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許淵沖翻譯理論中的“三美論”為理論依據,對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從音、形、意三個方面進行了賞析,以此來說明“三美論”理論在詩歌翻譯評價中的解釋力。
【關鍵詞】“三美論” 武陵春 詩歌翻譯評價
前言
翻譯難,文學翻譯更難,詩詞翻譯更難上加難,故I.A. Richards說翻譯可能是宇宙進化史上最復雜的活動。在21世紀這個歷史時刻,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昂首闊步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挺進。隨著中國和平崛起,“東學西漸”越來越熱。在此過程中,翻譯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把中華燦爛的文化傳達出去,進而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翻譯尤為重要。為此,我國翻譯界眾多學者一直在進行著孜孜的追求。其中許淵沖教授的翻譯“三美”論,為我們翻譯文學作品,特別是詩詞,提供了一個有益的探索。
一、“三美論”
以自己多年的翻譯實踐為基礎,許淵沖將其詩歌翻譯理論概括為: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三似,意似、音似、形似;三化,淺化、等化、深化;三之,知之、樂之、好之;優勢論,競賽論。“三美”上,許淵沖主張應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次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統一。魯迅也曾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其在文章,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許教授的三美論,似源于此。
二、“三美論”觀照下的《武陵春·春晚》英譯賞析
李清照的詞作和趙彥春的翻譯如下:
武陵春·春晚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Spring at Wuling
A wind balms dust;flowers fall.
Late, no hair I do.
Things stay, you away, oh, no.
Speechless, my tears flow.
On Twin Streams, springs good I hear.
Id ply my canoe.
I fear the locust canoe
Cannot bear all my woe.
該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正在金華避難。其時正逢金兵犯境,恩愛伴侶趙明誠病故,孑身流落金華,暮春時節,睹物思人,感嘆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遂寫下了這闋千古絕唱。
1.“意美”。“風住塵香花已盡”,起筆不凡。易安作此詞時已經51歲,詞力漸至巔峰,用白描手法繪出三種意象“風住、塵香、花已盡”:風停雨住,落紅遍地,塵土也散發出清香。一幅暮春景象展現讀者面前。景起是詩詞慣用手法,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作者起句描寫一幅暮春美景,其意當然不在此,是為其后“物是人非”埋下的伏筆。趙譯A wind balms dust;flowers fall. balm意為“在。上搽香油”,塵土哪來香呢?原來是風吹花落,將花香像搽香油一樣搽在塵土上,恰當傳達了原句的意美。次句“日晚倦梳頭”,人物出場并點出時間。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作者連頭都懶得梳了,為什么呢?只因愛人已逝,梳給誰看呢?趙譯Late,no hair I do.基本到位,但沒將“倦”字的意象傳達出來。三句“物是人非事事休”,點明次句原因,原來“倦梳頭”原因是春景依舊,但愛人天人永隔,金人又南犯,真可謂萬事皆休。趙譯Things stay, you away, oh, no. 將“人非”顯化為you away(人已逝),結句“欲語淚先流”是上面鋪敘的自然結果。暮春日晚、物是人非,怎不叫人肝腸寸斷!想要傾吐滿腹憂愁,而話未出口淚已先流,讓人心碎。趙譯Speechless,my tears flow. 回譯為“無語淚流”,原詞意境似乎更美。下闋起句“聞說雙溪春尚好”,作者用“聞說”不著痕跡引入下闋,確是高手。趙譯On Twin Streams, springs good I hear.