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玉
摘要:增強群眾組織力在我黨在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表明我黨更加重視黨群關系和人民的主體作用。本文從社會主體的視角下,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提出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到毛澤東、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物的關于群眾路線思想,結合我國實踐,分析我黨的群眾路線。
關鍵詞:群眾史觀;群眾路線
引言
社會主體研究法是將社會中的人作為社會歷史研究的出發點,通過研究現實中的人探究社會發展的本質。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理論的主要兩大理論,其中唯物史觀是馬克思從人的主體性出發探究社會發展,肯定人的主體性,始終堅持群眾觀。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化,越來越重視人民群眾的主體性地位,唯物史觀的群眾觀點為我黨踐行群眾路線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一、群眾史觀
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指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大多數社會成員,是創造歷史的主體。群眾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過程的積極主體,一般地說對社會發展起著主要決定作用,其實質在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列寧在批判孟什維克的尾巴主義策略時指出,“資產者忘記了微不足道的人物,忘記了人民,忘記了千千萬萬的工人和農民,可這些工人和農民卻用自己的勞動為資產階級創造了全部財富”,此外,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寫道“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帶來的也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恩格斯在晚年的時候也對群眾史觀進行了著重闡述,他在研究歷史進步的最后動力曾提到:“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人民群眾、使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民族行動起來的動機,正式這些廣大人民群眾的、整個民族的、整個群眾銀發社會的變遷。”
列寧在《社會民主黨在俄國革命中的土地綱領》中指出:“沒有千百萬覺悟群眾的革命行動,沒有群眾洶涌澎湃的英勇氣概,沒有馬克思在談到巴黎工人在公社時期的表現時所說的那種‘沖天的決心和本領,是不可能消滅專制制度的。”在領導前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他堅持尊重、相信、依靠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基本立場,自覺發揚民主,接受群眾監督,他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他的思想和實踐對中國共產黨加強黨的建設,踐行群眾路線有積極意義。
二、我黨的群眾路線實踐
在我國,率先提出群眾路線的是毛澤東同志,同時凝結著黨的集體智慧,他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群眾史觀,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提出了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理論。鄧小平同志1943年在《根據地建設與群眾運動》一文中提出了群眾運動自身的規律:“首先是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然后是立即注意整理與健全群眾組織生活;其次是對發動與組織的群眾中進行政治教育,培養政治素養;最后是統一戰線,把群眾的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約束在統一戰線范圍之內。”習近平同志在《始終堅持和充分發揮黨的獨特優勢》寫到:“我們黨是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中成長、發展、壯大起來的。人民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沒有人民的支持,黨就不可能生存和發展,就一事無成。因此,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優勢。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和丟掉這個優勢,否則黨的一切工作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會招致挫折和失敗。”黨中央要求繼續深入實踐群眾路線,檢堅持和群眾保持聯系,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歷史的發展實踐來看,我黨就重視動員人民群眾,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提出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正是全民族抗戰促成了戰爭的勝利,洗雪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在解放戰爭的三大戰役中,黨依靠人民群眾把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到前線,當時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說到:“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據統計,僅淮海戰役中,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前后共出動民工543萬人。我黨始終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奪取政權,注重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尊重人民群眾,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注重維護黨群關系,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自覺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這是關于黨的群眾路線的又一次升華,用群眾史觀來分析,就是黨依靠、動員、組織人民群眾進行物質生產活動、精神文化活動,增強黨的群眾組織力意味著我黨將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活動之中,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帶領團結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