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杰+任丙忠+張恒
摘 要: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對于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意義深遠。本文分析了當前高校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要形式和特點,結合山東科技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提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建設方向。
關鍵詞:科技創新體系;設計競賽;專利
一、 大學生科技創新意義
當今世界,科技創新日新月異,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對于提升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有著深遠的社會意義。高校擁有豐富的青年人才資源,學術思想活躍,學科門類齊全,成為知識傳承、創新和應用的重要陣地,也是科技創新的第一門戶。如青島理工大學的聶名勇,在大學三年級成立了青島新領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為大學生中的創業明星。
二、 大學生科技創新形式分析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加強素質建設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建立大學生科技創新課程體系有利于指導創新活動的開展,使之“有法可依”,又可以保證科技創新活動的延續性。目前在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中影響廣泛的主要有:大學生科技發明專利申請、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業基金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存在增加了學生的選擇余地,豐富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山東科技大學一直以來非常重視學生科技創新。特別是學校專門設立了“山東科技大學學生創新基金”,同時也建立大學生創新基地,豐富學生開展課外學術活動。學校計劃年均投入20萬元用于大學生的社會調查、課外科技競賽、發明創造、學生創業等活動,重點支持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挑戰杯”、“數學建模”、“專利申請”等活動,通過立項支持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訓練與創新實踐,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充分利用暑期學校所搭建的平臺,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三、 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大學生科技創新需要一個穩定的平臺,以保證創新活動的連續性和持久性。因此,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十分必要。長期以來,第一課堂即課堂教學的“傳道授業解惑”對學生專業水平提高作用舉足輕重,而科技創新可以作為大學生的第二課堂,對第一課堂形成有利補充和輔助。在新形勢下,面臨社會對人才新的需求,如何對第二課堂進行變革創新,從而更大地挖掘學生創新潛力,更強地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是高校教師們的一項舉足輕重的任務。
當前,受知識傳授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比較薄弱,主要表現為:
(1)參與性不強,缺乏系統完整的理論體系指導。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們忙于各類證書的考試,沒有足夠的興趣參與科技創新。
(2)創新活動流于形式,實踐過程走馬觀花,導致學生逐漸失去參與興趣和熱情。大部分學校實踐教學模式仍然以傳統的講授式和實驗訓練為主,實驗內容改革力度不夠。
(3)缺乏統一指導和興趣激發,沒有固定的創新活動場所和設備。這些不足也限制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給我們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首先,參與科技創新不僅有利于教師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和學校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其次,參與科技創新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再者,參與科技創新有利于教研互長,促進教學和科研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體現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
四、 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方向
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離不開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學校在學生培養計劃和方案等方面也要體現出對科技創新的重視。主要體現在:
一是教學方式彈性化,注重個性化。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來選讀,學生既可以個性的發揮,也可以由學生自行設計選題;二是教育目標強調科技創新素質和能力培養,同時并按教育目標來設計課程,最后選擇合適的教材及教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三是學校范圍內舉辦各種科技競賽,豐富學校校園活動。
如:山東科技大學在課程設計時非常注重科技創新素質培養。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生重點學習公共課和基礎課。而三年級開始則是進入專業課程學習,在這一階段的重點是培養科技創新技能,全面提高學生動手能力,使大學生具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主觀能動性和科技創造力。
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相當于一門嶄新的綜合課,或者說是一組課程的結合體。它的內容多種多樣,可以包括競賽指導,專利申請,創業計劃等現有的類型,也可以在學習過程中依托主流科學技術,根據學生興趣隨時增減。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對大學生科技創新課程體系進行建設:
(1)體系內容選擇。整個科技創新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專利申請方面、競賽指導方面和大學生創業計劃方面。由不同的老師安排相應的講解內容,掌握當下熱門的案例進行精心準備,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指導內容力求與時俱進,除舊推新。
(2)教師隊伍建設。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依據學生選擇參與的項目進行組建,以服務學生為目標,促教學科研同步發展,建立相對固定教師隊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各種疑難問題時有師可詢。
(3)活動場所建設。創建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和創新實驗室,以學校相關實驗室為主體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五、 總結
大學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積累的系統工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當以科技創新型人才綜合素質培養為目標,以實驗室、工作室、實訓基地等實踐教學基地為基礎,打破傳統的“以課堂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理論新方法,以應用技能、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培養為重點,才能建立起一套創新型人才科技綜合素質培養的教學服務體系以及開放式的教學互動服務平臺。
參考文獻:
[1]陳列.當今國外教學方法改革趨勢[J].外國教育研究,1990,6(1).
[2]趙普光,杜景萍.以學生為中心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教學研究,2004,27(4).
[3]孫萊祥,張曉鵬.研究型大學的課程改革與教育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鄭婧.大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西北工業大學,2007.
[5]徐穎云.專利申請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影響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作者簡介:毛文杰,任丙忠,張恒,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科技大學濟南校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