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啟錄
[摘要]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應實現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及受到教育的目標。廣大歷史教師應結合學科特點,準確領悟和深刻理解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并結合教學工作進行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升方面的探索與研究,重點可以抓住六個方面:科學設置學習載體,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前置歷史學習環節,要求學生自主精心準備;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嘗試辯證研究分析問題;師生互動進行升華,實現學習成果完善提高;當堂開展學習檢測,及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課后組織拓展活動,堅持學以致用深化理解。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多元手法;核心素養培養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歷史教學工作中,教師在教學設計與活動組織過程中,一定要著眼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特別是要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對照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學工作要著力培養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立場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一、準確把握初中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培養的內涵
在初中教育教學工作中,歷史學科承擔著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教育的多重職能,在教學工作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是一項重要任務。歷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通過優化教學設計、開展教學改革等舉措,為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獲得知識、深化理解、受到教育搭建良好平臺。教師一方面要賦予學生更加自主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能夠獨立開展思考、相互探討研究,另一方面要引導和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對歷史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總結梳理出正確的答案,從而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師需要在課堂教學中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思維分析能力的提升等,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創新教學理念,運用多元手法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提升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改革創新,是推動教學工作深入開展和成效提升的重要動力,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要立足于這一關鍵領域和載體,廣泛借鑒各地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模式,對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優化。本文主要結合《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與探究,師生互動與探索,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對鴉片戰爭的背景、原因、結果及其影響等方面進行簡要分析,以實現三維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
1.科學設置學習載體,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空間
初中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具有較為強烈的參與欲望,教師一定要重視和保護學生這一方面的積極性。對學生進行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一定要著眼于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滿足和能力的培養,搭建科學合理的載體進行學習研究,合作學習小組是比較可行的學習載體。經過分析研究以及借鑒其他地區歷史教學的經驗,我對學習小組的設置進行了優化。首先,合作小組的人數控制在合理的區間。一般情況下以六人為一組,特別的情況下也不超過八人,每一個小組設立一個牽頭學生,組織同伴開展學習研究活動。其次,打破班級現有的分組,對每一個學習小組里面的成員進行均衡分布。小組成員里面既有歷史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又有歷史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均衡分布最大的優勢在于實現了小組之間學習的平衡,同時也能夠發揮相互幫助的作用,讓歷史學困生得到更多的幫助。另外,還要事先對小組牽頭學生進行專門的培訓,讓他們知道自己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承擔著什么樣的責任,應開展哪些方面的工作,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
2.前置歷史學習環節,要求學生自主精心準備
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一定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要讓學生能夠形成堅持預習、自主預習的良好習慣。我對學生預習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引導學生能夠學會自主思考研究。在《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之前,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專門對學生提出了預習的要求,指導學生在課前自主搜集一些與鴉片戰爭相關的資料,如當時的世界發展格局、中國和英國的發展狀況、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失敗的原因、帶來的啟示等內容。學生上網搜索、查閱資料,從不同角度搜集與鴉片戰爭相關的資料,并在課前進行交流,從更大范圍和更寬視野對鴉片戰爭進行了解。同時,還要求學生對照思考題進行獨立思考,結合課文內容嘗試自己尋找答案。通過課前的有效預習,學生不僅拓寬了知識面,而且在預習過程中對學習的難點也進行了篩選,無論是為下一步的學習研究,還是對學生自主學習與思維能力的培養,都奠定了良好基礎。
3.引導學生思考合作,嘗試辯證研究分析問題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一定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提高思維水平。在《鴉片戰爭》一課的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對照一組思考題進行分析:“鴉片戰爭前中國與英國有著什么樣的差別?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么?鴉片戰爭后中國政治和社會矛盾發生了什么變化?對國人心理產生了什么沖擊?具有什么更為廣泛和深刻的影響?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在這樣一組思考題的引導下,學生結合當時中英兩國發展現狀進行深入分析,找到了鴉片戰爭發生的根源,對鴉片戰爭時中國經濟與社會矛盾的變化也有了初步了解,對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并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既能夠站在歷史發展的層面客觀分析問題的原因,又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刻分析,學生分組研究得出的答案基本能夠涵蓋知識要點,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用較為明顯。
4.師生互動進行升華,實現學習成果完善提高
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我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開展合作研究,對照教師提出的思考題開展探討,基本能夠將問題分析得全面。但是,學生受到思維層次等方面的制約,還需要教師和學生進行互動,進一步開展學習總結和梳理提升,完善學習成果。在我的啟發下,學生對鴉片戰爭前的中英兩國現狀開展了全面分析,認識到當時18世紀后半期開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率先發展成為資本主義強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都比較雄厚。與此相對的是,古老的中國還處于落后生產方式的階段,加上清政府的閉關自守更讓兩國的實力出現巨大懸殊。在這樣的分析基礎上,引導學生對鴉片戰爭的發生原因進行探討,從英國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掠奪工業原料,鴉片交易利潤巨大、中國地大人多、林則徐禁煙損害了英國商人利益,英國想通過戰爭手段打開中國市場等方面,客觀、全面地深刻分析了鴉片戰爭發生的原因,提高了學生思考問題的辯證水平。在鴉片戰爭后中國政治和社會矛盾變化方面,學生經過討論,認為戰后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中國已經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從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轉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對于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學生經過分析研究,提出了清朝經濟軍事落后、清政府腐敗無能、落后的封建制度敵不過上升時期的資本主義制度等三個方面的因素,較為辯證地分析了這一場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最后,我還結合教材進行分析,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明白了閉關必然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結合現實,激發學生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豪情。通過師生的有效互動,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自主學習研究能力以及辯證思維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5.當堂開展學習檢測,及時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
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全面掌握并進行深入分析。基于這一方面的考慮,我在課堂教學中強化了學習信息的反饋,在教學的最后環節安排幾分鐘時間進行檢測,對本節課的歷史學習知識點進行考查,并對學生辯證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進行評估,以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分析。學生從當堂檢測中也可以對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效果、分析研究歷史問題的客觀辯證程度等方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6.課后組織拓展活動,堅持學以致用深化理解
課堂學習與課后活動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要將課堂的指導與課后學生自主研究活動融合起來。在《鴉片戰爭》教學之后,我要求學生進行專題研究,針對當時的中國、解放后的中國、當代中國經濟與軍事實力發生的變化廣泛搜集資料,并在班級進行匯報交流。學生搜集了多種資料,在交流中思維辯證分析能力及自主表達能力等,都有了較為明顯的提高,對增強學生歷史核心素養大有裨益。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歷史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廣大歷史教師應當結合切身的教學實際需求以及學生的身心特點,積極、主動地采取多元化手法,拓展培養途徑,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條件。
參考文獻:
[1]陳自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歷史課堂教學永遠高揚的旋律[J].赤子(上旬),2014,(19).
[2]宋耀宗.如何有效開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J].學周刊,2014,(12).
[3]其米.如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J].西藏教育,2013,(02).
[4]劉建峰.談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過渡藝術[J].學周刊,2013,(23).
(責任編輯 馮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