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璐
摘要:新教育時代來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將顛覆很多的行業和崗位,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將取代傳統的知識灌輸。表達力、思辨力和學習力的培養,將成為高等教育教改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
關鍵詞:新工科;職業化翻譯人才;培養模式
為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面向以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的發展需求,創新卓越人才培養體系,助力信息產業的超越式發展,中國新工科聯盟孕育而生。東北三省同時獲批兩家高校:一家是哈爾濱工業大學,另一家是大連科技學院。
新工科建設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高等教育的改革開放,而產學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是實現這一改革的關鍵。新工科專業,主要指針對新興產業的專業,以互聯網和工業智能為核心,包括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智能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工科專業。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說:“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推進,產業變革速度非常快,大學尤為需要在一些與產業緊密結合的專業課程上加強與企業合作。”本立項課題,正是基于這一時代大背景,探討工科院校里的文科專業一外語專業教學如何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改變原有的單層面、斷層式的教學模式,進而探索職業化教育的新出路。
據網絡大數據統計,2004年-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從280萬人,躍增為820萬人,就業形勢的壓力依舊很大。雖然英語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可以穩定在前10的位置,但應該看到,畢業生的薪資水平并不高,遠遠落后于計算機,醫藥,電子等專業的平均薪資。自從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之后,對外語類的專業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除了傳統的政治外交領域外,金融、通信、傳媒、咨詢、體育、物流等領域也需要英語人才,同時具備了另一類專業如金融知識、計算機知識、物流知識背景的外語類畢業生,更符合現今企業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本研究將從教學課程體系、產教融合教學基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評價體系四方面展開改革式探討。
本校教師在過去的一年里,對大連本地30多家各類型體制的企業進行了一線走訪及調研,積累了一手的調研資料,整理了人才需求的文字資料,并依據結論重新調整了2018版的人才培養方案。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聽、說、讀、寫、譯等基本知識,掌握相關會計行業知識、跨文化專業知識、漢語語言文化知識、經濟貿易和商務活動知識以及第二外語知識的專業人才;培養學生具有跨文化交際的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會計基本從業能力、職業規劃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思辨與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從事商務貿易、技術支持、行政、翻譯、教育、政府公務,會計相關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能力的應用型職業化人才。教學課程體系設置的相應轉變體現在:新增專業課程會展英語(大連星海會展中心和世界博覽中心每年承接大量的展會業務)、物流英語(大連的港口貿易量逐年遞增)、商務英語寫作的課程;新增五年制金融+英語、五年制計算機+英語、五年制機械+英語的雙學位專業。職業化實訓、實踐課程的構建需要穿插社會職業環境因素,結合真實的語言應用氛圍、語言溝通內容來提升學生的語言理解及應用能力。學院積極為學生提供職業化的教學資源,體現在:實踐課新增口譯實踐、交際禮儀、戲劇表演的課程,改變了傳統的專業四級及八級的過級輔導課,面向企業的實際所需,增加職業化人才的素質培養,尋求企業專業人才師資,補充高校社會資源的不足。
產教融合教學基地建設方面,學院積極拓展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先后和來自中科院計算所、阿里云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近三十所院校代表以及海通安恒科技有限公司、中科天璣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代表就教育教學、產教融合等工作的展開進行了溝通和討論,并已經和中軟等幾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人才定向實習培訓意向。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社會交際情景的構建。學校和教師應盡量提供給學生接近社會真實度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語境交流中,構建職場認知度,培養職場自信心,提升語言實際應用水平。第二,社會情感因素的引導。積極、向上、健康的情感教育同樣是高校英語教育的重要目標,包括:如何感知自我的內在情感,如何積極建立與他人溝通,如何感知社會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變化,積極引導其樹立正確的社會認知及自我認知,鼓勵個性化的發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正如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曾經說到:“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標,而是有了目標才有工作”。可見,職業化人才的培養,其人才的內在情感世界的正確目標的設立對日后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才評價方面注意協調職業性因素與理論基礎課程的融合,變以往的單一理論考核為校內、校外雙向互動的人才反饋機制,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由實訓企業對學生的實訓表現給出細分的評價,并納入學生本學期的課程考核之中。為了把課堂知識擴展到課外,鼓勵學生承接國際會議、會展翻譯任務,參與企業流程的翻譯工作,從事科技、法律、商務、教育、文化等各領域的翻譯實踐,并將企業反饋納為實訓考核成績的重要指標,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意識,樹立高尚的職業風范。
職業化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其主要用途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保證企業工作的品質達到一定的標準。英語教育職業化發展新方向的確立,目標是不斷提升教學元素的社會真實度,以真實的教學資源影響高校學生職業適應能力的全面發展。未來,我校將用職業化教育理念,打造新工科特色,融合社會資源,開拓翻譯人才的職業化道路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