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知識與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地,上海在地區經濟中具有龍頭地位,在區域一體化發展中能夠發揮引領優勢,成為區域發展的強力引擎。

上海,這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之城,正在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驚嘆的創新與發展速度,堅實地走在邁向未來的道路上,它的目標是:卓越的全球城市。
前不久,國務院批復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規劃明確:上海是我國的直轄市之一,長江三角洲世界級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并將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到2035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到2050年,上海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各項發展指標全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近5年來連續參加全國人大上海代表團審議,每年都對上海提出希望: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2035規劃是十九大召開后國務院第一個批復的超大城市總體規劃,集中體現了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發展的要求,為上海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近日也強調,要提高站位,面向全球、面向未來,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轉型的挑戰,緊緊圍繞“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堅定不移走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之路,不斷提高城市核心競爭力,保持了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邁出了創新轉型的重要步伐。
面對新的目標,新的使命、責任和擔當,在2018新年伊始,上海將從提高站位、創新發展、改革開放、人才為先、民生為本、守好底線等方面謀劃和推進發展,打響“上海制造、上海服務、上海文化、上海購物”四大品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繼續勇當排頭兵、敢為先行者。
瞄準卓越的目標,站在新起點的上海要有新作為。
上海未來的建設,對標的是紐約、倫敦這樣的國際都市,站位必須要有更廣闊的國際視野。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指出,上海的使命是“更好代表國家參與全球合作與競爭”, 上海市政府參事室主任王新奎也說:“中央要求上海做的絕不是爭全國第幾。”。
提高站位,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是上海2035規劃中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應有之義。在邁向卓越的征途中,上海還要為國家提升經濟發展動能、文化品質、城市治理水平等提供借鑒。

2017年12年28日,上海港洋山四期投入運營。
肩負國家使命,上海已經開始了一系列全新的落子布局,比如張江實驗室去年9月底揭牌,將建設成實現國家目標的戰略科技力量。根據計劃,今年上海將配合國家實驗室籌建,服務保障“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等大科學設施建設,推動北大、清華等在張江設立創新中心。同時,上海還在依托洋山深水港等區域,探索建設國內首個自由貿易港,方案已經上報中央,將以率先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做出自己的探索。一系列更加扎實有力的行動,將讓上海在落實國家賦予的戰略任務中構筑上海發展的戰略優勢,彰顯功能優勢、增創先發優勢、打造品牌優勢、厚植人才優勢,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凸顯“橋頭堡”的作用。
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中,上海提出要優化城市空間格局,主動融入長三角區域協同發展,推動上海與周邊城市協同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這明確了上海欲借力區域經濟,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互補融合求得共贏的發展趨勢。最新召開的長三角主要領導座談會傳遞出明確信號:三省一市要共建內聚外合的創新網絡,在長三角率先構建“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作為長三角地區的知識與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地,上海在地區經濟中具有龍頭地位,在區域一體化發展中能夠發揮引領優勢,成為區域發展的強力引擎。上海獨樹一幟的科技教育、人才資源和城市治理等優勢,在長三角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凸顯。
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城市的高質量發展是根本落腳點。
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市生產總值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近5年來,上海的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到了7.2%。上海自貿區以全市1/50的面積,創造了全市1/4的生產總值和稅收收入。站在新起點上,上海的經濟發展將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穩”是主基調、是大局,“進”是目的、是指向,在保持清醒頭腦和憂患意識,堅決防范重大風險的基礎上,把穩的基礎打得更牢,把進的勢頭保持和發展好。
為了全面增強城市核心功能,上海將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五個中心”的建設。科技創新中心是在原有“四個中心”上的新目標,創新驅動的意識和行動正在全市各個層面得到強化,創新驅動成為上海發展的重要引擎。
