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金融科技可以實現金融在共享經濟上的應用,因此討論共享經濟下商業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在政策不斷加碼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優劣勢并存。商業銀行應該大力應用FinTech促進共享經濟和共享金融的實現,同時創新消費金融模式,加強合作,深入客戶消費場景,拓寬消費金融途徑。
關鍵詞:共享經濟;商業銀行;FinTech;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
從2017年起,消費增長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日漸顯著,銀行按揭貸款難以存續高速增長的態勢,小微企業融資、消費金融成為銀行信貸主要投向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名義同比增長10.4%,與銀行零售業務轉型有高度契合點,消費信貸成為市場化的商業銀行進一步發展比較明確的方向。另一方面,根據《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數據,2016年我國分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其中資金領域占了60%以上。共享金融的特征與共享經濟特征一致,把金融放到共享經濟的平臺上,可以減少市場信息的不對稱,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進一步擴大金融資源配置的受惠面并滲入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共享金融有望成為新經濟時代的象征,討論共享經濟下商業銀行消費金融業務的發展策略勢在必然。
一、目前商業銀行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優勢尚存
商業銀行有著多年的信用卡、消費信貸等消費金融業務經驗,有著開展消費金融服務的天然優勢:一是累積了龐大的客戶基礎。以信用卡業務為例,截至2016年年底,銀行卡累計發卡量63.7億張,2016年5家國有大行和6家股份制銀行新增發卡量為10290萬張,而區域性銀行中有代表性的上海銀行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458.64萬張。(見圖1)二是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相比,商業銀行擁有成本優勢和定價優勢;三是商業銀行消費貸款、信用卡業務相對完整的、成熟的風險管控體系;四是商業銀行大量的線下網點在服務客戶線下業務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以招商銀行為例,截至2017年7月末,消費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約200億元,“閃電貸”累計投放突破300億元,“e招貸”產品交易規模達381億元,余額逾300億元。五是商業銀行與眾多掌握了客戶衣、食、住、行的消費場景實體企業已建立起長期的良好的合作關系,銀行可以依托這一關系推進消費金融布局;六是商業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客戶賬戶信息、交易信息、理財信息等高價值數據。
目前憑借風控、低成本資金等優勢,銀行系消費金融迅速崛起。例如,招聯消費金融公司是獨立于銀行體系之外的非銀機構,截至2017年7月末,累計投放貸款已超過1400億元,其累計授信客戶1260萬,戶均貸款不到6000元。從2016年財報數據的公司來看,目前23家獲批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有21 家有銀行背景。除興業外,捷信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招銀消費金融等多家都已實現盈利。
二、互聯網和大數據時代商業銀行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劣勢
雖然商業銀行仍在消費金融領域中擁有可觀的絕對份額,但面臨持網貸牌照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的競爭和業務蠶食,長期依賴線下發展業務的商業銀行體系正日益受到挑戰。即使2017年11月21日起我國央行和銀監會對小貸業務開展監管整頓,各級小額貸款公司監管部門一律不得新批設網絡(互聯網)小貸公司,商業銀行依然面臨現存各類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競爭的壓力。商業銀行開展消費金融業務也存在諸多劣勢:一是缺乏場景的直接掌控能力;第二,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廣泛使用以及迅猛擴張,銀行業務后端化的情況日益顯著;第三,不少新型互聯網消費金融機構在資金來源方面引進大量創新產品,銀行由于資金來源廣導致資金成本相對較低方面的優勢也在不斷減少;第四,長期以來,銀行消費貸款準入門檻高,銀行現有的服務流程和風控模型等都缺少對中低收入為代表的大量長尾客戶這一群體的關注,缺乏長尾客戶服務經驗。
三、共享經濟下商業銀行拓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對策
1.應用FinTech促進共享經濟和共享金融的實現
共享金融本質是“金融+科技+共享”的三方融合。FinTech(金融科技,即financial technology)的應用將會使共享經濟和共享金融變為現實,實踐共享思維,助推商業銀行消費金融發展。共享模式包括:一是場景與客戶的共享。二是資金源、風險控制等業態的共享(見圖2)。一方面,通過與資產管理公司、信托和理財機構等金融機構合作,商業銀行不僅可以大力降低服務成本,還可以為客戶提供多種理財增值方案。另一方面,為了共享資源和數據對接,商業銀行通過與數據公司、征信公司、保險公司和不良資產處置公司合作,可以采用大數據手段控制風險,實現對客戶更有效的監控。
2.探索開發消費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化產品以降低資金成本
在政府大力鼓勵發展消費金融與利率市場化的背景下,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商業銀行發行不同種類的資產證券化金融產品不僅能拓寬融資渠道,更是提高收益、分散風險的有效方法。互聯網時代消費金融運用資產證券化運作可以提高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或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資產證券化可以將風險較大、流動性較差、但是穩定的現金流量資產進行一系列的打包與組合,也可以將個人或企業的借款債券、應收賬款等非標準資產轉變為可以在金融市場上流動、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進行發行。為了加快資產證券化運作,首先,在現有的金融體系框架下,盡快將證券交易所和銀行之間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信息實現共享,并可以進行自由交易與買賣,增強消費金融的流動性。其次,建立互聯網消費產業的資產證券化交易市場,優化與改進互聯網消費金融資產證券化的發行、交易與質押機制,將符合條件的資產納入質押庫,并允許金融衍生產品在消費金融行業進行公開競價交易,滿足不同投資人對資產流動性的需求,形成一個良性且透明的二級交易市場。
3.加強同業合作和數據共享,增加服務范圍并降低風險
商業銀行應該本著開放的心態加強合作,深入客戶消費場景。首先,商業銀行應與業內的消費金融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加強同業合作,并參與各種產業的資本合作,以共享資源、分享利益,增加客戶服務覆蓋的深度和廣度。其次,商業銀行應大力推進數據共享與合作。根據銀行信用卡和借記卡記錄產生的大數據質量很高,如果再結合互聯網公司的社交數據和三大運營商的數據進行整合,能更大程度實現大數據的作用并有效實現消費金融風險控制。
四、結論與展望
目前,在我國消費金融市場上,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公司三者各具優勢。在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互聯網公司三方崛起、“三足鼎立”的背后,是三方“競合”“互補”關系的充分體現,這既是消費金融服務分層的必然結果,也有助于形成差異化、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格局。據銀聯商務預測,未來消費金融用戶年輕化,以生活消費為目的的中低收入個人或家庭的小額貸款將保持持續擴張趨勢;貸款額度分散化、小額化的趨勢比較明顯;在用戶選擇貸款平臺風險時風險控制能力的強弱將成為他們首要的衡量標準。面對監管與創新并行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商業銀行一方面強化風險合規意識,有效率地控制消費金融業務中的經營風險;另一方面要抓住共享經濟和金融科技進步的機遇進行自我變革,堅持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張榮.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困境與路徑探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年第1期.76-80.
[2]黃丁聰.商業銀行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機遇與對策[J].清華金融評論,2017第2期.73-76.
[3]李麟.基于“云+端+智能”視角看共享生態下銀行消費金融創新策略[J].中國銀行業,2017第4期.25-29.
[4]黃邁.消費升級有望拓寬消費金融發展空間[J].中國農村金融,2015第24期.41-42.
作者簡介:王潔(1973- ),男,上海海事大學科學研究院講師,博士,教研方向:金融市場、商業銀行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