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成癮嚴重損害了成癮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發展,因此探究網絡成癮的心理對于對抗網絡成癮具有重要的理論作用。本文主要闡述了網絡成癮分析,并對網絡成癮的心理探究進行分析。
關鍵詞:網絡成癮;心理學;探究
一、 前言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我國已經步入信息化時代,互聯網也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網絡的存在卻成為一把雙刃劍,為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網絡應用的副產物——網絡成癮。該類狀態的存在不僅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生活,更對個人的人格及行為習慣造成了惡劣影響。
二、 網絡成癮分析
網絡成癮主要指個人對網絡的使用已經超出正常使用范圍內,并對網絡的使用產生過度依賴的表現,甚至沉迷于網絡,難以自拔,甚至許多個體會出現明顯的心理損傷。此外,該個體在沒有上網環境中會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急躁,并在網絡環境中能夠獲得滿足感。一般含有網絡成癮的群體大多為青少年,主要分布在學生群體中,由于大學生的自由時間相對較多,一般人群數量分布以大學生居多。網絡成癮屬于一種慢性的心理周期疾病,患病個體往往具有較差的自控能力,對網絡產生過度的心理依賴,有甚者會嚴重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
三、 網絡成癮的心理探究
1. 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操作條件反射理論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先生首次提出,該理論觀點認為,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種種行為是經過不斷強化過程后而形成的,要想形成特定的習慣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不斷強化才能夠達成。基于該理論的觀點,對網絡成癮現象來推論,網絡成癮心理也是經過不斷強化后的訓練而形成。許多青少年傾向于網絡游戲,大部分原因是在游戲過程中裝備自我,實現在現實生活中難以達到的高度,在心理和物質方面均能在游戲過程中得到滿足,這部分在心理需求和替代物質獲得了反復強化,因此導致該部分個體產生了網絡成癮心理。
2. 精神分析理論
按照心理學分析研究表明,精神分析理論一般可以分成四個方面,即:人格理論、早年經歷理論、壓抑理論和嬰兒口唇期理論。針對網絡成癮心理探究,主要可以依據前三個理論進行研究分析,人格理論主要指人類的自我本能及社會道德化的人格,是由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該理論認為網絡成癮者在自我世界當中受到本我的人格控制,在網絡的虛擬世界當中按照自我需求和意愿進行發展,滿足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的欲望,進而在心理上擺脫社會中的道德束縛。早年經歷理論的研究基礎主要與被研究者的早期經歷密切相關,主要針對該被研究者對早期的經歷沒有得到滿足,而后續產生的對先前空窗事件的成癮行為。最后,壓抑理論與早年經歷論相似,但著重強調后期成癮原因是由于長期的精神壓力所導致,被研究者長期處于內心心理壓抑狀態,處于網絡世界的虛擬環境中,恰好找到了一個適合的宣泄空間,利用網絡舒緩壓力和釋放心情,因而沉迷于這種放松的環境當中,最終導致網絡成癮。
3. 認知理論
究其網絡成癮心理的根本來說,無疑就是網絡成癮者產生了不正確、甚至是扭曲的認知。正確的認知會成為人社會行為和人生方向的重要指路標,能夠為人樹立高尚的信仰、幫助人們鍛煉思維等,網絡成癮者在現實生活當中難以秉持正確的認知,并對現實生活產生反感心理,埋頭沉浸在網絡虛擬世界當中。網絡成癮者之所以會對虛擬世界產生偏好性的認知,主要是網絡為該類人群提供的成功和肯定,網絡成癮者能夠輕易地通過各種考核難關成為游戲世界中的佼佼者,并在網絡世界中體會到現實世界難以給予的情感氛圍,因而造成網絡成癮者扭曲對現實的認知。
4.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
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是著名理論學家埃里克森提出,也稱之為心里社會發展八段論,是世界著名的且最有價值的人格理論之一。他提出人在不同年齡階段往往會有不同的行為表現和不同的心理特征,尤其是青少年階段的心理發展最為復雜,再加上青少年的角色混亂和同一性,更使得該階段人群的表現往往令人難以捉摸。一般來說,青少年在該階段發展過程中會急速提升對自我的預期發展,并對自我形象及周圍人的看法十分重視,而在網絡世界中恰好比較容易獲得顯著性成就,如果青少年在同一性發展過程中發生混亂,則會導致許多偏激行為的出現。因此看來,網絡成癮可以認為是心理同一性混亂發展下的產物。
5. 需求層次理論
需求層次理論是由馬斯洛提出,主要觀點認為人在生存過程中需要多種生理需求,其中包括生理、安全、感情、歸屬感等多方需求。針對網絡成癮者來說,該類人群主要是缺乏人際交往需求和安全需求,他們迫切希望得到交友的滿足,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掌握到正確的交往技巧,又常常會受到交友挫折,然而網絡恰好為網絡成癮者提供了一個便利的交友平臺,致使網絡成癮者快速盲目地陷入網絡世界中。
四、 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成癮的心理因素由多種原因導致而成,主要體現在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認知理論、心理社會發展階段論及需求層次理論中,這為對網絡成癮者走出虛幻世界困境和有效的心理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也是心理咨詢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治療手段基礎。
參考文獻:
[1]畢新.關于網絡成癮的心理學探究[J].心理醫生,2016,22(11):73-74.
[2]董方光.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心理后果探究[J].學理論,2010(10):120-121.
作者簡介:趙曼,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師范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