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1%,從五年前的2萬億元躍升到3萬億元,邁上新臺階。”在上海市第十五屆人代會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里的這段話,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僅僅五年時間,上海GDP足足增長了1萬億元,增長比率達50%,不能不說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特別是,這個增長數字,是在上海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不斷提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取得的,就更加了不起。
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GDP的重要性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樣敏感了,但是任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經濟體,GDP畢竟是最重要評價指標之一。GDP變化情況,深刻反映了發展速度和內在質量。站在3萬億元GDP的臺階上,回望來路,我們不能不感慨萬千。
發展速度,一直是新中國領導人十分重視的焦點。上世紀50年代,中國領導人提出“趕英超美”目標,本質上就是希望以此為愿景,加快新中國的發展速度。那時,在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新中國,真的是赤手空拳、“一窮二白”,如果沒有發展加速度,如果沒有超常規發展路徑,不僅無法趕上那時的發達國家,甚至有面臨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反華包圍圈層層疊疊,國內許多地方還面臨吃不飽穿不暖的窘境,如果沒有一定的發展加速度,沒有快速增長的GDP,中國根本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東方。這是今天某些富X代們所根本無法理解的,也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發展的某些人所不愿承認的。
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城市,40年前改革開放起步之際,上海1978年GDP總量為272億元人民幣,即使按照當時高估的比值,也只相當于162億美元,人均產值為2485元人民幣。
“發展是硬道理”,這既是歷史的真理,也是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發展的必由之路。沒有一定發展速度,就沒有發展和建設的經濟基礎,就無法保障人們必要的生產生活需求。
1987年,上海GDP上升到了545億元人民幣,比改革開放之初增長了幾乎一倍,但是由于底子薄、基數低,城市基礎設施依然非常脆弱。當年12月,發生了震驚國內外的陸家嘴輪渡踩踏事件。事件發生后,有關上海發展定位和發展方式問題,引起了各界高度關注。
1990年4月,國家宣布上海浦東開發開放。1992年鄧小平南巡,對上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的發展進入了高速路,“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成為上世紀90年代上海凱歌奮進的最好寫照。1992年,上海GDP第一次破千億,達到1114億元人民幣。跨入新世紀后的2001年,GDP第一次跨過了5000億,達到5210億元人民幣。隨后在2006年跨過萬億,達到10572億元人民幣。五年前跨過2萬億,去年跨過了3萬億元大關。
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加大,相同或相近增長率帶來的增長體量,實際會大幅度增加。比如過去五年上海GDP增長率平均為7.1%,但是實際增長總量超過了1萬億元,這樣的數量在若干年前是難以想象的。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發展基礎,追求發展質量、追求綠色發展,才有了根本前提。
更令人欣慰的是,上海是以高質量發展態勢,躍上3萬億元大關的。一組數字是,在從2萬億元跨上3萬億元臺階時,最近五年GDP年均增長7.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9%,一批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速超過了20%。就是說,居民收入增長超過了產值增長,而朝陽新興產業增長又遠遠高于GDP的增長。
另外一組數字也十分引人注目。在過去五年GDP增加50%同時,上海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從3.3%增加到了3.8%,這是一個很大幅度的歷史性變化。由于研發投入在初期看不到什么效果,但對未來發展后勁有著巨大影響和重要促進作用,因而看一個經濟體發展質量,研發投入比例是個極為重要的數據。猶記得在剛關注研發投入這個數據時,國內大部分地方都只有1%-2%之間,上海是剛超過兩個百分點。當時許多遠景設想中,都把達到4%這一發達國家水平,作為努力方向。短短幾年,這樣的愿景已在上海很快實現了。這既表明了上海發展質量,更預示著上海的發展前景。
對于一座城市來說,3萬億是個重要時刻;對于卓越的上海來說,3萬億只是個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