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壯
摘要: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周期長,參與方眾多,資金需求量大,對社會和各參與方利益密切,本文根據棚戶區改造現狀出發,分析棚戶區改造的現狀形式,并給出棚戶區改造的資金來源。
關鍵詞:棚戶區項目;改造現狀;資金來源
一、棚戶區改造現狀
棚戶區改造是一項由政府主導,開發商,社會群眾及金融機構多方參與,目的是為了改造城鎮危舊住房、改善困難家庭住房條件而實施的民生工程。2008年以來,國務院將棚戶區改造納入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規模推進實施。據統計2011年-2013年底,全國棚戶區改造1075萬戶,基本建成679萬戶,占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比例分別為43.6%和42.5%。2013年初,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棚戶區改造的意見》,規劃了2013-2017年的五年目標:改造各項棚戶區,需要完成1100萬戶,包括城市棚戶區900萬戶,第三階段為2018-2020年,還要再完成棚戶區改造1100萬戶,三個階段累計完成3270余萬戶;截至2014年底,全國共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共計2085萬套、農村危房1570萬戶,2013-2014年改造各類棚戶區住房832萬套、農村危房545萬戶。
資金來源:2014年4月2日,在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的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對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做了部署。根據國務院第43次常務會議精神,國開行依據國家2013年-2017年棚戶區改造計劃,設立了專項貸款規模7000億元,其中長期貸款6000億元,軟貸款1000億元.
北京市棚戶區改造現狀:2013年為加快推進的建設改造,北京市在原有城市和工礦棚戶區改造類型上,將平房院落修繕、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城中村和邊角地整治拆遷、城鄉結合部改造等四類項目納入到棚戶區改造范圍。經北京市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指揮部批準,將108個項目列為2013年中心城區改造和環境整治改造任務計劃。
2013年,北京向國務院上報的棚改目標是至2017年底完成15萬戶。2013年,共批準棚改項目108個,全部為中心城區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涉及9.2萬戶,截止年底完成13個,其余95個結轉至2014年;2014年,新增棚改項目96個,其中中心城區76個,遠郊區及國有工礦區20個,涉及約10萬戶;2015年,新增棚改項目55個,其中實施計劃冊23個,涉及約5.7萬戶;前期計劃冊32個;2016年公布的棚改和環境整治項目共計335個,其中實施計劃139個,計劃改造40258戶;儲備計劃196個。2013-2014年兩年累計已完成棚改工作2.6萬戶;計劃2015年完成5.7萬戶,2016年完成3.5萬戶;2017年年初完成四環內的全部棚改項目;2017年年底完成15萬戶。根據目前進度看完成該計劃有一定難度。
二、資金來源
依據國發[2013]25號文件,積極落實民間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的各項支持政策,消除民間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的政策障礙,加強指導監督。采用增大財政補助,銀行貸款,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擴大債券融資,企業和群眾自籌等辦法籌集資金。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改造是保障性工程的任務安排,可以通過直接投資、間接投資、參股委托代建等多種方式參與棚戶區改造。
1.政府出資
這種模式手續簡單,可迅速解決問題,政府行為容易得到廣大拆遷戶的認可。但政府操作容易忽視經濟效益,容易造成改造工作的低效率和高成本。政府出資的方式主要適宜于改造用途為綠地、公共建筑用地等改造后沒有固定經濟收益的棚戶區項目。這些項目開發商沒興趣,銀行也不太愿意貸款。
2.銀行貸款與土地出讓收入
目前大部分的棚戶區改造都是運用這兩種方式的組合。政府授權從事舊城改造的國有投資公司,向銀行貸款,財政實施擔保并進行貼息,土地出讓收入作為歸還信貸的主要來源。此融資模式之所以成為各地主要的融資模式,是因為操作方便。從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政府性貸款風險較小且收益穩定,因此銀行有貸款的積極性。
3.PPP(Pub lic-P riva ta Parlnersh ip)和PFI(Priva te F inanceh itia tive)模式既可以用于經營性和準經營性項目,也可用于非經營項目,并且對收益要求不高
PFI和PPP模式也存在本質區別,前者是強調公共服務的私營提供,而后者強調公共設施的最終擁有。PPP和PFI模式轉換了政府職能,有利于提高棚戶區改造服務的管理效率和水平,強而有力的推動社會資本參與棚戶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