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姜老師領銜的名師工作室的教育理念是什么?是基于怎樣的思考提出這樣的理念?
姜毅:基于人性,改善教師角色意識和行為能力,提升工作成效,服務于孩子。而人性的基點為健康與尊嚴。這里的健康包括健康知識的傳授、健康習慣的養成;尊嚴包括自尊、他尊、尊重自然。
首先,體育與健康課程具有綜合性,課程強調著眼人性基點充分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在體育與健康學習中要積極滲透德育教育,并融合部分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疾病預防與安全避險等方面的知識技能。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理念必須將人性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基點,將學生對于身心健康和人格尊嚴的基本訴求放在所有工作的目標首位。同時,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欣喜地看到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等課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要將這些理念轉化為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行動,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師道尊嚴的角色定位,及以往發號施令式的操練教學。轉而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視角審視我們的教育教育學行為,因為只有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和學會學習的教學才具有最大效能,也只有學生融入身心和改變身心的教育才具有真正意義。
本刊記者:工作室近期的工作重點是什么?您是通過哪些具體措施來落實這些工作重點?
姜毅:工作室當前的工作重點是著手學科教學、著眼人性完善,向教育領域延伸。盡管體育學科是一門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方法和技能為主要內容的綜合實踐學科。但通過體育教學既能夠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實現學生在體育方面的良好發展。還能夠以體育為載體滲透德育教育,乃至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從而促進學生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正是基于這樣的全人發展的學科視角,我們一直努力推行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協調發展的生態化課堂教學。
第一,將原本共生于常態課堂教學的隱性課程體系顯性化,這對于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尤為重要。當我們的教學關注熱點還停留在不斷完善動作技術、練習方法和實踐運用的運動體系時,身心生態教育的教育視野已經推進到身體知覺、道德雕塑和智能激發的全人教育層面。為此,教師若想實現課程目標和提升教學效能,就必須在教學設計準備階段將原本處于隨機自發和不受調控的全人教育進行顯性操作,從而形成運動線、德育線和智能線和諧共生、交融發展的人性教育范式。
第二,在課堂教學中踐行人性化教育,就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就必須捕捉教學的動態生成。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將學生的學習收獲和發展放在首要位置,這是踐行完善人性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教師客觀對待學生的個性表現,并在課程體系乃至全人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積極引導,才可能通過體育教育教學收獲學生的身心融入和能力生成。當我們在課堂中聽到學生的不同聲音見解,看到他們的不同參與表現,乃至發現他們的不同能力發展,這都將是人性教育的生態構成和特征表現。
本刊記者:工作室的人性教育令人印象深刻,那么工作室在活動開展、日常管理和考核評價方面有哪些成功經驗?
姜毅:從當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賦予名師工作室的工作職能,以及我省四地名師工作室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來看,名師工作室與教育局教研室、教師進修學校、教學研究院等教研和師訓機構在職能上有諸多重疊之處。盡管名師工作室可以發揮緊密、小巧和靈活的優勢對基層主流教研形式進行補充,但由于名師工作室在業務引領方面的柔性管理現狀,使得名師工作室的活動開展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而名師工作室的群體匯聚更多是基于自我實現和自身發展的主觀愿望,故在工作室的運行管理和研修方式上不能照搬傳統教研主管部門的工作方法。
第一,以軟式教研活動為主。本工作室成員分布于全省各地,除非進行必要的展示交流活動外,一般不采用現場實體教研活動的形式進行集中學習。除了考慮骨干教師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往往事務繁多且難于脫身,還因為當前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能夠讓網絡教研基本替代傳統的現場實體教研。特別在教師自身發展意愿強烈的前提下,大家借助網絡視頻、聊天室和其他交互軟件等網絡工具,開展“我講我的教育故事”“我的課堂教學展示”“能人引領”等“軟式”教研活動,同樣可以達到學習交流和研討提升等一般研修目的。這能夠通過最低的教研投入產生最大能效比的教研實績。
第二,以柔性管理方式為主。名師工作室雖然由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發起和提供經費支持,但主持名師工作室的工作量和參與名師工作室的考核結果并不計入教師個人考核中,大家參與工作室活動更多是為了把握一次特別的發展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參與工作室的活動表現,往往不如傳統的實體行政教研那樣容易掌控。工作室管理更多是以導師人格魅力和教師自我認同為約束,這樣的軟性管理方式將會是名師工作室運行管理的基本常態。事實表明,這樣的管理方式對于絕大多數成員來講反而能夠激發他們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以量化評價辦法為主。本工作室結合浙江省網絡名師工作室考核評價辦法,按照省里統一部署對工作室成員進行研修情況考核。從參加活動的次數、形式和收獲,到個人成長的成績、榮譽和感悟,都需要提供細致的過程材料和考核證明。在這個量化考核環節上,所有人在考核辦法面前一視同仁,考核過程和佐證材料也在網絡上完全公開,并根據最終的考核情況由省里統一頒發證書。這對激發學員研修熱情和提升研修質量發揮了積極作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