去年,憑借自貿區創新,上海已經躍至全球國際航運中心綜合評價第五,接下來的自貿區建設仍將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發揮好先行者、試驗田的作用,積極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位于上海的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是我國衛星技術創新研究的先鋒隊。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重大科技成果“悟空”“墨子”就出自這里。目前,上海正在舉全市之力推進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集聚和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重大科學工程、重點國家實驗室、重要科研創新平臺和研究性大學,加快建設張江現代科學城。科創中心建設就是要集聚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搶占戰略制高點,盡快提升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場效應”。
為了讓科研成果加快“從紙變成錢”,2017年上海出臺地方條例,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服務。十九大閉幕十天后,上海又發布了進一步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上海一大批智能制造企業正在從傳統制造產業中轉型,向產業鏈、價值鏈高端邁進,發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
要賦予經濟發展更有力的動能,也離不開政府制度的供給。
為了打造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上海正在加大高端人才引進力度,醞釀出臺人才高峰建設的針對性政策,使上海成為成就事業、實現夢想的創業熱土。今年年初,公安部在滬表示,為頂尖科研團隊中的外籍核心成員申請永久居留提供便利。上海市委提出,打造各類研發、創投和服務平臺,為人才提供更便利的“創新熟地”。
最近,經國務院批準,浦東新區將進一步對商事制度、醫療、投資、建設工程等10個領域47項審批事項進行改革試點,在“證照分離”的基礎上推進“照后減證”。新年伊始,“上海企業服務云”上線運行、浦東新區再推市場監管“二十條”、普陀區首創營業執照當場辦結、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出首張工業產品生產許可“不見面審批”證書。
數據顯示,上海每年的納稅準備期已從2016年的263個小時減少到2017年的207個小時,稅務部門的行政審批事項已從過去的80多項減少到現在的7項,并且目前80%的辦稅事項可通過網上辦結。滬上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推出的各種舉措,無不指向“讓信息多跑路、企業少跑腿”的政府服務流程再造和升級。上海將在減權放權、簡化流程、減輕企業負擔上下功夫,大力做“減法”;在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政務服務上下功夫,積極做“加法”,努力打造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的政策支持環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營商環境。
“甘當服務企業的‘店小二”——這是李強在專門調研上海市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時,寄語上海各級政府官員們的新期待。要打響“上海服務”品牌,上海需要擴大服務功能,大力發展服務經濟,提高配置全球資源的能級;發揮金融、科技、教育、醫療以及服務平臺等優勢,為全國乃至全球提供優質服務。
創新之都、購物之都,同時也是溫暖的宜居之都,要形成這樣的特色,上海在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將給生活在這里的和來到這里的人帶來有溫度的品質生活,感受到這座城市帶來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李強曾指出,上海的特色不僅體現在浦江兩岸的摩天大樓上,更體現在十里洋場、萬國建筑上,體現在梧桐樹下的小洋房、里弄小巷的石庫門,要結合城市有機更新,保護好歷史建筑和風貌街區。去年7月,上海發布了《關于深化城市有機更新促進歷史風貌保護工作的若干意見》,隨后開展立法準備。據悉,有關歷史風貌保護的草案已經遞交人大,或將成為今年的立法項目,從立法層面對城市記憶和文脈延續予以明確。
高等級的文化供給,一流的文體設施,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必不可少的符號,這不僅是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環節,也是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必備。以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等為城市文化符號,外灘萬國建筑博覽群、環人民廣場文化建筑群、陸家嘴金融建筑群等城市天際線正在展現其瑰麗的景色。在新的規劃中,上海將在中心城區沿黃浦江及城市中軸建設八個演藝集聚區,重點建好上海大歌劇院等新型文化地標。著力將上海博物館及東館、中華藝術宮、上海自然博物館等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和全國影響力的博物館品牌,把上海圖書館及東館打造成為“世界級城市圖書館品牌”。
去年,新高考制度在上海首度實施,3年后將在全國推開,打破“一考定終身”,更注重個人興趣特長。全國率先試點的上海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和家庭醫生制度,也獲得了國家衛計委和世界衛生組織高度評價,上海人生病不用跑大醫院排隊,家庭醫生不光治頭疼腦熱、幫你把關,還通過開長處方、延伸上級醫院處方,保證慢病患者坐在家里就能定時收到常用藥,更能直接掛上大醫院專家門診、通過綠色通道轉院治療……2014年啟動的“長者照護之家”和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提供24小時中短期住養、日間托養、居家上門服務、家庭照護援助等,形成15分鐘半徑的社區托養服務圈,這一服務體系去年底實現了街鎮全覆蓋, “五位一體”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在教育、衛生、就業、養老、住房、文化體育和助困幫扶等一系列凸顯民生福祉的公共服務中,上海人獲得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和滿足感。而這并不是終點,腳步停不下來的上海,正在向著建設更富魅力、更有溫度的人文之城,更加美麗、更可持續的生態之城的目標持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