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浩
【摘要】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信息技術中有關技能的學習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信息技術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操作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獲得廣泛的信息技術活動經驗。”要體現學生主體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注重提問的藝術。從五個方面談一下小學信息技術要點。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疑問提問藝術
一、要“大提問”
一問一答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中較為常見,這種簡單機械的問答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因此,我們要由“小提問”變成“大提問”,一節課要有1到2個大問題以引起學生大塊地活動。要給學生留下大塊的思考空間,從而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教學《如何制作賀卡》一課,可以提煉一個大問題:“怎樣分步制作賀卡?”這樣,問題的內涵就比較豐富,學生思維的空間就大一些,他們就能從文章中找到不同的內容來說明,并從不同的角度來談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受到應有的教育和鍛煉。
二、要有“疑”問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創新。因此,教師要抓住一切機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認識計算機》一文,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讀完課題之后,針對課題來提問。學生也許會問:計算機怎么能做這么多工作?怎樣工作的?等等,這樣,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再來學習課文,就會比老師先提出問題,再來讓學生帶著教師的問題來學習課文,效果會好得多。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引發學生一系列的思考,踏著問題的階梯去建構知識,突破難點,引發探究學習,誘導學生思維不斷走向深入。
三、要有效問
能夠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可以說有效教學提問是教師提升學生核心素養、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問指向的空間要大,注重整體把握。有效提問指向的答案空間要大——關注多元反應,鼓勵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個體閱讀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會有不同,因此閱讀中的答案空間也應該是大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一旦打開了學生思維的空間,就會出現更新更好的答案。總之,教師的提問有較大的包容空間,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四、要有“點”問
抓住閃亮點提問,是一名優秀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亮點即高潮,在一堂課中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有數個,它能起到畫龍點睛或是推波助瀾的作用,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和亮點。如在最后學以致用的反饋環節時,當提問大家究竟運用的怎么樣呢?學生爭先恐后地急于展示,筆者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我們先不著急展示,一起來進行比賽如何?那么比賽題目你們想如何進行設計呢?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課堂氣氛也推至了高潮。沒想到這一改變,既實現了知識的鞏固,又真實地反饋了學生的學習效果,遠比學生展示,老師點評要更加吸引學生。
五、要有“層”問
提問要符合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的層次性原則。系統而周密的課堂提問能引導學生去探索欲達到目標的途徑。提問的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緊扣教材重點、難點和關鍵,分析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邏輯順序和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按照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一些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入、提高。
設計問題時,在知識范圍上可以由小到大,先設問,后反問,再追問,最后得出概括的結論,使學生把握思維的正確方向,提高概括能力。設問也可以從大入手,問題提得大,并不要求學生立即回答,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明確思維的方向及途徑。隨后,教師再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一節課往往就是由這樣幾個先小后大或先大后小的問題組合,構成了一個指向明確、體現教學思路、具有適當思維容量的“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如在進行Windows xp的教學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提問:同學們都很喜歡玩電子游戲,那么你們知道游戲軟件買來后是如何安裝到計算機中去的?計算機是如何對它們進行管理、運行的?一連串的問題,引起學生追求知識的欲望,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導出目錄結構、軟件安裝(復制)等知識,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以上五點僅是筆者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的幾點粗淺認識,是否準確還有待于大家共同思考。我會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進行實踐與反思,使信息技術教育的每一堂課,都能夠成為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金土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