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汶漶
摘要:中國現階段面臨著如何進一步開放資本賬戶的重大問題。從2012年以來中國進一步加快了資本賬戶開放的腳步,同時阻礙和爭議也日漸增多。學術界對于中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時機是否成熟的爭論。本文以文獻綜述的形式,整理了學術界對于此問題的主要觀點。
關鍵詞:資本賬戶開放;成熟度
一、引言
自上世紀90年代提出該政策以來,我國金融改革一直秉持著漸進式、謹慎的改革方式。1996年實現了資本賬戶的經常項目可兌換。1997年亞洲金融風波再一次影響了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速度和步伐,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重新提出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際形式及中國經濟情況促使我國加快推動資本賬戶開放,2012以盛松成為負責人的課題組發布報告,認為“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本文首先回顧了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其次,對于學術界普遍認可的資本賬戶開放的基本條件做簡要概述。最后,從正反兩方列舉了學術界關于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是否成熟的觀點。
二、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
中國自從上世紀90年代金融改革以來,1996年實現了資本賬戶的經常項目可兌換。1997年亞洲金融風波,再一次延緩了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和腳步。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重新提出資本項目可兌換問題。201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匯兌安排與匯兌限制年報》中談到:“在中國資本賬戶的40個子項目中,有14項基本滿足可兌換的;滿足部分可兌換的項目有22項。不可兌換的項目有4項”。在2013年11月,《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指出“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推動,有序提高跨境資本和金融交易可兌換程度,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在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指出“金融業雙向開放的擴大,使人民幣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推動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成為可兌換、可自由使用的貨幣”。
三、資本賬戶開放的前提
對于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四類基本條件,即宏觀經濟穩定、貿易自由化、金融監管穩健、外匯準備充足。
經濟自由化改革成功創造需要健康的宏觀經濟政策為其創造便利條件。國外學者提出:“嚴格控制財政赤字,實施穩定的財政策略。為避免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并引起短期資本大量外流的現象。因此在資本賬戶開放過程中有關當局必須盡力控制國內信貸供給和貨幣總量”。其中,一國對外經濟部門自由化的主要內容包括:“貿易的自由化、經常賬戶開放的前提與資本賬戶開放”。國外學者指出,貿易的自由化和經常賬戶開放等,應當先于資本賬戶的開放。張禮卿(1999)“金融加強監管具有很大的意義。監管和自由化事實上并不存在彼此排斥。因為金融自由化并不代表著,政府不對金融活動進行任何方面的監督和管理;相反,在一個平穩的、積極的環境中推進金融自由化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完全的放任自由將會大大增加金融風險,金融動蕩發生的可能性。外匯儲備的充足是應付各種沖擊,從而減輕國際收支調節壓力的前提條件。相對充足的外匯儲備,一方面,增強了市場人士的信心,進而抑制短期資本的投機活動。另一方面,有利于達成國外企業的并購,獲取技術、市場和資源便利。同時,開放資本賬戶對我國企業的對外投資也是有利的,從而使我國企業的可持續競爭能力有所增加”。對于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研究,大多數學者采用定性分析方法,但這種定性的判斷十分模糊,無法提供確切的開放判別標準。總體而言,雖然不如定量度量更加直觀,但是定性度量的方法更加地系統,更前瞻。更偏向于一種政策制定,政策規劃的先進性。
四、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是否成熟
促進的角度。首先,比較性的優勢理論講到,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全球范圍的,會資本效率得到提高,產生最大的經濟效益的效果。其次,從結構上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之一是達成資本賬戶開放在積極中推進。此外,資本賬戶的開放,有利于將部分低附加值的產能向勞動力更具比較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進而提升我國產業的整體附加值水平。抑制的角度。余永定(2014)認為“對于資本賬戶開放,首先,資本項目的開放并不一定是一種各國均適用的經濟體制標準范式。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資本流動的波動性明顯增強。發展中國家金融穩定受到更為嚴重的沖擊。然而在眾多發展中國家發生嚴重的金融動蕩時,中國保持了基本穩定的金融,這不得不說同中國的資本管制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