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月+趙劉威
摘要: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當前企業間的競爭逐漸轉變為供應鏈間的競爭,企業不良環境行為已不再是簡單的企業個體行為,在受到企業內外的影響之外,還受到供應鏈壓力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文章研究通過梳理企業不良環境行為及供應鏈的相關文獻,分析了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現狀及供應鏈壓力的特征。基于環境經濟學理論,從企業外部、企業內部、供應鏈壓力三個方面著重分析了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成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關引導策略。
關鍵詞:供應鏈;企業不良環境行為;引導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環境污染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但隨著企業間的競爭轉變為供應鏈間的競爭,公眾對不良環境行為的關注、學術界的研究及政府的監管等,卻很少提升到供應鏈層面。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供應鏈壓力對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影響,并將供應鏈壓力獨立出來,詳細分析了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及產生原因,據此提出了不良環境行為的引導策略,以期為供應鏈背景下更好地規制不良環境行為提供一些對策建議。
一、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
隨著供應鏈時代的到來,對于企業不良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已不能只考慮企業內部和外部因素,還應重點考慮供應鏈壓力的影響。
(一)企業內部因素
1. 企業規模
企業規模越大則擁有資源越多,越有能力進行環境優化或者生態創新;但也意味著其知名度越高,被披露的環境信息越多,面臨政府、公眾、利益相關者的壓力也越大,從而企業不得不遵守環境法規,采取更多的清潔工藝;同時,還意味著企業發展歷史相對越久,具有更多的知識儲備與能力進行技術創新以改善不良環境行為。企業規模是企業改善環境行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企業規模越大,采取清潔生產工藝的可能性也越大。
2. 企業性質
企業主要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由于最終控制人、經營目標及經營環境等不同,外界壓力對企業的影響有較大差異,進而影響到環境行為。首先,國有企業更容易獲得政府的各項政策支持;其次,政府對非國有企業的監管力度明顯較高;最后,國有企業的控制人為國家,更易獲得各種信貸優惠和國家投資,而非國有企業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社會投資,風險較大。基于此,非國有企業會投入更多的環保資金來規避不良環境行為,避免政府處罰,同時吸引投資者。
3. 財務狀況
一方面,正式投資前,投資者會對企業資金收益和安全性等進行考察,環境行為是一大重點,在此情況下,財務狀況較好的企業,更有經濟和技術能力規避不良環境行為,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吸引投資者;另一方面,企業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傾向,治污費用遠高于污染處罰費用,較低的違法成本使得很多企業寧愿被處罰也不愿處理企業污染物,此等情況下,企業的財務狀況又與不良環境行為呈正向關系。
4. 領導者環保意識
高層管理者的態度或環境價值觀會影響公司的環保文化,對企業戰略層面的決策有很大影響,是企業間生態合作的主要驅動力。與企業環境行為密切相關的環境決策,如是否執行國家環境標準,是否支持企業進行清潔生產等,均由領導者定奪。因此,領導者對企業環境形象的關心,會對企業環境行為產生正面影響。不良環境行為則與領導者的錯誤或偏激決策脫不了干系,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改善也離不開領導者的遠見和超前意識。
(二)企業外部因素
1. 政府規制
20世紀30年代“庇古稅”提出,即由政府制定合理的環境資源使用價格,通過強迫污染企業承擔外部費用,將企業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性內部化。1979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標志著環境法律體系的建立,如今我國環境法律法規比較完善。懲罰制度方面,政府頒布了“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制度評價”等,規定了企業從事生產必備的條件;激勵制度方面,主要有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融資優勢等,通過資金與技術支持來吸引企業采取環保行為。
2. 市場壓力
1996年,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了ISO14000系列國際環境標準,以規范企業組織行為。通過該標準的環境友好型企業,在市場上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贏得更多的市場份額。為通過該標準,企業不得不約束自身環境行為,提高環境質量。同時,當競爭企業采取環保措施時,也會促使企業采取環保措施以守住市場份額,即競爭關系會促進企業實施環保行為。另外,消費者環保意識日漸提高,基于此,企業也會不斷改善環境行為以滿足顧客的綠色需求。
