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教學一直是我國語文教育界熱議的話題,中國教師重視寫作的作用和價值。本文主要是對美國《州共同核心標準〈為大學學習和職業生涯做準備〉》(簡稱CCR〈下同〉)為例,期望能夠找到對我國小學第三學段的啟示,探討小學語文寫作的有效措施,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發展,讓小學生獲得良好的習作能力。
關鍵詞:寫作教學;《州共同核心標準〈為大學學習和職業生涯做準備〉》;教學啟示
一、 我國小學第三學段習作標準與美國《州共同核心標準〈為大學學習和職業生涯做準備〉》的對比
(一) 美國《州共同核心標準〈為大學學習和職業生涯做準備〉》的分析
近十年來,我國對于美國、法國等國家的教育研究很多,許多研究者都在思考:為什么國外孩子寫作能力強、善于表達自己的意愿,而我國孩子的寫作課堂大都變成了范文抄寫,千篇一律。為此,筆者嘗試通過分析美國CCR,與我國小學習作標準相比較,力圖從中發現問題。經過對比,可以看出美國CCR寫作標準是系統的、不僅按文體分類、有實踐指導,而且各個年級的具體寫作標準要求是逐漸提高的,不僅在寫作過程中要求流暢、保持較理性的態度,文章有論據這是寫作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事實上,在美國CCR里,寫作目標呈現出一個理性的并且是為了生活服務的趨向,CCR中高年級的寫作標準共有四項,每一項都會有具體細分的要求。在文體類型與目標中,還具體說明了論辯類、信息/闡釋類、敘事類以及各類文體的寫作要求;另外,學生寫作還有作品的修改和發表的要求。這是將小學生放在作家的角度培養,培養學生的作品發表意識和自我修改的能力;通過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發展學生從小研究的理性思維,有收集資料、篩選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學會用論據說話,不說假話;把課題研究、反思與修改放在日常學習中,進行常規的訓練。
(二) 我國小學語文第三學段寫作標準分析
與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比較,我國小學語文第三學段的寫作標準,就不免有些單薄和寬泛了。我國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被劃成了三維目標,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比較,美國CCR有“作品與發表、通過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和課題研究”而這三個部分是我國不具有的。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三個部分既要求了小學生的寫作能力,也讓小學生由此獲得反思研究課題的能力。這對小學生來說是很難達到的目標,但也是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必不可少的素質。所以CCR的課程標準是有長遠性和計劃性的,比如我國的大學生或者研究生的畢業論文進行時要有兩個準備:一個是聚焦問題,開展或長或短的項目研究;一個是從大量的印刷與非印刷類資源中收集相關信息,整合信息,同時避免剽竊。而這兩個準備剛好與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第三項通過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對應。這樣看來這項內容其作用就可以看成是為了大學打基礎,而不是像我國僅僅對文章基本的形式作要求。
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的第二項,即作品與發表,是筆者認為我國最值得效仿的目標。筆者在小學實習階段就發現一個問題:學生寫作僅僅是為了完成一個單元或者一張試卷布置的任務,一堂作文課僅僅局限于完成一篇有400字以上的作文,學生的作文只能稱為作文,而不能稱之為作品,而發表的高度也是學生達不到的。而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中不僅有修改,而且有一個明確的步驟:通過計劃、修改、校對、重寫;或嘗試新的途徑,擴充文本,改進寫作。這一項要求實際上是對寫作很恰當的、很明確的規定,學生不僅僅要寫作,還得要養成計劃、修改、校對、重寫的習慣,從而運用現代技術,寫作與發表。
對比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強調通過理性思維的培養和修改發表的高度來進行反思小學生的寫作,以達到提升小學生寫作的能力目的,而我國課程標準對于培養小學生課題研究、資料整合、作品發表卻幾乎處于空白的狀態。其實,我們小學語文在寫作教學過程也完全可以仿照作品與發表、課題研究,來促使小學生把寫作的特殊狀態變成一個長期的訓練,尋找到恰當的、并且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二、 筆者的建議
現今,世界各個國家都在發展基礎教育,小學的課堂教學也變得琳瑯滿目,不管是教師傳授知識的能力,還是學生需要接受的知識也都在不斷向高處發展,可是我國的學生在寫作方面的能力卻還停在原地,作文教學課堂缺少靈動的學生,這其實也就是學生缺少充分的知識儲備進而不愿意思考問題,導致學生缺乏寫作的自信。所以,筆者從基本措施、具體方法、案例分析三個方面,對我國小學第三學段寫作教學中效仿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的實施,作如下的建議和闡述:
(一) 基本措施
1. 將作品與發表作為教學的高質量標準
