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娟
摘要:就當今農業發展的趨勢來看,“三農”問題仍舊是我黨最為重要的一環。隨著近幾年政策關注重點集中在農業現代化上,這對于農業發展而言,農業現代化不僅是當今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且也是農業真正意義上從人力中解放出來,將分散的農業生產逐漸集約化、規模化、綠色化。借此,本文就農村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影響、現狀及特點進行概述,并且對農村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提出有效的建議,促進農業發展的越來越好。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農業經濟;影響;特點;對策
引言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從這句話中就可以體現出農業的重要性。經過我國農業政策變遷的歷史邏輯,每一次農村土地政策的調整,都會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方式、生產效率、生產積極性等問題。另外,在農業發展的今天,農業土地流轉是當今土改的核心內容之一。這也是因為土地流轉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必要手段。借此,就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進行探究和分析,為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一、農村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1.農村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
自農村土地流轉政策推行以來,我國農業發展基本上將農民生產和收益之間的關系分離,農民從田地里抽離出來,并且從事一些非農產業,在此期間,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剩余勞動力也能夠進入非農產業,彌補從事非農生產的機會成本,給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選擇。如某縣的調研中發現,該縣每年到縣城外面務工的農民高于40萬,占當地總勞動力60%的比例,每年年收入最低都在50億元上說,尤其是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之后,一些剩余勞動力,即婦女、老人、孩子,不僅可以利用閑暇時間為經營者打工,增加收入,而且還能夠為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一些生活樂趣。與往年未流轉土地之前的情況對比,農民收入有了顯著的提升。
2.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隨著我國農村土地流轉政策的進一步推進,促進著我國土地流轉市場化發展的趨勢,這也是因為土地的價值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可以由市場的供需情況決定,并且對土地價格實施正確的引導,提高土地生產資料的配置效率,而且還能夠促進農業生產的集中化、規?;?,進一步提升農地生產效益和農田利用率,降低農地閑置和荒廢幾率也是必然的結果。
3.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
隨著我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逐步貫徹落實農業政策,尤其是自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政策出臺以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下面就從以下兩點體現。第一,畜禽產業規?;B殖發展速度的加快,為農民創收的同時,還能夠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如廣東地區的溫氏集團正式入駐中江之后實施的“五包一定”養殖發展模式,規?;B殖成為不冷轉的趨勢。第二,休閑服務業發展速度的加快,如在通濟鎮地區,因為地域性差異,該地區主要以當地特色的水果、油桃等產業作為發展主業,并且還將其打造成為特色農家樂,成為中江、三臺縣城鎮居民節假日休閑娛樂佳地。
4.增強土地規模化經營效益
隨著近些年國家政策在農村土地流轉問題的進一步重視和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的情況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改善,因為這種轉變已經不僅僅是數量上的增加,而且是在速度上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尤其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下,農村土地價值已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開發,所以,土地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是必然的趨勢。另外,土地流轉,不僅提高了農民工作積極性,而且還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農村土地分散向著集中化、規?;慕洜I方向發展。
二、農村土地流轉的現實性狀況及特征
1.流轉方式多樣化
土地流轉指的就是由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可以在保留承包權的基礎上,選擇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的農戶,或者是經濟體,由其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同時,土地流轉方式呈現出轉讓、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多樣化的特性。
2.流轉土地數量的增加
雖然土地流轉政策剛剛出臺以后,實行出現了一定阻礙,但是,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逐步深入,土地流轉的數量在逐年增加,就該地域2000年的土地流轉情況來看,農民占總比重的9%,流轉土地面積占總比重的12%。相對于華北地區的情況而言,土質相對優質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土地流轉比例占比是比較高的,其占總比重的12%和14%。
3.流轉市場發展較為滯后
雖然當前的農業土地流轉政策已經處在全面開放的階段,但是,就土地流轉的規模及效率的情況來看,土地流轉仍然處在一個相對較低的狀態,這種情況的存在,根因在于土地流轉市場發展的相對滯后性。首先,因為土地流轉交易平臺的缺失,從而導致交易信息的不對稱性,這不僅在無形中提高了土地流轉交易的費用和成本,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土地的流轉。其次,土地流轉中介服務相對較為滯后,因為對于農民來說,對于土地流轉的認識本就浮于表面,自身并不具備專業的知識和理論,也無法做出專業的行為,最終的結果就是在土地流轉過程中,不規范,隨意性特性最為顯著,甚至無法真正的將土地價值評估出來,嚴重損害土地流轉的收益。
三、農村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1.整合土地資源
在傳統的農業形式中,主要是以農戶獨資經營為主,相對比較分散化和條塊化。然而,土地流轉通常集中在片區的范圍內運行,所以,對于農村土地存在的細碎化問題,使得土地流轉效益降低在所難免,因此,當前的土地流轉在規模上和面積上都還處在一個相對發展較為緩慢的起步階段。因為,各個地區可以借助土地流轉政策,將土地分散化和條塊化問題打破,專門設置一些專項財政基金,以鄉鎮,或者是村鎮的形式,將這些土地資源整合到一起,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同時,還能夠提高土地的規模質量。
2.土地社保功能的創新和農民就業渠道的拓展
“無規矩不成方圓”,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有效的制度體系是維系民眾生產、生活的必要手段。然而,當前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還處在沒有健全的階段,土地就是農民的一切,所以,農村土地流轉的規模較小在所難免。因此,各地方政府不僅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積極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保政策和制度體系,為農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為其放棄土地經營權、使用權等提供信心,而且還要由當地政府出面,通過本地企業,或者是引進相對應的一些農產品生產企業來對接土地流轉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業生產效率問題的同時,還能夠接收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提高就業率,增加農民收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就農村土地流轉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分析的過程中了解到,土地流轉的出現,加速了農村勞動力轉移、提升了土地資源配置效率、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增強了土地規?;洜I效益,并且在土地流轉期間,呈現出流轉方式日趨多樣、流轉數量逐年增加、流轉市場發展滯后的特性,同時,為了能夠進一步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可以采取整合土地資源,以及創新土地社保功能,拓寬農民就業渠道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