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玲珠
[摘要]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應用題教學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有效開展應用題教學已經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研究課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要求,注重對學生的學習特征進行分析,并立足于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發展,探索應用題教學的有效策略: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培養等量關系分析能力,訓練應用題分析能力,指導應用題解題策略,引導積極創編應用題。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有效策略
應用題解答側重于考查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多元化的數學技巧和解題方法解決數學綜合性問題,因此,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要想突破這一教學困境,教師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分析應用題教學的特征,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題解題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應用題解題的諸多方法和規律,突破應用題學習的難點,增強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本文將重點就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
一、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而今,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的難度較以往有很大提高,而且應用題題目的表達有著抽象性的特點,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無法充分理解,進而影響到學生的正確解題。教師如果采用單一口頭講解的方式為學生解題,難度較大,而且會影響到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因此,教師應努力創設有助于學生發揮數學思維的教學情境。良好的生活情境可以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欲望,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要善于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所選擇的應用題素材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能夠輕松理解。采用這樣的應用題教學方式和呈現方法會更具親和力,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蘇教版四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應用題。如“小龍有故事書的本數是小虎的6倍,如果兩人再各買2本,小龍有故事書的本數是小虎的4倍,兩人原來各有故事書多少本?”在這種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生能夠加深對題目的理解并輕松解決問題。
二、加強基礎知識教學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一大難點是學生基礎知識掌握得不好,無法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解答問題,而學生所缺乏的這種能力則直接關系到學生應用題學習和解答的效果。學生如果不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就無法發現數學應用題當中的大量隱含條件以及考查的主要知識內容,從而無法找到解答問題的突破口,甚至產生嚴重的畏難情緒,這對接下來應用題教學的實施也是極其不利的。所以,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提升教學層次,也不能讓學生陷入應用題題海之中,要加強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訓練,在鞏固基礎之后再提升能力。教師要側重于數學理論以及數學基礎知識的傳授,確保學生在理論知識的保障和支持之下,高效地投入到數學應用題學習之中,以此提升應用題教學以及學生解題的效率。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的除法以及整除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滲透有關除法運算和整除知識的內容,之后再有針對性地出示數學應用題,通過解題進一步強化這部分的基礎知識。如應用題“水果店運來75個蘋果,如果每兩個裝一盒可以恰好裝完嗎?如果每五個裝一盒可以恰好裝完嗎?”學生如果掌握了相應的基礎知識,就可以將其靈活應用在數學解題當中。
三、培養等量關系分析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過程中,正確分析題目當中蘊含的等量關系是解題的關鍵,也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重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解決數學應用題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分析題目當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的過程,在分析好了數量關系之后再從已知出發求得未知。如果學生對應用題當中的數量關系十分模糊,那么,要想高效和準確地解答出數學應用題是不可能的。針對這一情況,小學數學教師在應用題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等量關系的分析能力。既要讓學生牢記一些基礎的數量關系,又要結合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問題滲透分析等量關系的方法。下面以蘇教版小學四年級分數應用題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分數應用題的解題關鍵在于從題目當中尋找單位1,找到題目當中蘊含的等量關系。如“我國南北相距5500千米,東西相距的距離是南北距離的52/55,那么東西距離是多少千米?”這其中的等量關系是南北相距距離乘以52/55是東西距離,在找到等量關系之后應用題也自然迎刃而解。
四、訓練應用題分析能力
應用題考查的是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應用題當中給出的條件需要學生認真分析和篩選,只有這樣才能夠把握應用題解題的關鍵,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提升學生的解題能力和解題速度。學生解決應用題的效果有著明顯的差異,尤其在分析假設認知活動時有著顯著的差別,優秀生比學困生更善于對題目當中隱含的內容進行分析和把握,善于抓住題目的關鍵所在。教師應意識到,突破應用題學習難點的關鍵在于訓練學生分析數學應用題的能力,也就是在問題和條件之中找到聯系,正確地把握題目的含義,對已知條件和隱含條件進行充分挖掘和利用,提升解決應用題的實效性。教師應指導學生在解題之前認真觀察和思考探究,訓練學生分析題意的能力,幫助學生把握思維過程,并建立抽象數學模型。例如,“有含鹽量20%的鹽水60千克,要將其配置成為含鹽40%的鹽水要加入多少千克的鹽?”這道題目的關鍵是水質量沒有發生變化,所以找到題目的核心含義和關鍵內容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五、指導應用題解題策略
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學生掌握有效的應用題解題策略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地思考解題方法,但同時教師的指導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特別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發展不成熟,在解題思維方面難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教師在應用題解題方面給予策略指導,使學生更加高效地解決數學難題。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好語言知識,確保準確分析題意。理解應用題是解決應用題的前提條件,同樣也是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邏輯起點,如果學生對于題目的含義模糊不清,則必然會出現新舊知識斷層,影響到應用題教學的質量。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分析的方法,認真閱讀和分析題意,剔除其中的無用成分,把握應用題描述的核心。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題目結構,善于利用數形結合的方法分析應用題的條件,并且構建應用題解答的模型。
六、引導積極創編應用題
指導學生積極創編應用題,是幫助學生掌握應用題特征和結構的有效策略,特別是可以促使學生主動分析數量關系,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另外,通過分析學生創編應用題的質量,教師還可以了解到學生在應用題學習當中的成果以及不足。在學生自編應用題的訓練中,教師應向學生明確編寫應用題的要求:要符合邏輯要求,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等問題;要符合生活實際,以免出現夸大和與邏輯不符的情況。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應用題進行創造性編寫,使創編的應用題能夠有效詮釋所學的數學知識。
應用題側重于對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考查,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當中占有極大的比重,也是數學教學的難點。教師要認真對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特征和當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應用題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培養學生的等量關系分析能力,指導應用題解題策略,引導學生創編應用題,使應用題教學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齊明星.簡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16,(32).
[2]王彩蕊.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解答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8).
[3]高一平.小學高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索[J].成功教育,2015,(8).
[4]董芙蓉.小學數學教育的理性探索與回歸[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10,(09).
[5]張瑛.在小學數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探索[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07).
(責任編輯 趙永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