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齊發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緊密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進行艱辛的理論探索,形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統籌推進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堅定不移貫徹包括綠色發展在內的五大發展理念,將美麗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一道上升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奮斗目標,成為基本路線的重要內容。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生態文明,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
一、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規模加速度的工業化,使我國的生態問題日益突出,西方幾百年工業化過程中出現的環境問題在我國幾十年內集中出現,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人與自然的和諧遭到破壞,矛盾十分尖銳。建設生態文明,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成為重大的民生問題,也成為考量執政黨的執政能力和國家治理能力的標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將其提升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的高度。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度重視生態系統中各種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如果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很容易顧此失彼,最終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系統治理是生態修復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憲法的重要條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資源總量是一定的,我國人口基數大,節約資源是保障資源供給的根本之策。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取得顯著成效,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日益增強。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我國生態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但不能在我們手里變得越來越壞,共產黨人應該有這樣的胸懷和意志。擲地有聲的話語,體現了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宣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決心,更擔起了一份特殊的歷史重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治國理政的重要戰略位置。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四中全會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納入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制定、修改的法律就有十幾部之多。出臺了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的頂層設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等一系列有關生態的政策措施,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部署頻次之密、推進力度之大、取得成效之多,前所未有。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黨的十八大以來,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全面節約資源有效推進,能源資源消耗強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森林覆蓋率持續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環境狀況得到改善。2013年到2016年,全國空氣質量達標的城市從3個增加到了84個;2016年優良天數比例達到了78.8%,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城市顆粒物濃度和重污染天數持續下降;2016年,全國水質優良斷面比例同比上升3.2個百分點。
中國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特別代表解振華說:在談判《巴黎協定》的過程當中,斗爭非常激烈,矛盾非常尖銳。習主席親自做工作,要求各個國家求同存異、相向而行。2016年9月,G20杭州峰會召開前夜,習近平主席親手將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國批準文書,遞交給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上,中國承諾,到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三、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中國古代就有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理念,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恩格斯曾說過:“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endprint
(一)推進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生態化、綠色化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二)著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
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已經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我國空氣污染嚴重,多個城市PM2.5超標,霧霾一度影響我國中東部大部分地區。要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我國眾多的河流污染,有些地方地下水污染嚴重,多地農村飲用水受到威脅。要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造成嚴重的土地污染,食品安全受到威脅。要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三)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優化生態安全屏障體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必須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的生產能力。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強化濕地保護和恢復,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完善天然林保護制度,擴大退耕還林還草,治愈有“地球癌癥”之稱的荒漠化。嚴格保護耕地,擴大輪作休耕試點,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養生息制度,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四)改革生態環境監管體制
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設立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監管機構,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統一行使監管城鄉各類污染排放和行政執法職責。將所有者的權利和管理者的權力區分開來、統一起來。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國家公園是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陸地或海洋區域。2015年我國開始在9個省區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堅決制止和懲處破壞生態環境行為。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貫徹落實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本方略,為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美麗中國作貢獻。
(作者單位:中共信陽市委黨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