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在物理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教材中設計了很多生動有趣的實驗。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立足教材,結合教學實際,因地制宜,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改進和補充,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改進;完善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規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實驗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滬科版初中物理教材重視實驗教學,設計的實驗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尊重科學規律,并提倡學生自主探究,讓初中物理學習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但是一本教材要滿足所有使用者的要求是不切實際的,我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校的教學條件,利用已有的實驗裝備,因地制宜,巧妙設計一些簡單易于操作的小實驗,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改進和補充,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實驗一 聲音的傳播
教材中設計的實驗是將音樂芯片放在玻璃罩內,用抽氣機抽去玻璃罩內的空氣,請學生聽音樂聲的變化,在此基礎上進行猜想,若玻璃罩內的空氣完全抽出來,還能聽到聲音嗎?在實際操作中,將音樂芯片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音樂聲較小,抽氣機抽氣時發出的聲音大,對學生聽音樂聲產生干擾,實驗效果不理想。我對本實驗進行如下改進:實驗時我在玻璃罩內放一個分貝儀,用抽氣機抽出玻璃罩內空氣時,學生可通過觀察分貝儀的讀數,準確判斷出音樂聲越來越小,由此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 觀察光在水中的傳播路徑
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教材中設計了光在水中傳播的路徑,學生通過實驗觀察到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實驗操作很簡單:用激光電筒照射玻璃容器中的水,學生觀察到光在水中沿直線傳播,效果明顯。對此實驗我稍作補充完善:用漏斗將海波溶液注入容器底部,改變溶液的濃度,用激光電筒照射玻璃容器,學生觀察到光不再沿直線傳播,向容器底部彎曲,與前一個實驗現象間的反差,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明確光沿直線傳播的條件。
實驗三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無法在光屏上呈現,為了確定像的位置,教材中設計的實驗是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由于玻璃板有兩個面,物體通過玻璃板成兩個像,我們在選擇實驗器材時應該選用薄玻璃板。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我使用自制教具進行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選擇薄玻璃板的原因。我自制教具為:在一個大紙盒蓋上縱向開兩個長縫,兩條縫間的距離有20cm以上,將兩塊玻璃板插入長縫中,取一根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學生透過玻璃板能清晰地看到兩個蠟燭像,幫助學生理解選用厚玻璃板,蠟燭成兩個像,實驗數據測量時會相互干擾,影響實驗效果。
實驗四 浮力產生的原因
浮力是由于液體對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教材中設想一個立方體,通過分析立方體六個面所受壓力,理論分析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而我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小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實驗過程如下:取一個礦泉水瓶,將它倒置,用剪刀剪去瓶底,再用一根細線拴住乒乓球,將乒乓球放入礦泉水瓶中,并用膠布將細線另一端固定在瓶口處。實驗1:將礦泉水瓶蓋擰下,向瓶中灌水,水從乒乓球與瓶口間縫隙處流出,此時乒乓球靜止在瓶底。實驗2:再將礦泉水瓶蓋擰上,繼續向礦泉水瓶中倒水,水無法流出,瓶中水位逐漸增高,當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乒乓球立即浮上水面,實驗效果非常明顯。通過這個實驗,幫助學生理解當乒乓球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壓力時,球浮起來了,浮力產生的原因是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壓力差。
實驗五 電動機轉動原理
教材中設計的實驗,使用一根金屬桿放在金屬軌道上,放在U形磁體的磁場中,將金屬桿連接進電路中,通電后金屬桿在金屬軌道上運動。我在日常教學中,利用教材上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實驗效果并不明顯,通電后金屬桿幾乎不動。我對實驗裝置進行改進,選用多匝線圈作為放入磁場中的導體做實驗,實驗現象非常明顯。實驗簡單易于操作:將線圈用細線吊在鐵架臺上,接入電路中,閉合開關讓它通電,拿U形磁體的任一磁極緩緩靠近通電線圈,學生能觀察到線圈運動了。調換另一磁極,再靠近線圈,學生觀察到線圈運動,且運動方向相反。磁場方向保持不變,改變電流方向,線圈運動方向也會改變。學生在實驗探究的基礎上,明確磁場對通電導體有力的作用,且作用力的方向與磁場方向、電流方向有關。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動手制作簡易電動機,在此基礎上進行電動機原理的學習,課堂教學效果非常好。
初中物理教材中設計的實驗有趣、經典,具有廣泛的適用性,教師應當立足教材開展教學。教師也需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因地制宜,利用學生熟悉的器材對教材中的實驗進行補充和完善,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郭芳俠,陳楚琪.不一樣的驗電器[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6,(12):41-42.
[2]吉臨東.幾則初中物理實驗的改進[J].物理教學探討,2011,(5):6.
作者簡介:
魏玉萍,安徽省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城東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