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時代資源瞬息萬變、信息過載的新時代,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將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翻譯教學與外語系學生傳統的以文學翻譯為主的翻譯教學區分開來,如何避開信息迷航,在翻譯教學和翻譯操作上快速捕捉信息,即時地組織、重構在線和離線資源使之模塊化,使相似的翻譯任務在流程和操作規則上實現標準化、模式化,培養速學、高效、廣博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關鍵詞:云;信息過載;在線資源;應用型翻譯人才
當今互聯網+與“云”技術將教育推到高度信息化的虛擬環境中,面對這個新時代,翻譯教學和研究也必然要面向信息化。具體說,在翻譯內容、過程和方法上采用信息科學、信息技術和現代化的尖端設備;在教學上考慮如何利用各種現代的電化教育手段,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盧思源,吳啟金,2000:43)。
一、 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方案
相對于傳統的以文學翻譯為主的翻譯人才而言,應用型的翻譯人才應該能夠適應網絡時代的瞬息萬變特點,具有開放的、多元化的知識結構,能夠快速捕捉信息,即時地搜索和組織網絡資源,按照標準化的程式與規則,及時地完成翻譯任務。
本文基于在山東理工大學(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和中國農業大學(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的調查和教學試驗,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資源,提高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翻譯教學,一方面積極地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切實提高學生在英漢、漢英的筆譯上的效率與能力,以較好較快地培養上述應用型翻譯人才。目前,信息化翻譯教學模式主要有四種:多媒體網絡教室的翻譯工作坊、計算機輔助翻譯的簡單應用、基于語料庫的翻譯教學和自行設計學生自學自測課件(師新民,肖維青,2006:48),本文主要涉及第一和第三種。
同時,基于對上述兩個高校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的調查和反饋,我們發現學生的翻譯對象主要是學術論文、課程作業和課題報告,這些材料廣且雜,專業性和應用性都很強,對英漢雙語的語言(如語法、修辭)要求較低,所以在翻譯教學上,由于很難對各學科的術語和背景進行粗略的了解,也無法以英漢對比研究和語言轉換技巧為重點授課,英語專業的教師使不上勁;而研究生擴招后,大班授課情況下,請各學科專業能力和雙語能力兼備的老師串講,從成本考慮也不現實。有鑒于此,通過師生普查、比較與篩選,我們匯總了35個翻譯教學在線資源和15個翻譯操作在線資源,以便于其他兄弟院校師生借鑒、使用。
二、 資源整合的價值
翻譯是在兩種不同語言之間實現信息交流的活動,它力圖用一種語言形式把另一種語言形式里的內容重新表現出來。人類社會存在著近三千種語言,最主要的語言也有數十種之多,使用不同語言的人民之間要進行政治、經濟與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就必須有作為必要中介的翻譯活動。中國在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之后,中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強了。中國與世界之間在政治、經濟、商貿、文化、教育、宗教、傳媒與資訊等各個領域都在進行日益廣泛的合作與交流,這些領域都需要非常多的應用型翻譯人才。翻譯的文本也從傳統的以新聞、文學和學術著作為主,轉變為多種多樣,包括了政治、文化與經濟類的各種文件,還有各類科學與技術資料、設備與產品說明書,展覽手冊、投資實務手冊、招標招商手冊、投標書,有關金融與保險公司的文件,有關醫療、教育與體育的文件,涉及方方面面的法律文書、合同書、證明書等等。這些都要求在翻譯人才的培養上,從單科的“經院式”人才培養模式,轉向寬口徑、應用性、一專多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目前,在包括翻譯在內的外語人才培養上,很多學者提出了“復合型”人才的概念。所謂“復合型”人才,是指在培養的過程中,使外語教學與其他某一專業的教學相結合,按照“主科+副科”的培養模式進行。外語依然是主干,但是學生至少應該旁通一門或一門以上的法律、商業、或其他文、理、工科的專業,在翻譯教學方面,推廣這樣的模式尤其是大有可為。還有一些學者,在“復合型”人才的基礎上,又進一步提出“通用型”人才的概念。它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的多元知識結構,加強國際通用的相關知識,重視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及快速占領新領域的能力,對自己的國家和有關語言國家的地理風貌、文化背景、歷史知識、風土人情、知名人物,以及政治時事、經濟貿易、外交政策和科學技術等百科知識,都要有所了解,無需精通,但要盡量廣博,使翻譯者由“專家”變為“雜家”。
以往的語言工具書分成幾類,通用性、百科性和單個領域專業詞典。這些語言工具書的優點是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弱點是更新較慢,出版新版的周期較長。對于傳統的翻譯來說,翻譯者一般會有足夠的時間精雕細琢,但是在全球化的時代,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是瞬息萬變,故而對于翻譯的及時性要求非常高,很多需要翻譯的文件,都涉及最新出現的時事詞匯、專門術語等等,這些詞匯和術語,可能還沒有被收錄到權威的語言工具書中,甚至在當前的翻譯中還沒有統一的標準,要掌握它們的翻譯方法,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合理利用互聯網上的翻譯資源。互聯網上的語言工具書,更新速度遠比傳統詞典要快,而且詞典的集成化處理,也使詞語的存量大大提高。互聯網上還有很多最新的翻譯,可以從中檢索到各種新譯、難譯的實例,可供參考。那些還沒有穩定的新詞匯、新術語,也都能在網上查找到它們的來龍去脈。