3. 投資壓力
當前企業的投資方式主要有商業貸款、融資、保險等,實施環境管理的企業,預示著其來自環境的風險相對較低,更容易得到保險和商業貸款的青睞。近年來,發達國家投資者發起了“綠色投資”,僅投資于對社會負責任,具有良好環保意識并主動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十二五”期間,我國綠色投資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標志著我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及人民環保意識的提高。在此背景下,為了吸引投資者,企業不得不采取環保措施降低其環境風險。
4. 社區監督
社區監督的主體包括社區居民、非政府環保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簡稱NGO)、新聞媒體等。社區居民是企業環境活動影響的直接承擔者,若企業對社區環境造成了損害,可能會遭到當地社區居民的聯合抵抗,如施加輿論壓力,要求企業改善環境行為、建設公共環保基礎設施等。新聞媒體對企業污染事件的曝光,會讓企業承受社會各方的壓力,進而促使其改善環境行為。而NGO在加強外部利益相關者與企業溝通、驅動企業開展環境技術創新中發揮很大的作用。
(三)供應鏈因素
1. 上下游企業的壓力
企業環境行為已不簡單是企業自身行為,還會影響到鏈上其他企業。鏈上各企業作為利益共同體,任何企業出現不良環境行為,都可能引發供應鏈風險,導致整條供應鏈危機。鏈上核心企業在綠色供應鏈實施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肩負著協調成員企業合作關系的責任,作為核心企業應以身作則,同時監管好鏈上其他企業的環境行為。當企業感受到核心企業或上下游企業的環境壓力后,不得不改善環境行為,以滿足供應鏈的環境要求。endprint
2. 上下游企業的合作
供應鏈的價值是鏈上企業的協同價值,購買方與供應商的關系在促進環境創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間的合作對環境績效和經濟績效均有積極作用。可持續發展問題較復雜,企業應通過與多個利益相關者合作,即與上下游企業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供應鏈核心企業,對鏈上各企業的生產活動、環境行為起到領導作用,通過對環保產品支付更高的溢價,對采取新環保技術的企業提供訂單等激勵措施,與鏈上企業分擔環境成本等合作方式,可以提升供應鏈環境水平。
3. 上下游企業的利益分配
近年來,供應鏈環境問題被逐漸披露,一條供應鏈上通過污染和毒害形成的超額利潤通常被鏈上核心企業所拿走,環境責任卻由鏈上的小企業承擔。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利益分配,是指供應鏈上合作企業對供應鏈在生產、銷售等環節所獲利益的分配。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僅有利于提高供應鏈的效率,而且有益于供應鏈的穩定性,可以激勵供應鏈成員,促進整體利潤的增長,保持成員之間持久的協調合作關系。
二、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產生原因
積極的企業環境行為需要環境技術創新研發和環境污染治理,而技術創新和污染治理均需要大量資金。由于經濟理性,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通過減少環境技術創新研發、環境管理、污染治理費用等手段,把“節約”出來的費用變成企業“收益”。這些不良環境行為的產生,主要是源于環境制度設計缺陷、環境執法力度不足、環境激勵政策缺失、公眾環保參與意識不強等。
(一)環境制度設計缺陷
我國環境制度設計缺陷主要體現在制度不健全、配套性差、可操作性差、罰款力度小等方面,使得環保意識淡薄的企業往往采取消極的方式滿足環境法規的最低要求。一方面,由于環境制度留下了許多執法空隙,排污企業未批先建、偷排漏排成常態;另一方面,環境制度的缺陷使得企業遵守環境法規的成本遠高于違反環境法規的成本,或者治污費用遠高于罰款金額,使得只注重利益的企業往往選擇不遵守環境法規,規避掉遵守環境法規的成本和治污成本,以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
(二)環境執法力度不足
目前國內環境法律法規多是志愿性法規,對于督促企業實施環保行為的力度不夠大。對于排污企業大多予以罰款、停產整頓等處罰,真正對環境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屈指可數,加之處罰金額過低、整頓時間較短,環境法規的制約力嚴重不足。我國環境執法涉及多個部門,大規模的環境執法需聯合工商、公安等部門,環保部門只有罰款權,沒有責令停產權,多頭管理使得環境執法不易執行。由于政府相關部門監督范圍有限,有些地方出現執法不嚴、地方保護等行為,使得環境違法越發猖獗。
(三)環境激勵政策缺失
政策的支持與激勵,對企業實施環保行為、環境技術創新有推進作用。當前我國現有的環保政策法規,激勵措施尚需完善,很容易打消企業采取環保行為的積極性。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政府制定了“促進環保技術開發與應用的激勵性財政”的稅收政策,在節能減排技術、節能設備上投入了大筆財政資金和稅收優惠,在激勵企業環保積極性的同時,達到了保護環境、節約源的目的。而在我國,由于環境違法成本低、環境激勵措施不完善,企業缺乏環境保護、技術創新的動力,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現象嚴重。
(四)公眾環保參與意識不強
