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陸婷子
為了更好地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模式,政府實施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應運而生。本文以揚州市H社區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法與文獻研究法,通過研究發現,在居家養老服務券的使用過程中存在著服務券設計不合理、服務人員專業化水平較低等系列問題,對其進行總結歸納并剖析成因,而后根據“福利三角”理論提出了居家養老服務供給主體多元化、分權化等可行的措施,以完善揚州市的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與醫療健身設備的不斷完善,我國老齡化進程明顯加快,養老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核心家庭逐步替代主干家庭,家庭養老的功能弱化,機構養老的弊端也日益顯露,在這一形勢下,政府提供養老服務顯得尤為重要。但是,由于政府資金與職能的有限性,在我國實行政府包辦式養老服務是行不通的。政府過度地干預反而會帶來很多問題,所以許多地方推行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產生了。
“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來源于西方國家實行的‘抵用券制度,通過發放帶有現金性質的兌換券,讓接受公共服務的人在指定金額內購買所需要的服務,其目的是鼓勵他們對特定物品和服務的消費。”居家養老服務券是憑單制的一種,相當于代金券、有價證券。政府將補貼資金下發到社區,社區將其印刷成等價的服務券發放給老人,老人用服務券到特定的服務機構消費,購買所需要的服務,服務機構憑借服務券向社區兌換現金。
2008年開始,北京、上海等地區作為試點開始實行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目前,服務券在全國許多地方推廣并實施。各地制定的政策中明確了政府的責任,但是如果實行政府包辦式居家養老服務是不可行的。要想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更健康地發展,讓社會福利造福更多的老人,必須鼓勵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即福利多元主義。羅斯是首個定義“福利多元主義”這個術語的學者,他認為社會福利由國家、市場與家庭提供,其中每一個主體對其他兩個主體都有意義,他們一起供給福利但卻承擔不同的責任,這也被稱為“福利三角”。
養老服務券的發放其實是一種社會福利的分配,它不僅可以為老人提供低層次服務,更能為老人提供高層次服務,其服務的廣度與深度都得到了提升。養老服務券制度整合了社會各界的資源,促使老人更幸福地度過晚年生活,表明了政府對老年人生理與心理的關懷,體現了其對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視。
二、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突破了傳統的養老模式,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但是研究發現,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
(一)H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現狀
H社區共有8100人,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7.76%,其中約10%為高齡、獨居、殘疾老人。H社區特別重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曾經多次執行過為老人服務項目,其居家養老服務是由J綜合性家政公司提供的,涵蓋助浴、助殘、精神慰藉等多個項目,為老年人的兒女分憂。2016年,央視報道了揚州市老年人在H社區膳坊用餐的新聞,點贊了該市的助餐服務,可以說在居家養老方面,H社區的做法,在整個揚州市起到了示范作用。
(二)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實踐中出現的問題
1.政府層面的問題。第一,養老券的設計不合理。養老券的面值一般都是整數金額,用它購買比較小額的服務時,還得找零,這種服務過程非常不便捷。養老服務券尺寸很小,雖然比較好攜帶與存放,但是對于記性不好、視力模糊的老年人卻很容易丟失。養老券一開始推行的時候,是不能跨地區使用的,困難老人只能在戶口所在社區的養老機構購買服務,這就使養老券在使用中的便捷程度大打折扣。
