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娟
近日,成都市文翁實驗中學為學生家長頒發“合格證書”,引導家長和孩子一同成長。家長是否需要“持證上崗”?如何對家長的“任職情況”進行科學考評?家長“持證上崗”怎樣才能做到實至名歸?一時間,有關家長“持證上崗”的是與非,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
家長“持證上崗”并非個例
一學年至少讀一本家庭教育類書籍,制定一份家規家訓,至少交一本家長課堂筆記,至少參與一次學校教育教學活動,至少有一次有效的親子交流……這“五個一”的要求,是成都市文翁實驗中學為家長頒發“合格證書”的硬性規定。完成這些“必修課”后,家長才能獲得“合格證書”。
據該校校長鄭志軍介紹,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學生家長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和當地的失地農民。家庭教育的嚴重缺失成為阻礙學生成長的重要因素。學校此舉的初衷就是想給家庭教育一個規范的樣本。
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家長都能夠提升家庭教育素養,學校還在“合格家長”的基礎上增設了“優秀家長”、“卓越家長”等不同等級的榮譽稱號,鼓勵他們不斷向上,成為家庭教育的“行家里手”。
無獨有偶,以廣東省中山市、浙江省杭州市為代表的一些地區早已開始了家長“持證上崗”的探索。
2014年,中山市探索創新家庭教育之路,推行“雁陣飛”家長互助組織培育計劃,通過培育家長領袖的方式,搭建家長抱團學習的互助成長平臺。此外,中山市東區還開發了家長學校網上學習平臺,家長視頻學習累計積滿10個學分,才能登錄新生報名系統。在此基礎上,試行家長“持證上崗”制度,以學分規范學習內容,鼓勵家長“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杭州市上城區則推出家長成長工程,以頒發“星級家長執照”的方式打造家長終身學習移動平臺。學習平臺提供180余門線上課程,由名師錄制而成,課程時長均在10分鐘以內,家長可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選擇課程。當所選階段修滿100分后,家長可獲得一星級家長執照,每多修100分,執照星級相應提高一級,直至成為五星級家長。
孩子要上學,家長先上課。不知從何時起,學校在家庭教育領域“沖鋒陷陣”,刮起了一股家長學習的熱潮。
家長“持證上崗”的必要之爭
據全國婦聯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他們對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需求強烈。“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輔導孩子學習力不從心”、“太忙,沒有時間”和“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成為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所面臨的困惑。簡而言之,家長缺時間、缺方法、缺能力成為擺在家庭教育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教育時評人陳攀峰看來,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教師。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和基點,對一個人品德形成、道德養成和價值觀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持證上崗”無疑彰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鼓勵父母與孩子雙向互動、彼此受益、共同成長,從這一點來看無疑值得肯定。
“如果通過家長‘持證上崗能夠重新喚醒全社會對家庭教育的高度關注,這才是真正值得期待的事。”陳攀峰坦言,針對當前家庭教育不盡如人意的現實境況,不少家長心理上存在著傳統的習慣性思維,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家長的任務就算完成了,教育都是學校和老師的事,這種落后的教育觀勢必成為阻礙家校溝通的“絆腳石”。加之從現實層面來看,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祖輩由于年齡、精力等多重因素的限制,無力通過“持證上崗”的諸多考核,存在可操作性不強的問題。
家長手中的“合格證書”含金量如何?存在等級差異的證書是否會在家長群體引發新一輪的攀比之風,進而無形中加重家長的負擔?一千個家長就有一千個面孔,如何兼顧標準化培訓與參培者的個性需求?……對于家長“持證上崗”一事,也有不少人表示要多一份冷靜和審慎。
在我國家庭教育培訓缺乏整體制度設計的當下,如何以學校為媒介,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培訓,成為許多教育人思考的命題。
深層次家校合作勢在必行
成都市文翁實驗中學將家校合作系統化,通過鼓勵家長參與學生學習、生活的方式消除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壁壘,讓家長與教師一道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也是教育者。”原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李鎮西認為,家長應隨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盡可能從人格上成為孩子的榜樣,以無聲的形象去感染孩子的心靈;全力支持學校教育改革和教師的工作;以教育者的眼光去打量和關注孩子。
“持證上崗”對于家長家庭教育素養的提高有所助益,但如果上升為帶有強制色彩的硬性規定,則會招致家長反感,最終落入形式主義的窠臼。“家長培訓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須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家長的自由選擇權,唯有知道家長需要的是什么,再對此進行個性化、差異化的培訓,如此一來才能充分調動家長的參與積極性,提高家長的學習興趣。”在衡陽市石鼓區角山中學教師劉和平的理解中,家長“持證上崗”屬于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新事物,要想讓這一新事物充滿活力,就不能僅僅依靠一紙證書,還要在增強培訓內容的吸引力上下功夫。
“家長提前接受專業化的培訓并達標,要變得如同婚前檢查一樣自然”,全國政協委員曹德旺認為,要加強對家長的教育,制定《家長教育法》,呼吁政府出經費構建培訓教育家長的社會體系;鼓勵大專院校開設家長教育專業。
家長“持證上崗”這一現象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深層次家校合作的呼吁。家校溝通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單方面的告知和信息反饋的階段,而應讓家長參與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來,相互砥礪、相互補益,構建家校成長共同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