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
摘要:2017年提出“黨政分工”的新型黨政關系模式,相對于之前的“黨政分開”它既有對其的繼承也有其新的使命。在此基礎上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黨政模式,探討在新時期的行政制度改革背景下,建立科學、合理的新型黨政關系。堅持黨領導一切的原則不能改變,但要依法從嚴治黨,完善現有的監督制約機制與國家和黨內的制度建設,緊跟政府治理模式轉變的腳步,探討合理的黨領導模式。
關鍵詞:黨政分工;從嚴治黨;依法治國
一、關于“黨政分工”的理論辨析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一直在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治理模式,在不斷地揚棄中建構新型黨政關系模式成為了重要的改革目標。對于“黨政分開”學者們的研究成果眾多,所有學者在探討“黨政分開”時,都對在特定時期和政治背景下提出的“黨政分開”思想給予充分的肯定。張康之提出黨政分開主要是為了解決以黨代政的問題,轉變黨對國家事務事無巨細的干預和管理這種傳統方式。趙暉、梁劍認為,黨政分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政治生活民主化,從而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然而隨著我國政治形態的轉變,也有不少學者指出“黨政分開”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周拓認為,“黨政分開”實際上是個含混不清不能成立的概念;肖鋼、陳麗芳深刻剖析了“黨政分開”提出的時代背景和其意義,認為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黨政分開”由于其自身概念的不成熟逐漸淡出了視野,而且被“改革和完善黨的執政與領導方式”所替代。此外,文章還認為“黨政分開”基本消除了以黨代政、黨全面集權的局面,但是還沒有起到另一半作用,即構建新型、合理的黨政關系。因此,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都集中于研究新型、合理的黨政關系。
二、“黨政分工”與“政治與行政二分”的辨析
在近些年來,不少學者都做出來“政治與行政二分”與“黨政分開”的辨析,幾乎所有學者都批判了籠統的將“黨政分開”等同于“政治與行政二分”的思想。張康之在剖析了“政治與行政二分”提出的政治環境和其在之后的發展認為,“政治與行政二分”基于的是多黨制的政治制度,與我們國家的一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政治制度完全不同。而且他認為“黨政分開”是一個政治范疇,是政治自身的職能分化而不是行政對政治的脫離。盡管如此,許多學者依然認為“政治與行政二分”雖然并不能完全套用在我國的改革中,卻對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政治行政二分”提出的一個重要意義就是將行政學從政治學中剝離出來,并且使得公共部門可以借鑒私部門的管理技術,運用科學的行政管理技術增進政府效率。這就為政府的改革指引了方向,將本土化中的政治層面問題和管理層面問題區分開來,破解政治體制差異對本土化研究的束縛。政治層面是管方向的,管理層面是具體執行的;解決了管理層面的問題后,變革就可逐步傳導到政治層面。這種變革方式與“黨政分工”改革的方向十分契合,政務機構可以借鑒先進的管理模式科學執政,把握方向就需要黨來總覽全局、協調各方。
三、“黨領導一切”與“黨管一切”的辨析
王岐山在提出“黨政分工”時,還提到了,“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黨政分工”的前提條件是“黨領導一切”,那么就需要理解什么是“黨領導一切”?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提高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確保黨始終總攬大局、協調各方”,許多人錯誤的將“黨領導一切”理解為“黨管一切”,就是因為將黨的政治權威領導理解為國家權力領導。“黨管一切”指的是事無巨細,對所有事務進行直接管理,政黨成為國家機構、社會組織的直接替代者,是以強制、命令的方式控制國家和社會;而“黨領導一切”則是通過總覽全局、協調各方實現黨對國家和社會各個領域的影響,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黨、國家、社會關系。“黨領導一切”強調的是領導,是對國家和社會施加無處不在的影響力,是從宏觀上確立大局意識,把握發展方向,促進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變革。因而,為使“黨領導一切”成為現實,必須要加強黨中央的權威,“黨政分工”可以理解為“黨領導一切”下的新型黨政關系模式。習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在國家治理體系大棋局中,黨中央是坐鎮軍帳的‘帥,車馬炮各展其長,一盤棋大局分明。”這個例子就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是“黨領導一切”下的“黨政分工”。但是要使“黨領導一切”不會變為“黨管一切”就要建構完善的監督體制,黨的一切活動都必要限制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
四、結語
其實不論是“黨政分開”還是“黨政分工”都是對政府職能轉型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背景下的新型黨政關系的探討。新型黨政關系無論如何發展都必須堅持黨領導一切,堅決貫徹縱覽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和全面依法治國、依法執政的基本原則。在此基礎上一定要強調黨的“領導”職能,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手段,合理配置黨的領導權與國家政權機關的關系,這樣才能凸顯出黨的權威與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