在H社區,居家養老券不能兌換現金使用,服務券正面印有:街道名稱、社區名稱、面值、有效期、姓名等。雖然服務券上注明要填寫受助對象的姓名,但是為了方便起見,工作人員直接將姓名寫在信封上,這樣一旦服務券丟失了,老人便很難再找回,并且補辦的程序也非常復雜。H社區養老券的使用也是有地區限制的,不能在揚州市各社區通用。如果老人要在常住社區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話,必須用現金的方式購買,所以服務券在使用的設計上還是存在很多紕漏。第二,政府財政與政策支持力度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能否運營得好,很大程度上還是由資金所決定。各個地區每個月給困難老人的補貼不等,上海根據評估照料等級給老人200~400元/月的服務補貼,而揚州只能給老人80~240元/月的服務補貼,當然這兩個地方的物價也是有差距的。從總體上來講,無論是財力上還是政策上,政府對于居家養老服務的支持力度還是不夠的。
揚州市居家養老政府購買服務的籌資渠道是:市、區兩級財政,按照一比一承擔。每年,政府撥給H社區共35萬元左右的經費(含街道其他6個社區的經費),而全街道符合政府補貼標準的老人有206位,平均每位老人每個月能補貼到140元左右的養老券。可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來源主要還是靠政府撥款,社區籌集資金的能力弱,資金來源也比較單一,未能很好地與周圍的企業和社會組織建立良好互惠的合作關系,只是憑借政府的力量發展社區養老是行不通的。
2.服務供給者層面的問題。第一,服務供給者的商業性大于公益性。從全國來看,居家養老服務的提供者既有營利性企業也有非營利性組織。其中,營利性企業追求利潤與效益,雖然它在提供服務時比較高效,但是對服務的定價較高,一些老年消費者并不“買單”。真正為老年人做事,迎合老年人真實需求的企業很少,這就形成了服務企業的營利性大于公益性。
揚州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基本上都外包給各種家政服務企業,H社區亦是如此。H社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多達42項,其中比較便宜的是:助餐、送餐、擦玻璃,比較貴的是:按摩、清洗油煙機、管道疏通。從服務的定價來看,有部分服務的定價還是偏高的,一點都不比市場價便宜,在這些服務中,陪同散步、陪聊、讀書讀報都需要付費。可見,企業作為養老服務的提供者,其最終目的還是營利,其服務的商業性大于公益性。第二,工作人員專業化程度低。無論是企業還是非營利性組織,其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還是偏低的。他們大多年紀大、學歷低,只經過短期培訓,沒有受過專門化的訓練,綜合素質差,更沒有專業職業資格證。他們一般只能為服務對象提供買菜、做飯、清潔衛生等最基礎的家政服務,并不關注老人的精神世界。endprint
H社區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大部分都是四五十歲的下崗女工,只接受過短時間的培訓,沒有受過專業化的訓練,更沒有取得資格證書。而大多數老年人也將這些工作人員視為“保姆”,對其不了解,不尊重,加上工資和待遇低下,所以很難吸引一些專業人才,這就降低了老人們接受服務的質量,極大地阻礙了H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3.家庭(社區)層面的問題。自居家養老服務券推行以來,人們過度強調了政府和服務機構的功能,而忽視了老人所在家庭的功能。于是,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家人推脫責任的現象,從照料者的角色轉移到監督者的角色。事實上,家庭應該在服務中起到支持性作用,只有家人才能為老人帶來最貼心的關懷。
在H社區,主干家庭越來越少,出現了很多獨居老人與留守老人。事實上,家庭應該是居家養老的主要場所,然而,現在H社區許多年輕人忙于自己的事業,對老人不聞不問,連最基本的問候與照料都做不到,更別說監督服務的質量了。年輕人逃避照料老人的責任,把這個照顧老人的角色推給社會與政府,這就把家庭照料與居家養老完全對立起來了。
三、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的對策
我國的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可以借鑒福利三角理論的中心思想,將政府的責任分散化,轉給市場和家庭,形成社會福利的分權化與多元主體供給,具體做法如下:
(一)政府層面的對策
1.積極推行養老服務卡。隨著服務券弊端的日益顯現,各地政府開始推行使用養老服務卡,從而更便捷地為老人提供服務。一些地區已經實現養老服務券電子化管理,在多家商戶安裝了POS機,每個符合標準的老年人都會發到一張卡,政府每個月將補貼的錢打到卡上,老人可直接使用養老服務卡在各個點、各個社區進行消費,購買所需要的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券的生產、發放與使用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浪費了很多資源。為了減少浪費,可以推出養老服務卡,在服務機構安裝pos機,實現電子化。在采訪時,當問到H社區是否有可能用電子卡代替服務券時,社區人員的回答是:“電子卡在揚州沒推行起來,主要就是增添智能設備的費用比較高,服務機構不愿意花高價引進這些設備,但是從長遠來看使用一卡通還是比較實惠的。”