從教學的角度來說,今天的翻譯教學,僅僅教會學生使用傳統的、權威性的語言工具書顯然不夠了。必須教會他們合理地利用網絡上的翻譯資源。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滿足當今社會對于翻譯人才的新要求。在翻譯教學中增強網絡資源利用的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意義。
首先,可以大大提高翻譯教學的效率,無論是翻譯教學平臺,還是翻譯操作平臺,在做好合理的資源配置之后,即可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快速高效的進行翻譯工作(Austernuhl,2006)。未來的翻譯工作將擺脫幾本書、一疊紙、一支筆的模式,都是在電腦上進行的,因此翻譯的效率往往取決于電腦以及相關網絡資源的配置水平。在目前的翻譯教學中,首先應該教會學生如何根據自己的翻譯需要建設好自己的翻譯平臺,欲善其事,先利其器。endprint
其次,可以增加翻譯教學中學生自主翻譯練習的比例,學生將學會自己搜索網絡上的相關資源,對獲取的海量資源自主地進行分析,并根據自己的翻譯任務進行優選。網絡上的資源是良莠不齊的,因此教會學生優選網絡資源是翻譯教學的一個重要步驟。首先要使學生熟悉與翻譯任務有關的知識領域的基本狀況,再建立一個初步的評價體系,按資源的可信度標準有層次地加以利用,盡量確保翻譯的準確性,避免人云亦云,以訛傳訛的毛病。
第三,網絡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學生從網絡上獲取知識的速度和量,都遠遠超過了傳統的課堂教學,不論是培養“復合型”還是“通用型”的翻譯人才,都可以借助網絡來快速補足學生在英語之外的那些相關專業知識,這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翻譯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利用網絡拓展知識領域,并且跟著網絡更新的步伐,不斷自我更新,培養學生博聞強識、與時俱進的學習精神。
第四,通過網絡建立專業語料庫,還可以培養專門型的翻譯人才(王克非,2006:8)。匯集網絡上某一專業詞語,建立一個專業性的語料庫,可以使學生很快能成為某一專業的翻譯行家。當代的科學技術、政治經濟的發展日新月異,很多新知識、新術語都是詞典中查不到的,要使翻譯跟上發展,就要自己多留心、多積累,建立自己的雙語語料庫,編制好索引,翻譯的時候一查就有。這一點對于本身屬于各個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來說,尤其具有實用價值。
三、 資源整合的方法
網絡上的翻譯資源浩如煙海,為了避免信息迷航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我們需要對這些資源做有效的梳理,并依據其不同的功能和可利用價值的等級進行篩選和分類,然后根據翻譯教學和翻譯實踐操作這兩個不同目的,精選出“云”端的翻譯資源,并對其分類與分等,如表1。
根據互聯網參考源在翻譯中的不同使用用途,可以分為翻譯教學在線資源和翻譯操作在線資源。而根據互聯網參考源的屬性和存在形式,可以分為:(1)搜索引擎、(2)門戶網站、(3)機構首頁(含國際組織、各級政府、新聞媒體、教育單位等)、(4)百科全書、(5)譯典(含字典、詞典、句典和在線文本翻譯)、(6)文獻全文數據庫、(7)CAT工具、(8)文件分割、轉換、批處理與加工工具以及(9)語料庫。
對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來講,(1)、(2)、(3)、(4)、(5)和(6)是使用頻率較高的資源。(7)和(8)對于職業翻譯人員、本地化人員都是必備工具(SamuelssonBrown,2006:62-78;Austermuhl,2006:134-152)。而(9)越來越受學者、職業翻譯人員等關注的同時,也應讓各專業研究生充分利用自建語料庫的優勢,因為研究生所涉及的翻譯材料專業性較強,自己積累語料進行簡易建庫,從長遠來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時,可對互聯網參考源進行分等。從所調查師生的實際需求出發,互聯網參考源的分等原則有:(1)是否為英漢對照;(2)與翻譯教學/操作的關聯度。據此可將互聯網上可利用的資源粗略地分為三等:A. 極力推薦或必備;B. 推薦;C. 可選。
四、 結論
在高校翻譯教學中,一般我們都將翻譯操作設想為單人單干型,其實這個設想針對在校生翻譯教學是合理、有效的,因為提高個人翻譯能力是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最基礎的一環。然而,邁出校園步入翻譯行業后,校園翻譯人才與專業翻譯人才的實際操作能力便當下立判。
專業翻譯人才除了具備過硬的雙語翻譯能力、互聯網資源利用能力、本地資源管理能力外,還能應對不熟悉的其他外語字符、繁體中文習慣表達法和標點用法、粵語字符等。他們尤其善于協調操作,利用文件分割、轉換、批處理與加工工具,擅長在大型項目的前中后期對批量文件進行文字轉換以外的處理。
本文旨在探索校園內具備基本翻譯本專業文獻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機制,所篩選的模塊化網絡資源僅基于對兩個高校(山東理工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部分研究生的調查,調查對象范圍較小,所篩選的結果不一定具有普適性。其中對互聯網資源的分等屬于定性研究,存在較大的主觀性。希望后續的類似研究可以在這兩方面有所改進和拓展。
參考文獻:
[1]Austermuhl, Frank.Electronic Tools for Translator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SamuelssonBrown, Geoffey. A Practical Guide for Translators (4th revised ed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3]盧思源,吳啟金.展望21世紀的翻譯教學與研究[J].中國翻譯,2000,(1):41-43.
[4]師新民,肖維青.信息化翻譯教學的新視野[J].外語界,2006,(5):48-51,74.
[5]王大偉.利用網絡電腦功能提高翻譯質量的探索[J].上海翻譯,2007,(4):46-49.
[6]王克非.語料庫翻譯學——新研究范式[J].中國外語,2006,(3):8-9.
作者簡介:葉湘,山東省淄博市,山東理工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