦,目的是在全球傳播公益創業精神,培育公益創業種子與人才,提供種子基金和幫助人們開展公益創業行動。
我國的公益創業于2004年由湖南大學唐亞陽教授和汪忠教授牽頭進行開荒性研究至今,已得到兩代國家領導人和教育部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相比國外,公益創業在中國起步較晚,但現在涌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局面。中國公益創業(社會創新)研究中心華南分中心把公益創業歸納為如下幾個層次,第一,創業的行為基本底線是不能傷害社會。如之前出現的“毒奶粉、毒膠囊等”。第二,在局部領域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痛點的創業行為。如滴滴 、共享單車、養老、智障兒童入學和就業等。第三,在某個社會領域起到顛覆式作用的,其明顯促進社會進步和改變社會的。如高鐵、虛擬現實VR、支付寶、微信、可燃冰、未來的飛鐵等。第四,公共產品的更新釋放和體制改革。如建筑監理、第三方檢測、央企的混改、軍民融合等 是公益創業中公共產品更新的體現。近年也涌現出一批公益創業的先行實踐企業,如中和農信、深圳殘友集團、中研新雙創孵化平臺、天津鶴童等,它們都在各自的領域為社會跨部門協作積累了豐富的可供社會企業借鑒的經驗,為推動公益創業的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endprint
以上表明,公益創業所涉及到的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性企業具備持續性、公益性、創新性和市場導向性,有著商業和社會價值的雙重性,社會企業更多是追求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只是附屬品,社會使命才是其核心所在,更表明,公益創業所涵蓋的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性企業是矯正“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推動經濟良性發展、社會核心持續發展的最有效方式。
三、公益創業助推公共產品更新和體制改革創新
1. 隨著公益企業的影響力向全社會擴散,勢必會產生新模式、新業態,而全新的社會商業模式必須有全新的公共管理政策來規范和引導,甚至會出現公益企業和政府部門、市場跨部門協作的情況。這樣勢必“倒逼”公共管理部門結合社會情況制定迎合“新市場”發展的新政策新法規。
2. 公益創業推動全方位的社會創新,社會創新釋放大量社會活力,彌補市場與政府失靈。通過第三方的參與,發揮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平衡作用。隨著未來公共管理體制的進一步改革和“小政府、大社會”觀念和實施,部分由公共財政供養、提供公共產品的部門將改為非營利性組織或者公益企業,從而為公眾提供公益服務。屆時公共部門釋放出大量的活力,催生市場新模式、新物種、新行業的產生,將向社會提供龐大的就業和創業機會。而當今“軍民融合”戰略就是最具有公益創業特征的社會創新釋放社會活力典范。
3. 公益創業能有效地推動社會跨部門間的大融合,長久以來我國的公共體制屬于封閉組織狀態,思想觀念的滯后制約了組織的開放程度,而汪忠教授提出的公益創業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及中國的創業3.0版需較高層次協調保障的需求,公益創業的成功更需要多種要素的大融合,在實踐中對公共部門原有的老觀念、老思維和老方式等形成極大的沖擊,刺激或迫使其對當代社會現實發展產生良性互動甚至慢慢融入進來,形成為公益創業服務的內在動力,使舊思想和觀念從舊的思維中擺脫出來。內在動力和思想的解放,助推公益創業跨部門的大融合,將催生龐大的“新市場”。
四、公益創業涵蓋的跨界大融合催生新變革
1. 按照當今公益創業在社會中的獨特作用,公益創業包含的非實踐,它站在市營利性組織的創業行為與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性企業的社會責任的場和政府中間,被稱之為新的“社會第三部門”,因它而引起的社會大融合和催生新產品和新服務(體制創新)、構造社會問題新標準、新的解決方案。因此,公益創業又被稱之為“社會發展進步的引導者”和”社會治理新理念”。
2. 公益創業的社會作用是促進社會跨界融合,其涵蓋的非營利組織、兼顧社會利益的營利性企業與政府部門、市場之間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真正意義上的“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打破了以往傳統的非營利組織、營利性企業和政府部門的組織界限,在此狀態下將催生全社會各行業顛覆式的改變,各行業的重新構建、創新優化;新物種、新模式、新生態就會層出不窮,彼此共融、彼此交匯,形成一個共生共治、互通互聯、共創共享的、強大的兼顧社會利益的公益創業、創新生態圈。
3. 公益創業的各種創業行為始終以兼顧社會利益為導向,圍繞矯正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彌補社會、市場的不足與缺陷、促進社會持續永久和諧與進步為核心而開展的全新創業模式。
【作者單位:湖南大學;中國公益創業(社會創新)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