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
1月18日下午至19日上午,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在杭州召開全省國土資源工作會議暨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分析形勢,部署2018年工作任務。會前,省長袁家軍、副省長孫景淼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書記、廳長陳鐵雄出席會議并講話。國家土地督察上海局局長韓海青應邀出席會議并講話。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馬奇主持會議并作會議小結。廳領導張金根、張國斌、林天寧、夏曉鴻、方文軍、朱先高、盛樂山、潘俊國出席會議。近五年退休的廳領導,各市、縣(市、區)國土資源局主要負責人,廳機關副處以上領導干部,廳直屬各事業單位領導班子成員,系統政風行風監督員代表參加會議。省地勘局、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領導班子成員,各市國土資源局紀委書記(紀檢監察組組長)參加19日上午會議。


會議指出,過去五年,全省國土資源系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國土資源部重大決策部署,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動力,緊緊圍繞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以畝產論英雄促轉型,以精細化管理促轉變,努力打好“耕地保護戰”“集約突圍戰”和“改革攻堅戰”三場硬仗,圓滿完成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耕地保護國策有效落實,全省劃定永久基本農田2398萬畝,其中示范區1003.2萬畝,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1120.6萬畝,落實耕地保護補償資金39億元。資源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建立“以項目定計劃、以空間定計劃、以占補定計劃”的“三年滾動”計劃管理新機制,統籌發揮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增減掛鉤指標的綜合效應,建立完善重大建設項目保障服務機制,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大力實施“三改一拆”、空間換地、畝產倍增行動計劃、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示范工程,24個市、縣(市、區)被評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市),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走在全國前列。礦政管理工作全面加強,土地質量地質調查、深部找礦、海岸帶地質調查、城市地質調查等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累計建成綠色礦山468家,鐵路、縣級以上公路、河道兩側廢棄礦山治理恢復面積9.49萬畝。重點領域改革創新落地生根,全面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國土資源領域重大改革,先后開展32項重點改革試點,推進19項關鍵環節管理制度創新,一系列關鍵性、引領性的政策措施陸續出臺。群眾資源權益得到切實維護,累計解決農民建房60.8萬戶,落實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9.3萬畝,征地補償標準提高25%,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現有效銜接,近19萬人脫離地質災害威脅。法治國土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出臺全面推進法治國土建設意見,制定實施《浙江省土地整治條例》《浙江省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辦法》,開展嚴格執法保護資源“亮劍行動”,全面推行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投訴請求。國土資源管理基礎進一步夯實,“一鄉一所”建設全面完成,土地和礦業權市場信用體系逐步建立,“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土地與礦業權網上交易平臺、不動產登記數據歸集共享等信息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推進,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認真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保持反腐敗斗爭高壓態勢,加強干部隊伍建設,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正在形成。
會議指出,回顧五年的奮斗歷程,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必須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首位,方能把好國土資源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方能找準國土資源工作的定位;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方能促進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國土資源事業發展的動力源泉,方能為國土資源事業發展注入新動能;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方能實現國土資源事業發展的根本目的。
會議指出,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論斷,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判斷,對我們全面把握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實踐要求,科學制定國土資源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導意義。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轉變國土資源利用方式提出了新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新命題;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基本方略,對國土資源工作提出了新挑戰;省委、省政府提出“兩個高水平”奮斗目標,對國土資源工作賦予了新使命。我們要圍繞國土資源供需結構發生的變化,更加注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益;圍繞國土資源工作重心的轉變,更加關注農村土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圍繞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方式的變化,更加注重發揮規劃管控、用途管制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圍繞管理向治理轉變,更加注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會議強調,做好新時代國土資源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不動搖、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不動搖,以“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國土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機制和利用方式,推進安全、綠色、高效、法治、和諧的美麗國土建設,為實現“兩個高水平”奮斗目標作出積極貢獻。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資源供給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破除資源無效低效供給,持續提高資源集約利用水平。要推動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實施“152”耕地生態保護工程,統籌礦產勘查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構建生態國土新格局。要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按照“生態優先、保護優先、節約優先”的原則,大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對鄉村生態農業建設空間進行全域優化布局、對“田水路林村”進行全要素綜合整治、對高標準農田進行連片提質建設、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集中盤活掛鉤、對新農村和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進行集約精準保障、對鄉村人居環境進行統一治理修復。要強化改革創新,充分發揮“最多跑一次”改革杠桿撬動作用、放大示范效應,深化產權制度、市場配置、用途管制、耕地保護、資源節約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穩步推進礦業權出讓制度和礦產資源權益金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國土資源制度體系。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建立與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相適應的住宅用地供應制度,探索建立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制度,健全被征地農民多元保障機制,基本消除地質災害重大隱患,國土資源惠民機制取得重要突破。要推進治理能力建設,加強法治國土建設,開展“百鄉千村”基層土地民主管理創建活動,加快大數據、智慧國土和省級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建設,加強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開展百名業務能手培育工程,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
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建設“兩個高水平”、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要堅持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重點抓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國土資源要素保障,開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期工作,加強計劃精準化管理,深化差別化的國土資源供應政策,全面開展第三次土地調查。
二是加強“三位一體”耕地保護,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措施,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完善和落實耕地保護目標責任考核,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加大力度推進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重大土地整治項目。
三是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深入開展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省創建活動,加強土地市場建設,加強建設用地批后精細化監管,推進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利用。
四是全面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構建鄉村規劃體系,完善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用地保障機制,改進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管理辦法,實施百個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程。
五是構建礦產資源綠色開發格局,拓展地質調查服務領域,優化礦產開發布局,推進礦業綠色發展示范區建設,加快礦地綜合開發利用,積極推進礦產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構建“企業自律、部門監管、社會監督”的共同責任體系,強化地質環境保護。
六是切實維護群眾權益,深入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除險安居”三年行動,全面完成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工作,重視和加強信訪工作。
七是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創新,全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創新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推動“坡地村鎮”開發利用長效化,推進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改革。
八是進一步加強法治國土建設,健全國土資源法規政策體系,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行政爭議化解,加強對市縣以地融資的監督檢查,提升國土資源執法公信力。
九是緊緊圍繞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緊緊圍繞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緊緊圍繞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各項建設,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持之以恒正風肅紀,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最大程度地減少作風問題、腐敗問題的發生率,最大程度地提高人民群眾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滿意率,奮力開啟“清廉國土”建設新征程,努力開創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
會議強調,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全面提高新時代國土資源工作水平。要堅持不忘初心,牢記肩負的使命,向人民交上合格的時代答卷;增強大局意識,提高服務能力,在“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體現國土資源部門的擔當;注重探索實踐,鼓勵大膽創新,組織開展“改革推進年”“質量提升年”活動;加強隊伍建設,增強工作本領,為新時代國土資源事業發展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