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勤
摘要: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在持續的增長,同時也使我國的綜合國力有所提高。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進步,地方財政體制在取得一定的成績的同時,也不斷地顯現出一些問題,從而需要完善體制。本文就地方財政體制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同時提出相關解決措施。
關鍵詞:地方財政體制;問題;對策
一、地方財政體制的現存問題
1.事權和財權分配不協調
據當前地方財政現行管理體制,經濟開發區的財政收入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從2004年開始,地方經濟開發區區域范圍內的實體企業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計算的基數,在基數范圍內的收入直接收歸鎮上,超出基數范圍的收入則是由地方財政、開發區、鎮按照一定比例(1:2:7)進行分配,在現行體制的基礎之上進行結算,截止2017年,地方政府招引實體企業的財力為8500萬元,但僅撥給開發區200多萬元。實際上,開發區用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環保以及污水治理等方面有很大的支出,必要費用支出就已達2.6億元,所撥的款項是遠遠不夠的,存在著嚴重的收支不平衡問題。相比之下,鄉鎮通過招商引資落戶在園區的企業,不僅享受到比開發區更好的優惠待遇,其支出也更少,這就是現行體制下,事權和財權分配不協調的問題。
2.缺乏完善的監管機制,使財政資金利用率低
在一定程度上,地方政府的財政分配職能被各個部門分散,一些職能部門甚至濫用權力,額外收取各種費用和基金。此外,在對財經預算資金加以分配時,地方政府很多時候沿襲了計劃經濟時期的做法,把大部分資金劃給各部門,名義上是由業務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共同管理,實際上卻由主管部門一手把控,在缺乏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在進行預算和安排之前就已經所剩無幾,當方政府在對社會事業的發展方向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在很大程度上會被部門的利益和意志所操控,致使地方政府的領導疲于應付,在各種角色和關系之間進行調解,這必然會導致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低下,同時也無法發揮財政資金的真正作用。
3.缺乏明確、規范財政供給標準和范圍,造成政府融資債務加大
在現階段,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關鍵期,經濟發展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的新常態,但地方政府的財政資金依然缺少明確、規范的分配標準和范圍,政府在確保人員經費基本支出的基礎上,還得承擔道路、綠化、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剛性支出,財政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入,跟不上經濟的快速發展,財政資金支持當地經濟發展只是杯水車薪,但是為了發展只能投入,只能通過融資渠道來改善當地發展環境,才能吸引更多的優勢企業在園區生根落地,才能為培植稅源促進經濟的長期發展奠定基礎。當前存在地方政府沒有規范財政供給標準和范圍,沒有更多錢投入當地經濟建設,導致政府對經濟的調節難以發揮實際作用,而且不利于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財源萎縮,財政收入增長動力不足
由于宏觀經濟運行不暢、市場持續低迷,地方經濟結構不合理,原始財源日漸萎縮,新財源發展較慢。再加上在“營改增”的時代背景之下,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來源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營改增的減稅效應在初期對地方財政造成了很大的增收壓力,之前,營業稅是主體稅種,可以占到地方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營業稅改為增值稅以后,地方政府征稅體系被打散重構,但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適應期和過渡期,期間地方政府面臨著主體稅種不清晰的問題,同時也缺乏完善、健全的稅收體系,致使財源萎縮,地方財政收入增長動力不足。
二、地方財政體制現存問題的對策
1.合理分配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
地方財政可以調整現行的分成比例或采取定性劃轉的方式,合理分配地方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可以逐步取消保留基數的規定,重新調整開發區和鄉鎮的分成比例,開發區至少要占到三成以上,也可以將鄉鎮所招引的企業的土地房產稅收入全部劃歸到開發區,另一方面,建議地方政府對征地成本和基礎設施建設費用按一定比例合理劃分,在二者之間尋求一個平衡。財政分配的核心問題就是體制的問題,所以要建立并完善財稅管理制度,對地方財政的收支范圍進行科學合理的界定,堅持財權與事權統一原則。
2.建立健全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率
建議地方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財政收支管理的監管機制,審計、財政等部門包括各級人大應該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征管和支出實施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的監督和管理,對過程中出現的截留、漏征、收入混庫等亂象,應該視其具體情況,依法追究征收機關和納稅人的責任。除此之外,撥款單位使用預算進行設備、器材以及勞務購買的時候,要按照嚴格的政府采購辦法進行公開招標采購,對于截留、克扣、挪用、浪費財政資金的行為,必須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嚴肅的處理。同時要提高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利用率,引進財稅管理工作責任制,不斷加強財稅管理者的責任意識,如果出現自己工作嚴重失職的情況,應該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通過靈活的財稅管理機制、完善的制度以及嚴格的管理,不斷加強地方政府財政資金的利用率。
3.規范、明確地方財政的供給標準和范圍
在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盡快規范、明確地方財政的供給標準和范圍,政府應該有序退出市場,集中自身最主要的力量解決最關鍵的問題,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同時,對于行政事業單位人員浪費財政資金的行為要予以堅決的打擊,在合理范圍內削減裁員,避免出現人浮于事的現象,這樣才能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加強法治,合法理財
培養財源方面,需要政府部門以落實有效財政政策及采取財政貼息等方式來吸引社會閑置資金,形成高效且多元的財源體系。收入征管方面,要按當下法規,依法征稅,最大程度避免行政干預,嚴格將征、管、查劃分開來。另外,要依據機構改革合理充實稅務職員,擇優錄用。要規范收稅行為,減輕社會及企業不合理負擔。除此之外,還要全面實施收費征管體制和綜合財政預算辦法,逐步把預算外資金歸入預算進行統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