“雙溪”是唐宋時金華游覽勝地,有東港、南港兩水匯于金華城南,譯為Twin Streams(雙子溪)是恰到好處的。次句“也擬泛輕舟”,承前句,人說雙溪春色尚好,作者也想去泛舟了,畢竟作者也是愛美之心。趙譯Id ply my canoe. 用一個would最大化地逼近“擬”字。最后,作者筆鋒一轉“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此句是全詞詞眼,也是歷代傳頌名句。“只”字與前句“擬”字呼應,遣詞老道。舴艋舟即小舟。在此,易安發出了千古浩嘆:“只恐怕雙溪上那小小的輕舟,載不動我這么多的愁呢!”此處,作者出語驚人,賦予愁以“重量”,可謂匠心獨運,不愧大家!趙譯I fear the locust canoe Cannot bear all my woe. 用Cannot bear 來譯“載”,是經過精心挑選的。bear的否定意“不能承受/忍受不愉快的事物”,非常合適。“愁”處理為woe (非常巨大的哀傷)將原詞的愁有重量的神韻之美,傳達得相當到位。
2.“音美”。詩詞的音美,是通過其特有的節奏(格律)及韻來實現的。易安這首是《武陵春》的變體。標準的是雙調四十八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韻,上下闋除首句外,后三句皆押平聲韻。易安在末句兩仄音后又加了一個仄音成四十九字體。漢語詩詞的節奏,主要通過句內的平仄反復交替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來實現讀音上的抑揚頓挫的。古漢語有四聲,即“平上去入”,這四種聲調,傳達的感情是不同的。這是符合中華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的。錢冠連在《語言全息論》中,詳細闡釋了該觀點,其認為語言在結構和組織上不僅與自然大宇宙相似,兩者還是全息同構的。不僅如此,自然大宇宙、人及其語言三者也是全息同構的。人,既然是自然界中的一員,那么自然語言的語音和人的情緒,往往和諧一致。如平聲韻舒緩和暢,表達的情調是婉轉平和的;上聲韻高亢舒徐,表達的情感是豪放而慷慨的;去聲韻沉郁勁厲,表達的感情是響亮高亢而幽怨抑怒的;入聲韻陡峭,宜表達峭拔激越而迫切清勁的情志。具體到具體韻部,各有其特點。《武陵春》詞中,作者選擇的是ou韻,選取了第十二部平聲韻的十一尤中的“頭休流舟舟愁”這六個韻字。而元音“ou”是被美國詩人愛倫·坡(Edgar Allen Poe)認為是人類語言中最能表達哀愁的語音。通過這幾個最能傳達哀愁的韻,易安用舒緩、平實的筆法和韻律,向讀者傳達了其深沉浩大的哀愁,特別是結句獨創的比喻,雖歷近千年,現在讀來,猶能感受到其似重千鈞的哀愁。趙譯深知漢語中元音ou在表達哀愁上的作用,特意選擇英語的元音/??/,即單詞no、flow、woe,恰當地傳達了原詞的音韻美。
3.“形美”。中國古典詩詞的形美主要在于它們的字數固定、排列整齊,使人賞心悅目,有著獨特的對稱美。如五言、七言絕句,五言、七言律詩等,每首五言四句或七言四句。詞則稍有不同,詞又叫“詩余”或“長短句”,如辛棄疾著有《稼軒長短句》等。雖然詞內長短句不等,但某一詞牌它的句式是固定的,平仄也基本固定。而且長短句結合,更能夠適合詞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來行文,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 故“言長”是詞所擅長的。正因為詞的這個特點,所以通過固定的長短句格式,往往能傳達深長的意味。這就是魯迅所說的“形美以感目”。趙譯在傳情達意、還原林譯詩歌的音韻美之外,也兼顧了譯文的詩行整飭,以重塑原詩精髓。故譯文在形式上也與原詞高度契合,一音對應一字,完美地傳達了原詞的“形美”。
三、結語
由于漢、英語言在文化、邏輯、思維等方面存在的顯著差異,要實現兩種語言在音、形、意上的完全對等,也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例如上述趙彥春教授的譯文,把“欲語”翻譯成“無語”;盡管在讀音上實現了一音對應一字,但每句詩在字數上也沒法做到與原詞一一對應等等。譯者只能是在努力實現“三美”的前提下,盡量在音、形、意上契合原文,達到與原作的“動態對等”。達到了這個要求的譯文,就可以說是優秀的譯文了。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2]王國維.人間詞話譯注[M].施議對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胡勇忠(1969-),男,湖南永州人,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及大學英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