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人的思維源于“疑問”,教學應以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為關鍵。數學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通過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使問題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進而誘發學生發問。本文從提問的基本要求說起,通過對提問誤區的分析,文章最后著重闡述了如何課堂“激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數學;提問;激發
在教育界,對待問題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學答”,一種是“學問。所謂的“學答”,顧名思義就是學會答案,學會回答,這種傳統的教學觀點忽視學生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的培養,從而也影響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現代的“學問”教學與之恰恰相反,即教師教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學習思考、學習創造的教學。
一、 提問的基本要求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這話道出了“問”的重要性。在數學課堂上怎樣講求提問才能收到最佳成效呢?總結起來有兩方面:
其一,問什么?大致有四問四忌:①問知識點,忌游離題意。②問關鍵點,忌淺表式。③問難點,忌避重就輕。④鞏固性提出問,歸類記憶,忌膚淺零雜。其二,提問方法?①問題應留給學生足夠時間思考。②問題要準確明了富有有啟發性。③鼓勵學生思考,防止問而不答。④結合內容,求異求新。課堂提問是教師在組織、引領和實施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行為。但是提問的目的不能簡單地滿足于檢查學生掌握知識或是一般的教學過渡,使教師的“問”有助于學生的“學”才是提為目的之所在,真正達到“教學相長”是宗旨。一句話,“激疑”是學生提問的敲門磚,“激疑”是開啟學生思維大門的金鑰匙。
二、 提問的誤區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重要形式。然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由于教師理念偏差、專業能力不足以及經驗的欠缺等諸多原因,無論是提問的內容、方式或是技巧,課堂上都存在各種“徒勞提問”的錯誤做法。誤區一:形式單一,缺乏活力。個別教師不是重點考慮學生最能接受什么方式的提問,最樂意哪一種方式的提問。提問形式單一,不能引起反思的作用,學生思維無法激活。誤區二:內容枯燥,缺乏引力。我們經常會聽到老師這樣的提問:“同學們,你懂了嗎?”此類“萬能鑰匙”般的提問泛化缺乏引力,也容易讓學生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更不可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漣漪。誤區三:方法死板,缺失動力。有一些數學教師為了追求所謂的“課堂效率”,一味強調解題步驟,過分套用解題方法,對學生奇思妙想的回答反而視而不見,缺乏激勵評價,學生思維積極性低,求異思維能力差,漸漸地喪失了數學學習的內驅力。
總之,在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前提下,提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思辨性,能引發學生深度思考,能激活學生開闊性思維,這才是提問的應然要求。
三、 課堂“激疑”,讓學生自己提問題
教學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恰到好處的“激疑”,有利于改變當前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的被動狀況。
例如,教學工程問題的應用題時,為什么可以把工作總量看作單位“1”,這是關鍵環節。為了啟發學生能夠就此提出問題,我們先讓學生解答下題:“修一條750米的水渠。由甲施工隊修建需要10天,由乙施工隊修建需要15天,兩隊舍修需要幾天完成?”學生解答為:
750÷(750÷10+750÷15)=6(天)
然后,我們把工作總量分別改為900米、1050米,讓學生再次解答計算出結果:
900÷(900÷10+900÷15)=6(天)
1050÷(1050÷10+1050÷15)=6(天)
通過以上列式、計算、比較,有的學生就會發出疑問:為什么修的水渠長不一樣,但是最后結果都是6天呢?在學生處于渴望探求原委和不知如何解決問題的狀態時,再出示另一道例題“一條水渠,由甲施工隊修建要10天,由乙施工隊修建要15天,兩隊合修需要幾天修完?”學生通過討論、比較分析后,明白了這條水渠的長度就是工作總量,不管有多長,都可以看作單位“1”。甲施工隊每天都是修這條水渠的110,乙施工隊每天都是修這條水渠的115,從而得出解答:1÷110+115=6(天)。
這樣,充分利用整數工程問題與分數工程問題的本質聯系,激發學生發現問題的積極性,找到解決問題的基本規律。
又如教學“循環小數”時,由于這節教材的概念較多,而且比較抽象,因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組練習,讓學生先計算。
“看誰算得又快又準”,其中包含著如下三題:①5÷3,②80÷33,③140÷11。
當學生在試算中遇到無法除盡時,他們的注意力會高度集中到“怎么辦”上來。我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老師已經算出它們的商分別是:①5÷3=1.666…,②80÷33=2.4242…,③140÷11=12.7272…
引導學生討論兩個問題:①這些商能不能寫得完?②你能夠發現這些商的小數部分有什么規律嗎?這些問題既引起學生濃厚興趣和強烈求知欲,又指引了學生注意的方向。經過討論,學生的感知更為深入,表象更加深刻。再去認識“循環小數”就水到渠成了。教學過程中,剛開始學生可能提不出問題,或是問題提不到點子上來。教師確實需要啟發、誘導、鼓勵,精心設計自己提出的問題,使自己的“提問”轉變為學生“提問”的行為意識。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習慣于在學習中愛問個“為什么”,并在這樣一個不斷提出問題、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享受成功喜悅,激起起更高的學習熱情。
總之,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動機需要一個誘導的過程。如何激發學生自己提問題?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數學的一種自覺。小學數學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教法,提高自身專業能力,通過一個個有價值的“提問”,在課堂上激起學生的情感和思維積極性。讓“提問”成為引領孩子“學問”的動力源,一步步打開學生數學思維的閘門。
參考文獻:
[1] 雷飛燕.如何培養小學生提出數學核心問題的能力[J].文學教育(中),1017,(8):164.
[2] 郝秀麗.設計有效問題提升思維能力[J].河南教育(基教版),1017,(7):84.
[3] 湯艷.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J].魅力中國,1017,(32):94.
作者簡介:
楊志輝,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馬坪中心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