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訓才??
摘要:課例研究是一個外來詞,是包含著對教學實踐的研究,就是“研究課”。具體到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過程中來講,是對教學中遇到的真實問題和現象的研究。作為信息技術學科老師要參與課例研究,就必須從五個方面入手,即課例內容、教學方法、教師隊伍、反思精神和研究習慣等。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課例;課例研究
如今課程改革已經深入人心,課堂教學模式多種多樣。隨之而來的是課堂出現的問題、現象也越來越多。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現象,眾多教育者提出了問題探究教學方法。針對每個問題、現象,我們提倡課例研究。這種課例研究就是研究日常教學中的問題、現象,也是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反復的研究,找準教學過程中的最佳切入點,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
“課例”就是教學過程中實際教學的例子、案例等,是對教學中出現的現象、問題的描述,是教學過程的故事及教學實錄,這種研究就形成課例研究。研究是以課例為載體的,是要滲透和融入到教學過程中,貫穿于教學的整個環節,它是同學科組全員參與的研究。“課例研究”就是要找出教學過程中的全程式片段作為案例,專題進行剖析,找出成功與不足之處,也可以說是對教學實踐中特定問題、現象的深刻反思等。課例研究適用于每一門學科教學,都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就包含了分析與解決的過程。
因此,作為信息技術學科如何進行課例研究,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過程中總結出如下五點。
一、 標準的課例內容
目前高中信息技術學科標準很多,全國各個地區都有很多不同標準,內容各不相同。但就整體而言,學科均以模塊化安排章節內容,教學培養目標基本一致,均以三維目標為準繩。那么,要開展一項信息技術課例研究,教師就要選擇和組織合適的教學材料,選擇一個點、一個面的教學中的問題或事例作為課例進行研究。同學科組的教師對同一課例內容在不同班級執教時,要認真思考一個特定的點、面內容,對關鍵問題要進行深入的思考。既要考慮課例內容,又要考慮學生情況,要讓研究的課例內容能發展學生長遠目標。信息技術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它的課例同樣如此。所以,課例內容要“讓學生學會合作,形成獨到見解和思維方式,享受學科學習的樂趣”,最終以達成學生信息素養為最高目標的教學實例。
二、 規范的教學方法
現在提倡問題導學,那么存在問題就要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作為信息技術學科就是要培養學生信息素養,而信息素養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能主動地、自覺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
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了問題,就可以作為一個課例去加以研究,形成了課例研究。課例研究就是要打破沙鍋問到底,把一個教學過程中的事例、現象、問題研究透徹。課例研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樣的課例在不同班級、不同學生、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執教方法,特別是對具體到信息技術學科教學來說同樣如此。
信息技術學科分模塊化設計教學內容,因此它的教學要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課例研究形成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它可以是任務驅動法、分組合作法、翻轉課堂法、微課法等等。同樣的道理,教學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或更合適。
三、 和諧的研究隊伍
課例研究離不開教師,特別是一支有專業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通過共同的活動確實可以培養起教師隊伍團隊合作精神;同學科教師經歷共同的活動交流、探討教學過程中的現象、問題,本身就是一種研究。他們之間可以相互聽課、評課,也可以進行交叉上課(同一內容不同教師在同一班級上課;同一教師同一內容在不同班級上課)。
在課例研究過程中,讓參與的教師每人都開研究示范課,和參與校外舉行的學科研討,并且要將參與的結果、內容整理匯報給未參與的學科組成員。這樣的經驗和相互間的交流有利于每一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主要是專業的成長,專業的成長首先要從模仿開始,沒有模仿就沒有超越。當人人都成長起來了,整個隊伍也就同樣成長起來。
作為信息技術學科教師,專業成長更體現在專業素質上。在工作中,就要不斷地參與交流、學習,與同行交流,與同學科組交流。作為信息技術學科組的教師更要注重集體的智慧,借助集體的智慧提高個人的專業知識。每一位信息技術學科教師都要篤信自身的成長,離不開一個融洽的、和諧的、積極進取的學科隊伍。
四、 良好的反思精神
一項研究最終的好與壞不能過早地下定結論。作為課例在不同情況下也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即便對一個課例在今年教授中使用一種方法,明年再教授就不一定能適時宜。因而,教師一定要具有反思精神,在工作上、學習上和教學研究中要有不斷的反思。這種反思就是用一種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來作為一個人的修養被推崇和強化,要以一種敢于解剖自我不足的心態來對待研究。
信息技術更新之快,學科教師面對同一內容不斷更新的技術就得有不斷反思來跟進時代步伐的精神。對于新知識新技術,不同教師接受和掌握的程度各不一樣,理解也不一樣,對于自身不足和缺點要能接受同行指教和批評,并能反思自己,這是教師個人修養和綜合能力的體現。這樣的批評也應是有建設性的,不單單局限于個人,它應當是為分擔共同課例研究責任的本身做法。
五、 持續的研究習慣
教育是一種持續漸進的過程,也是與時俱進的。一個課例研究的結果不是唯一不變的,也不是最終的教學歸納。它是一定時期的條件下,教師群體共同確定研究的專題,一起經歷思想的碰撞與交流,集思廣益,共同實踐經驗與理性成果,具有時間性或者說時效性。
同一課例不同時期研究所具有的推動力,是推動教師有意識地去發現課堂教學中潛在問題的助推器;同一課例研究過程中的研討后還會針對同一教學內容進行反復的施教,這種施教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過程。這種反復性的研究,就是實踐改進的過程。
因此,信息技術教師做課例研究就得像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那樣持之以恒,養成習慣,形成持續的研究習慣。課例研究是永無終點,永遠處于一種未完成的狀態的。因此,課例研究就是常態課,是精益求精的課。
參考文獻:
[1]胡慶芳,湯立宏,趙勤,等.校本教研實踐創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9.
[2]李藝,李冬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繼承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劉訓才,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沭陽如東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