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恩師蘇飛挺不僅在我學習時啟蒙我的心智,而且在工作中也為我樹立了榜樣。教書育人是一代又一代的薪火傳承,恩師的優秀品質值得我學習一生。在思念中,完善人格,以身作則,感受教育事業的價值。
關鍵詞: 感恩;懷念;自我修養;提升素質
每年的教師節,我都會給我的啟蒙恩師蘇飛挺老師發短信問候,雖然我也是老師,有很多學生也給我發祝福信息,但是感覺意義就不一樣。
我走上教育崗位已經二十多個年頭了,是蘇老師指引我走上教書育人的道路。蘇老師師德高尚,是我學習的典范。
蘇老師是康美鄉下人,那時他家人多,還有父母要孝敬,有四個小孩,家里只有他一人有工作,可想而知,當時他的家庭還是比較困難的。即使這樣,他還拿出錢來幫助他教的學生。
蘇老師退休后,我也去看過他幾次,最近的一次是在去年教師節那一天,他還是那么謙虛和藹,我在他面前真的就像小學生一樣,臨走的時候,他送了我一本他教我時的教案,里面字跡工整,一看就是傾注了很多心血。他在封面反面寫下“孜孜不倦,教書育人”八個大字,作為送給我的禮物,我感激不盡。
是的,我要學習蘇老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蘇老師起先本身文化不高,只有初中文化,當時上山下鄉,他作為知青到農村去戰天斗地,在那樣艱苦的年月里,蘇老師也不忘學習,白天上工完后,晚上就在油燈下拿出皺皺的書本來學習。就這樣,知青生活過去了趕上恢復高考,他也參加了考試,居然被師范學校錄取了,圓了他當教師的夢想。每當他給我們講起這段經歷的時候,我就想起我自己,即使現在身在學校,身為老師,在教書育人的同時,我也在不斷豐富自己,學習其他老師的教學方法。我想,既然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一定要讓自己的平生所學都傳授給學生,不論是知識,還有做人的道理。
從剛進入學校當上老師,我就刻苦鉆研,勤寫教案,虛心向其他老教師請教。為我作為一個好老師的崇高理想而努力奮斗著?;侍觳回撚行娜?,成績總是有的,我也被學校甚至市政府評為南安市優秀教師。家里的獎狀獎牌也有很多,但我并不滿足,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我想,蘇老師在那樣的環境都能堅持學習,考上師范學校,沒有理想信念能行嗎?我把這些故事也經常講給我的學生,我的學生們也很受啟發,也在心中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向著他們既定的目標不斷向前。
記得有一次,我班有個學生是矮個子,非常自卑,經常自暴自棄,家里父母在外打工也比較少管他。我知道這個情況后,親自找到他,還到他家做過家訪,經常和他聊天,了解他的心理動向,逐步引導他走上正確的學習之路上來,也重新讓他樹立起自信,他也堅定了他的理想信念,終于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好的初中學校,有時也會寫信或者打電話給我,說起他的一些近況,還感激說當時是我幫助他走出心理陰影,活出一個嶄新的自我。
當然,我的學生感激我,我就更加感激我的老師蘇老師。蘇老師有很高的道德情操和扎實的學識,我要向他學習,這點我感受很深。閑暇之余,我也會練練書法,寫寫文字,多看些國學經典書籍,感同身受,我也傳給我的學生,學生們也受益匪淺。最有趣的是班上還組織了演講比賽,邀請我來作為評委,讓我感到學生的學習生活豐富多彩起來。
記得剛教書的時候,認為只要有教科書不用備課也可以上課,后來和蘇老師聊到這里,他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只要多備課,多準備查找很多相關資料,課一定上得好,學生也會很受歡迎。這實際在上課之前,自己作為老師必須就要有扎實的學識,當你擁有扎實的學識時,學生也會對你刮目相看。真的,蘇老師就是這樣做的,從那以后,我每次的課都會專心備課,查資料,準備知識卡片,上起課來也得心應手,很受學生歡迎。
蘇老師曾經多次引用著名的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的話:“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彼f,這是教師師德最崇高的境界,就是要擁有仁愛之心。從不打罵學生,要對學生循循善誘,只有愛學生,學生才會愛老師,學生在家也一樣,家人愛孩子,孩子也會愛家人,愛這個社會,包括愛國,道理是一樣的。
老師被稱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事業”。但面對現今應試教育的強大競爭和來自身邊的有形和無形的生存壓力,尤其是工資待遇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在碰到什么不順心的事情的時候,教師容易產生出失落感和壓抑感,還有受不了旁人的冷嘲熱諷,當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有效疏通的時候,有的教師就會容易失控,做出打罵以及其他出格的事情來。
是的,在教師這個工作中,我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強抓自己的素質教育培養,嚴格以教師職業規范要求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為,從不打罵學生。教師只要在不斷的“反思”中總結利弊得失,學會關愛,平等與學生溝通……才會提高自己的“師德”素養,給學生積極的影響。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并時時以身作則,學會勇于承擔責任,將“育人”與“育己”彼此融合。言行一致,不忽悠學生,只有注重“修煉”自己,不斷超越自己,才會真正成為學生的榜樣。
寫了這么多,感謝我的恩師蘇老師,寫到此,忍不住拿起手機,給我的恩師蘇老師發去了溫馨祝福短信,祝他健康幸福!也祝普天之下為人師者一切幸福平安!
作者簡介:
蘇幼治,福建省南安市豐州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