美國CCR高年級的寫作標準中作品與發表強調對寫作過程的計劃、修改、校對、重寫,所以在設計寫作教學內容時,教師不僅要對文本、學生、教學目的有清楚地認識,還要以學生自主的學習為基礎,以作品和發表的要求鼓勵學生寫出自己滿意的“作品”,而不是作文。以西師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觀后感的教學設計為例,在進行寫作時,先讓學生回家看《朗讀者》這個節目,讓學生寫觀后感,事先不做要求和修正,在學生完成這篇作文時發現他們有幾個問題:
(1)觀的內容寫得太多,全文都在引用節目中的事例和語錄;
(2)全篇空談大道理,不切實際,沒和實際相聯系;
(3)沒有將節目中的內容和感受相結合,通篇全是感受,沒有主題。
針對這幾個問題我們應從三方面入手:一、標題要有亮點,可分為主副標題兩個,在副標題下可用表明全文中心觀點的句子作為題記;二、選擇觀看的內容的一句話或者片段作為你所寫的主題,抒發感想,有觀才能有感;三、聯系他人實際或自己實際,談談你的感受。寫電影觀后感,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這種觀后感的文體,不太敏感,所以要和閱讀教學一樣,教師作為提煉師,就得教授他們寫這類文章的方法。在這樣的方法指導下進行有標準和要求地修改。endprint
2. 把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運用到寫作中
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的第一項標準要求是聚焦問題,開展或長或短的項目研究,基于調查表達對主題的理解。在學生對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比較陌生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先提供學生項目,教師收集資料并標明資料收集的來源進行整合,在文學作品或其他文章中找到證據支撐分析、反思與研究。以便于學生在今后可以找到相同的問題,進行模仿,走出課題研究的第一步。
讓學生自由選取一個習俗,如選取富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民居等,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通過各種渠道搜集資料,最后形成一個資料袋,再搜集歷史發展演變的素材,作為一個長久的研究方向,用證據和資料充實自己的文章。
以上“研究生產與呈現知識”,在寫作中的運用是運用寫作的一個長期整合資料的規劃,是對文學知識、歷史演變、風土人情的全方面的一個了解,有利于擴寬學生認識世界的眼界。在教學中,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的指導,讓學生形成一種有目的、有長遠計劃性的寫作研究。
3. 有意識進行常規訓練
(1)常規性寫作
不間斷地針對特定的任務、目的和讀者,開展常規性寫作。讀書筆記就是一種積累寫作文字功底的方式之一。在這種常規性寫作中,教師不參與學生的設計,要給學生空間,盡量讓學生自己定自己喜歡的主題,進行常規訓練。
(2)文學和實用性文章
美國CCR一直強調證據支撐分析、反思與研究,所以鼓勵并支持學生看文學和實用性的文章,作為寫作的理論支撐。我國大學生寫畢業論文,缺少理論支撐的論文占大多數;寫論文對于大學生來說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所以在小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會逐漸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 具體方法
1. 批判討論法
批判討論法,是指在遇到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用多個角度看待問題,總結自己的看法之后,進行討論留下最為合適的方法。用學生認為最好的形式展示出來,學生在其中不僅能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欠缺,還能進行邏輯思維的訓練。因此,在課堂上,既可以將自己在寫作中的看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態度描述出來,從而起到樣板的作用;也可以讓學生采用批判討論法,進行班級論辯。總之批判性看待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對寫作無從下筆的難題。
2. 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是新課改理念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活動形式。它不僅是一種學習策略,而且還是寫作教學中學生開動大腦、互助合作有效的途徑。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僅僅是一個旁觀者,在充分“讓學”的情況下,幫助學生整理觀點和知識。
三、 結語
近年來,小學寫作教學成為各學校注重的熱點之一,美國CCR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成為理性并且有目標的人,能保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寫作變得自信,使寫作變得輕松。從小學抓起,效仿美國CCR的寫作標準培養孩子成為適應社會和職業的人。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
[2]孫廣超.中加小學母語課程標準對比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王麗華.為升學和就業做準備.美國《州共同核心標準》高中教育目標的澄清與反思.
作者簡介:徐園園,重慶市,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