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金玲
【摘要】 智能手機的流行,給傳統教育方式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學生上課只顧玩手機,給課堂教學效果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打擊了教師的上課積極性。對此課堂改革呼聲不斷。旨在研究如何利用移動終端APP,將手機變成更好的課堂學習工具,改變傳統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積極性,減輕教師壓力,讓學生和老師共同參與到課堂中,實現課堂對分,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 移動終端APP 對分課堂 應用隨著互聯網時代和移動通訊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智能手機的依賴越來越大,低頭一族隨處可見,大學生也不例外。傳統講授式課堂對比手機內容更顯枯燥乏味,很難將學生從手機的注意力上拉回來。把手機當作一種課堂教學工具,開發其潛力,使之服務于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便捷工具是解決課堂手機問題的最好方法。
一、對分課堂的理念
所謂“對分課堂”,就是把課堂的時間一分為二,一半分配給教師,一半分配給學生,教師先行講授,學生學習討論。不僅強調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還要求學生之間互動,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調動學生積極性。“對分課堂”把教學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過程,分別為教師的課堂講授(Presentation),即教師在課堂上對教學內容進行精講,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框架,了解學習的重點難點;學生課后的內化吸收(Assimilation),即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后通過閱讀教材或其他材料講將知識內化為個人的經驗,是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過程;學生的課堂討論(Discussion),帶著課后的自學和思考結果與班級的學生進行交流。
二、移動終端教學APP的類型
要將手機作為課堂教學的工具,肯定離不開跟教學相關的APP。很多APP開發者也瞄準了這塊市場?,F在手機的應用商店里,可以發現很多這類型的APP.根據服務對象和功能,可以將目前跟教學有關的APP分為三類。
1.服務教師。這類以遠程控制類和云筆記類的APP為主。通過遠程控制類APP,教師可以利用手機遙控電腦演示教學,顯示電腦里的學習資料到外接顯示器上。也可隨時把手機里的文件教學資料隨時同步發送到電腦里,然后在顯示器上進行演示、分享、教學。云筆記類可以快速記事和閱讀的軟件上課遇到什么想法、事件、隨手拍照的資料,可以最快捷記錄下來以便事后查看和處理。內容存儲在云端,和電腦隨時保持同步,這些資料內容會被永久保存下來,手機、電腦便都可以查看。
2.針對學生。一些微課、慕課的教學視頻APP就是屬于此類。通過這些APP,學生可以自學課本上甚至課本之外的知識,這些知識匯集了很多全球名校的公開視頻,內容涵蓋廣泛,可以吸引學生的好奇心,又能幫助他們加深對知識點的記憶。
3.教師和學生互動完成。這類的典型代表就是對分課堂類的APP。利用這類APP,師生可以更加輕松地“對分”課堂,教師并不完全講授,而是留有余地,讓學生自己思考。對分課堂模式既保留了傳統講授式課堂的優勢,保證了知識傳遞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也融合了討論式課堂的優點,強調自主性學習。并增加了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既能夠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又使得討論和互動能夠深入,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打造基于移動終端App的對分課堂
很多老師在學校教學中,已經在嘗試通過教學App實現的手機課堂對分,對學生在學習中的手機應用進行引導,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創建班級課程。借助移動終端教學App,創建班級課程,第一次課即邀請上課學生加入班課,搭建平臺,為本學期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分課堂教學的開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做準備。
2.上傳課程資源。上課之前,教師將教學中需要用到的各種教學資料,如教學視頻、參考資料、PPT、圖片、作業任務、測試習題等上傳到班級課程中,針對不同課程資源的功能和使用時間設置開啟條件、完成條件;如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課中學習和課后復習的內容設置不同的要求。
3.豐富課堂教學。上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APP,發起包括頭腦風暴、課堂討論、小測試等任務,用于活躍課堂氣氛、調整教學節奏等。以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可吸引學生主動加入討論和學習,改變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也不必事無巨細地把所有知識都教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從被動到主動去學習知識,理解重點難點,把所學知識徹底變成自己的。
4.利用作業功能。作業是展示學生學習成果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且學生在完成作業時,需要對課堂上獲得的知識加以理解和內化,這就要求學生對學習內容重新整合建構,對知識親身探索和領會,并根據自己的經驗重新建構,將知識與經驗結合在一起,促進對知識的長時記憶。
5.做好課后分析。借助App進行教學組織,較之傳統方式,更加快捷有效。點擊屏幕,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包括作業、測試、學習等情況一目了然。每節課后,教師對這些數據進行梳理和分析,找出自己教學或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解決。
6.跟蹤考核測試。利用平時在APP上傳的資源庫,教師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測試,APP也可針對學生的作答情況進行自動批閱和成績分析,節約教師時間?,F在對學生的測評,越來越注重過程性測評,但實施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過程考核的操作難度更大,無形中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而利用手機APP,可以更加輕松完成針對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避免學生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考完之后完全不記得學過什么這種現象出現。
7.平日信息推送。傳統的信息傳達,教師需要通過學習委員或者課代表將一些教學信息轉達給學生,效率低下且影響通知的準確率。很多對分課堂的APP建立在微信功能的基礎之上。它可以利用平臺給學生的手機微信發送消息,教師可以利用這一功能,第一時間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和反饋,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對保護和鼓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有重要意義。同時,信息的傳達變得更為及時和精準。
四、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對分課堂面臨的問題
1.硬件和軟件支持。利用手機APP進行教學,就是在手機上下載移動教學軟件,利用移動教學軟件來輔助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使用時,需要使用網絡數據,消耗一定的網絡流量。利用手機APP教學首先需要學校校園互聯網絡服務來提供便捷的網絡數據支持,上課不能僅僅靠學生的數據流量。但是穩定的無線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可能會給學生帶來暢玩手機娛樂游戲的環境,使學生課堂上無法專,需要教師格外引導。同時,要利用移動終端APP來進行課堂教學,好的軟件APP并不是靠教師本人來開發,需要由懂教學又懂技術的專業人員同學校教師一起開發。有了硬件和軟件雙方面的支持,才具備將移動終端APP搬上課堂的基礎。
2.教師能力和經驗。“對分課堂”對教師能力和經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駕馭動態課堂能力、對學生討論能做出即時且全面的評價能力。有限的課堂被對分之后,如何利用更加有限的時間精練講解,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討論而不是演變成課堂聊天,對學生的作業給予及時的反饋,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客觀評價。雖然借助APP,可以解決平臺和數據的問題,但是課堂過程控制,不僅需要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實踐水平,更加需要有較強的課堂組織和管理的能力和經驗。
3.學生的水平特點。越來越多的學生離不開智能手機,但是不代表學生可以很好的把智能手機利用到學習當中去。就算具備整體意愿,但是每個學生又具有不同的水平特點,包括學習能力、學習風格、班級氛圍等也會給“對分課堂”的教學效果帶來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大學班級氛圍比較沉默,傾向個人學習。利用APP進行課堂教學,整個過程不僅是老師的獨角戲,更需要學生的配合意愿。
參考文獻:
[1]祝燕芳.手機App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江蘇科技信息,2017,(02).
[2]蔡清.“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管理學原理分析.黑龍江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17,(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