2.拓展資金來源,加強政策支持。居家養老服務資金一般來源于市、區兩級財政預算,不僅如此,有些地區還納入了福利彩票公益金。當然,如果讓政府全部承擔居家養老所需資金,財政將不堪重負,所以各級政府也在積極探索其他籌資的渠道。例如:大連市沙區在每個街道成立辦事處,動員民間力量為居家養老捐贈,安泰保險公司持續3年資助了80多萬元。
揚州市應拓展資金來源,將福利彩票公益金納入到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體系中去。政府要鼓勵社會企業、慈善機構等為社區捐贈,通過媒體的宣傳引導他們為居家養老服務貢獻自己的力量。在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要用好關于支持養老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在場地提供、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服務供給者層面的對策
1.充分發揮非營利性組織的功能。非營利性組織參與居家養老服務一般是由官方授權,政府會從社區內挑選一家非營利組織承接養老項目,它們在運行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與營利性企業相比,他們更偏向于公益性。在寧波市海曙區、南京市鼓樓區等地區,政府注重培育非營利性組織,大量承接政府的項目。
目前,揚州市專門從事居家養老服務的非營利性組織的數量還很少。相較于家政服務公司,非營利性組織的優勢還是有很多的,如:非營利性組織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強,專業隊伍建設也優于家政服務公司。揚州市的非營利性組織要加強能力建設,促進自身發展,形成優勝劣汰的氛圍,以更好地服務于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
2.加強培訓,提高專業化水平。2013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強調要加強養老人才培育,支持高校與職業院校開設相關專業與課程;要加強對老年護理人員的培訓,對取得職業資格證書的工作者予以一定的補貼。這一政策出臺后,許多高校與職業院校都相繼開設了相關專業,研究老齡化問題,培養養老服務人才。
H社區毗鄰揚州大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可與揚州大學社會工作專業合作,邀請有經驗的老師對服務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能,以更好地為社區困難老人服務。不僅如此,還應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專業對口的學生從事養老服務,如:為專業對口的工作者提供入職獎勵,對取得助理社工師證、心理咨詢師證的工作人員給予一定的補貼,激發從業人員的積極性。
(三)家庭(社區)層面的對策
家庭能夠給老年人最基礎性的關懷與照料,在老人心里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要有效利用老人所處家庭這一資源。部分地區已開啟家人照顧老人可領補貼的新模式,鼓勵家人在家里照顧老人,這樣能調動家人的積極性。為了彌補家庭漸缺的支持功能,一些地方開始建立社區互助網絡,老人們互相陪伴、互相幫助、互相支持,促進信息分享和經驗交流,形成新的社交圈。
為強化家庭的支持功能,H社區可以對在家照顧老人的子女給予一些補貼,激勵他們繼續延續這種優良作風。不僅如此,還要建立起社區互助網絡,為老人的家人減輕照顧老人的負擔。雖然H社區在2016年進行過“守望相助社區發展計劃”,但是該互助項目僅僅持續了一年,沒有形成特定的的互助網絡。老年人也有自我實現的需求,通過互助讓老年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其解決困難的能力。
四、結論
揚州市實行的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符合養老的趨勢,是當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重要內容與形式,但是在實踐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不能完全依賴于政府,需要政府、市場以及家庭的三方協作,承擔不同的責任。其中,政府是主導者,應給予政策與財政支持,從總體上把握好這一制度的發展方向;市場是供給者,為服務對象提供具體的服務,為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提供公平競爭的良好氛圍;家庭是支持者,要配合好政府以及市場,給予老人最基本的生活照料。積極地改善居家養老服務券制度可以提升養老服務的質量,提高老人對服務的滿意度,推動揚州市居家養老服務更持續高效地發展。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