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加永
農業是事關我國國民生計的基礎產業。我國農業目前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隨著人們溫飽問題的解決,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轉向多樣化、優質化。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應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對策,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優化生態環境
人們評價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能否做到可持續發展,關鍵是看國家的生態環境是否處于一個良性的狀態。現實是,人們的各種生產活動已然對現有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因此,人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要做到合理開發,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農業資源,以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有助于處理好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的關系
農業經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在發展國家經濟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好農業經濟的基礎性作用,尤其要處理好農業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之間的平衡關系。為了實現農業經濟長期發展,現階段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尤其要注意合理科學地使用農業資源,增加對農業科學技術的研發投入,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扶持力度有限
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政府的政策扶持至關重要。比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技術的研究和推廣,都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進行。政府為農民提供信貸服務,培養技術人員,但是由于農業管理的分散性和政府扶持力度的局限性,扶持效果并不明顯,所以,政府要加大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理論薄弱
從我國當前農業經濟模式看,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業耕種和管理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這種耕種方式不便于統籌管理。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結構分析需要精通經濟學、農業科學、生物學等多學科的高端人才,而以我國的農業經濟現狀,并沒有可以借鑒的基礎,理論體系的構建并不順利,需要強化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建設。
(三)生態農業推廣難度大
由于農村地區人口的專業技能水平較低,自我學習能力較弱,通過專業人員培訓無法做到覆蓋面的高效拓展。并且,農村地區的信息設施不完善,農民很難通過對市場信息的收集與分析,將其轉換為生態農業的一手資料。這些都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三、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一)重視對農民的培訓教育
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個人能力水平影響著農業的生產水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積極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教育,使其加強對農業機械化以及農業技術的學習。
(二)開展多元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在農業發展中,多元化的生產模式是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的農業生產模式比較滯后,一些地方的優質資源沒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因此,為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發展,各級政府應根據當地農業種植的實際情況,積極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鼓勵種植戶進行多元化發展。要調整內部產業結構,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提高農產品加工質量,大力發展養殖業,促進協調農林牧漁業的多元發展。
(三)加大農業機械的推廣力度
在農機推廣過程中,一方面要加強農業部門對農機推廣工作的重視程度,從而建立農機推廣的相應政策和保障措施,不斷完善農機推廣過程中的服務體系,加強政府對農機推廣的各種投入。各級農業部門也要積極加強農機推廣項目的建設,爭取更多的扶持資金,為農機推廣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在農機推廣過程中,還要加強全程管理服務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各級農業部門應加強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管理,對農民使用農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分析、及時解決,從而引導更多的農民學會科學使用機械,進行機械化生產。
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土地流轉制度,鼓勵土地流轉,提高經濟效益。要組織農民合作創新,相關的政府部門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扶持,建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要建立農業保護體系,改善農業基礎條件,建立包括農業風險基金、對農產品進行儲備、農產品最低價格保護制度在內的風險保障體系,提高農民抵御自然災害風險、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
總之,要針對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合理的有針對性的策略,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獲嘉縣黃堤鎮政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