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生于憂患,必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里,在大江大海的顛沛流離中,總有一群人,他們始終立在那里,雖落魄不能改其風骨錚錚,雖失意不能掩其文采風流,直叫人感嘆“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八十年前的西南聯大,正是亂局中,我們民族搭筑起的精神家園。深谷幽蘭,千年風雅,大師影響之深遠,隔代不相逢的后生亦得聞其趣。
梅貽琦
清華“永遠的校長”
“生斯長斯,吾愛吾廬。” 梅貽琦長清華,愛清華。西南聯大時期,梅貽琦與普通教授一樣租平房,住所窄小簡陋,并將校長專用車交給學校共用,外出辦事,路近則安步當車,路遠則搭便車,或坐一段路人力車。
1940年以后,滇川物價飛漲,教師薪水不能按時發放,梅家的生活也十分拮據,辣椒拌白飯是家常,甚至梅夫人還得親自做松糕到冠生園寄售,取名定勝糕。
梅貽琦本人不是大師,卻為清華請來了無數大師,正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聞一多
步行入滇
1938年初,長沙臨時大學入滇,路線有三條,最艱苦的一路,是由湖南出發,徒步行走到昆明,聞一多便自己要求走陸路步行入滇。
路上,有學生問他:“聞先生,像您這樣的大教授,怎么放著火車、輪船不坐,和我們一起受這份罪?”聞一多笑笑說:“火車我坐過了,輪船我也坐過了。但對于中國的認識,其實很膚淺。今天,我要用我的腳板,去撫摸祖先經歷的滄桑。國難當頭,我們這些掉書袋的人,應該重新認識中國了!”
梁思成、林徽因
設計茅草房
為西南聯大設計茅草房,也許是梁思成一生中最屈才的工程了。兩個月內,梁思成夫婦幾易其稿:高樓變成了矮樓,矮樓變成了平房,磚墻變成了土墻。最后,124畝的校園里,只有圖書館和實驗室能用青瓦做頂,教室用鐵皮,至于宿舍就是茅草了。
華羅庚
住牛圈
1938年,華羅庚從劍橋大學回國,到西南聯大數學系任教。因為拮據,華羅庚在西郊普吉附近找了個牛圈,牛住下頭,他們一家人住上面。
牛圈之上,天氣一熱便蚊子成群,跳蚤滿屋,但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華羅庚每晚工作到深夜,為世界數學史開創了一門新學科——矩陣幾何學,攻克了十多個世界數學史上的難題,寫出了《堆壘素數論》和《數論導引》兩本專著及十幾篇論文,僅公開發表的論稿就達百萬字之多。
吳大猷
愛才心切
在聯大時,吳大猷時常在課后和一群學生討論物理學問題,他認為這“可以說是從不易得的群英大會”,是他人生的一大樂事!
1945年,年僅10歲的李政道帶著一封介紹信找到了吳大猷,吳大猷隨機出了一些物理題,李政道的回答讓其十分驚喜。最終,吳大猷破例讓李政道在西南聯大做旁聽生,還在家中“開小灶”。在當時那樣困苦的條件下,吳大猷培養出了楊振寧、李政道等三個未來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潘光旦
吃鼠肉
潘光旦在西南聯大擔任教授期間,發現當地的老鼠特別多特別大。一日,潘家的老鼠夾子夾到碩鼠一只,便請家中老保姆溫閏珍將老鼠剝皮去內臟,收拾干凈后切塊紅燒,全家人分而食之,潘家食鼠肉僅此一次,卻被廣泛傳播。據馮友蘭回憶:“他的兄弟是個銀行家,在重慶,聽說他吃耗子肉,趕緊匯了一點錢來,叫他買豬肉吃。其實潘光旦并不是為了嘴饞,而是為了好奇。”
朱自清
拒寫壽序
抗日戰爭后期,聯大教授僅靠月薪根本難以維持一家生計。曾有一位乞丐在大街追逐朱自清乞討,朱自清被糾纏不過,便回頭道:“別跟我要錢,我是教授!”那位乞丐聽到這句話,扭頭就走。
即便如此,朱自清依然堅守住自己的品格。當時昆明市有一位商界“名流”,輾轉請人托朱自清為他作一篇壽序,以便向前來祝壽的親友們炫耀一番,潤筆費高達3000元,但他仍不為所動,含笑婉言謝絕。
曾昭掄
賣肥皂
在西南聯大,曾昭掄是化學系開課門類最多的教師。為了改善生活,他與人合辦了一個肥皂廠,算是教授中間的“富翁”了,可顧了吃顧不上穿。上課的時候腳上的皮鞋常常破著幾個洞,走起路來也會有踢踢踏踏的怪動靜,這位化學大師也無可奈何。
學生們都戲稱,曾昭掄的鞋子是“空前絕后”,等到腳掌部分再磨穿,既通風透氣,又“腳踏實地”了。以苦為樂,不忘幽默,師生樂觀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