近年來,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提高,但總體來看還不夠強。而且我國NGO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組織結構、功能都尚未完善。無論是公眾還是NGO,對于企業環境行為的監督力度都嚴重不足,除了新聞媒體曝光的嚴重環保事件外,對于和自身利益不相關的污染行為很少能引起人們關注。另外,當一些企業因環境違法被查處時,公眾對該企業的產品并沒有抵制或抵制力度很弱,NGO也沒有起到強有力的引導作用,環境事件過后,該企業依舊照常生產活動,并未受到較大影響。
三、企業不良環境行為的引導策略
伴隨著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日益嚴重,社會對環境資源的關注度不斷提高。怎么提高企業環境水平,怎樣提高資源利用率,怎樣治理環境污染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單個企業環境治理成本極高且效果有限,從供應鏈角度可以為環境治理提供新的視野,充分發揮供應鏈特有的價值,達到群防群治的效果。
(一)技術創新,改進政府監管
不僅在產品的生產制造環節,開發、設計、包裝、運輸、展銷各個環節都會出現環境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具有隱匿性和轉移性的特點,容易被忽略。傳統的監管形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政府監管成本過大。在此背景下,技術創新是一大出路,防污治污都依賴于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技術進步,企業的生產效率提高,環境壓力減小,治污成本大大降低,企業參與環保行為的主動性提高;另一方面,企業環境行為的改善使得政府監管壓力減少,技術的進步也便于政府更好地監測企業環境行為。
(二)賞罰并重,加大執法力度
雖然我國頒布了相關環境法律法規,對各項不良環境行為均有處罰措施,但是違法成本過低,偷排漏排等現象依舊嚴重。因污染被處罰的費用,遠低于治污的費用,很多企業更傾向于排污來“增加”收益。因此,加大環境處罰力度迫在眉睫。當環境違法成本高于環境遵法成本時,環境法規的約束力自然提高,企業也會遵守環境法規以降低環境成本。同時,完善環境激勵措施勢在必行,對于積極采取環保措施,環境技術創新的企業予以一定的技術、資金支持,以吸引更多的企業積極實施環保行為。
(三)環境披露,完善制度措施
環境信息是企業的私有信息,特別是當前處于供應鏈時代,鏈上企業都是利益相關者,即使出現不良環境行為,企業之間也會相互包庇,政府和企業的信息不對稱限制了政府環境規制行為。政府不能準確的根據企業真實的環境行為進行相應地處罰,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排污企業的囂張氣焰,同時對真正堅持綠色減排的企業很不公平。這需要政府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讓企業的環境信息更加透明,環境執法更加公開公正,對于環境包庇、環境推脫行為也應加大處罰力度,從根源上杜絕隱匿環境污染的行為。endprint
(四)供應鏈管理,實行協同治理機制
核心企業不僅要樹立好品牌形象,還應監督管理好供應鏈中其他企業的環境行為。政府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發揮供應鏈運作的自治力,強化供應鏈企業間的相互監督。通過出臺相關政策,要求下游企業在接受上游企業產品時,必須要其出示環境合格證明,證明產品及生產環節的綠色度。否則,上游企業一經查出存在環境問題,下游企業將與上游企業一同受到環境處罰。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和聲譽,鏈上企業將會相互監督,以此達到以點帶線,以線蓋面的效果。
(五)構建渠道,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公眾作為最直接的環境利益相關者和最終產品的消費方,有權利和有義務去關注和踐行環境保護,公眾環保意識是社會生態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對環保事業有著推進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大環保教育力度,聯合新聞媒體大力宣傳綠色環境行為及環境污染危害,培養公眾的環保意識,提高公眾的環保參與度。同時,政府部門還應構建相關渠道,如鼓勵NGO的發展,鼓勵公眾對生活區域的企業環境監督,為公眾搭建參與環境監督的平臺,切實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防污治污。
四、結語
經濟全球化下,市場的復雜性增加,企業問題升級為供應鏈問題。企業是環境污染的主要“制造者”,但不良環境行為卻影響著整條供應鏈的發展,尤其是核心企業要對鏈上所有企業的環境行為負責。但由于信息不對稱、制度缺陷、公眾環保意識不夠強等原因,不良環境行為依然廣泛存在,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現象嚴重。對此應結合供應鏈的特點,加強鏈上企業間的相互監督,完善信息披露,搭建公眾環境監督平臺,同時提高技術水平,減少企業治污成本和政府監控成本,以此改善企業不良環境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建強,宋盼,冉瑞平.企業環境保護意愿影響因素實證分析[J].資源與產業, 2013(02).
[2]張海燕.企業環境技術創新的驅動機理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6.
[3]黃偉,陳釗.外資進入、供應鏈壓力與中國企業社會責任[J].管理世界,2015(02).
[4]Hall J.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0(06).
[5]鐘昌寶, 魏曉平, 聶茂林, 姜殿玉. 一種考慮風險的供應鏈利益兩階段分配法——正交投影熵值法[J].中國管理科學, 2010(02).
[6]郝增亮,宋偉.供應鏈下企業環境責任的公眾感知[J].物流技術,2015(17).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