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穎
摘要:在深化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國提出了供給側改革,穩妥推進僵尸企業清理退出將成為供給側改革的客觀需要。作者認為僵尸企業清理退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以市場退出機制為導向。同時,司法機關需完善破產案件審判機制,逐步解決破產案件“啟動難”和“執行轉破產”難題。引導有條件的僵尸企業通過司法途徑依法破產,推動“府院聯動”機制,保障難點問題的高效解決。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僵尸企業;清理退出;破產案件
一、引言
為突破我國在深化改革開放過程中所面臨的各類障礙以及不足,政府需深入分析供給側改革的現實條件以及目標,保證各類企業以及社會經濟組織能夠穩定運作,同時通過僵尸企業清理退出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僵尸企業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僵尸民企,大部分可通過市場機制清理退出,如采用兼并重組和破產清算的路徑;二是僵尸國企,是指靠政府扶持、銀行優先輸血的虧損企業,僵尸國企同樣也可通過市場機制清理退出,但需考慮職工安置、社會穩定等因素。
二、僵尸企業清理退出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以市場退出機制為導向
僵尸企業清理退出直接影響到市場主體的退出及生產要素的重新分配,是企業、政府、銀行三者之間博弈的結果,同時還涉及國有資產維護,金融債權安全以及職工安置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屬于一項系統性工程。僵尸企業清理退出應按照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引導、依法處置的方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和政府的服務引導作用。加強頂層設計,出臺指導意見,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才能健全市場主體退出機制。在本輪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的過程中,行政力量發揮了巨大作用,僵尸國企成為本輪改革的最終受益者,相應地,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擠壓。
三、完善破產案件審判機制,破解破產案件“啟動難”和“執行轉破產”難題
近兩年,僵尸企業的清理退出絕大部分是通過工商機關注銷和吊銷程序,申請依法破產的企業較少,人民法院受理數量一直在低位徘徊,破產案件存在“啟動難”的問題。解決“啟動難”的問題,首先人民法院需設立專業化破產審判法庭,完善破產案件審判機制,建立科學的破產審判績效考核制度;其次人民法院要逐漸轉變公眾對破產的偏見,積極宣傳破產保護理念,策劃破產宣傳方案。
最高法最新公布數據顯示,執行案件中40%的案件屬于被執行人無財產可供執行,大量僵尸企業以執行案件而非破產案件的形式進入人民法院,進一步加劇了“執行難”。2017年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推動“執行轉破產”程序適用,也解決執行積案與破產法實施的困境。“執行轉破產”是指執行過程中,人民法院采取財產調查措施后,發現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符合《破產法》第二條規定的,經申請執行人或被執行人同意將案件移送破產審查,裁定予以受理,進入破產程序。“執行轉破產”是借助破產手段解決“僵尸企業”的有效方式。
四、充分發揮政府調控職能,建立“府院聯動”,形成破解難題的強大合力
在僵尸企業清理退出中,政府職能主要是救職工而非救企業。政府設立專項基金,用于幫助無力支付職工債權、社會統籌費用的企業優先償付。同時,社保部門提高職工失業救助金標準,加強再就業培訓,促進僵尸企業人員的分流安置。
僵尸企業破產案件審判需建立司法與行政統一協調機制。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破產案件需要解決資產處置、職工安置、債務調整、破產財產分配等諸多方面的具體問題,單憑人民法院一家無法有效解決,所以各地需根據實際情況,建立由法院、政府等部門相互配合的機制。在破產案件審判中,人民法院積極推動構建黨委領導、政府支持、司法主導、多方參與的工作格局,形成司法處置合力。有效發揮政府在資產處置、職工安置、維護穩定、政府扶持等方面的優勢,充分利用行政資源最大限度降低企業破產所導致的社會不穩定的風險。
五、結語
供給側改革之下僵尸企業的清算退出工作所涉及的內容以及環節更為復雜,為了提高清理退出的效率及質量,政府需綜合考量并制定一整套“解決方案”。引導有條件的僵尸企業通過司法途徑依法破產,推動“府院聯動”機制,保障清理退出難點問題的高效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