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弘揚“工匠精神”,引領創新驅動發展,助推產業升級的角度,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增強企業科技創新活動及實施標準化戰略的對策。本文對引領企業科技創新,切實踐行“工匠精神”,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工匠精神;科技創新;建議對策
“工匠精神”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引起社會廣泛的熱議和極力推崇,讓人耳目一新?!肮そ尘瘛笔蔷庐a品的質量之魂,它代表著一個時代卓越的氣質,是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中華民族一項絢麗的文化瑰寶,一座城市的思想靈魂,一名技術人員共同追求的價值取向和精神理念。今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號召全社會積極踐行大國工匠精神。因此,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有助于推動中國國家級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
一、 目前存在的問題淺析
(一) 缺乏支撐科技創新發展的產業人才隊伍。2017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提出強調,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但是,在產業人才隊伍建設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對產業工人的認識仍存有偏差。改革開放以來,一方面,產業工人在社會上享有的地位和待遇不高,甚至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而缺失價值認同。產業工人當中不乏大部分的體力勞動者,但也存在著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另一方面,對于產業工人融入城市生活需要解決的就業、住房、子女教育、社會保障等方面問題,我們還沒有做好完全接納的準備。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當前產業創新轉型升級,比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迫切需要數以萬計的產業工人,讓大量的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有效機制還未形成。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即便是工業水平再發達的國家,也需要大量的產業工人,以此保證其完整的工業鏈體系。截至目前,我國產業工人有2億人左右,其中超過八成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和建筑業,制造業中高技能人才僅占5%。有些地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尚未編制,產業人才的儲備明顯不足,不僅是領軍人才和大國工匠緊缺,而且基礎制造、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人才缺乏,生產性服務人才匱乏,對于追求“工匠精神”的產業工人更是稀缺。三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亟須完善。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尤其缺乏借鑒西方科學所需的哲學思想、文化基因和教育環境,人才的培養方面往往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職業教育存在資源配置不足,專業課程改革緩慢、重課程理論而輕實踐,學生技能素質不高、就業難等問題日益嚴峻。
(二) 缺乏以“工匠精神”的科技創新企業。企業要怎樣培育“工匠精神”,才能讓“中國制造”成為世界的質量標桿呢?立足地情求發展,真正實現從“量變”到“質變”躍升,摒棄浮躁、專注品質。在科技創新工作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缺乏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在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運行下,逐步形成了政企職責不分,長期抑制了企業和廣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造成短缺的經濟市場環境和賣方市場雙重格局,使企業生產出大量仿制或者偽劣商品,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削弱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二是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升。許多傳統企業仍在沿襲“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產模式,進一步擴大企業新的產品滯銷和庫存量,產能過剩和供給側改革等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產業結構總體布局不合理,企業在研發經費方面投入較少,尤其在一些關鍵性技術領域原創性不足,難以適應市場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三是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不足。受我國科技獎勵制度的影響,現行科技獎勵評價體系不完善、評審程序過程不嚴謹、政策導向不正確、指標設計不科學,加之行政干預、急功近利、弄虛作假、浮夸浮躁等現象日趨嚴重,政府在政策實施、市場準入、項目安排、科技獎勵等創新方面,過于傾向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使廣大中小企業的創造力和創新活力受到壓抑和打擊。
(三) 缺乏引領科技創新技術標準研制。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加快落實技術標準戰略,加強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標準化工作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標準化法律體系尚未健全。在我國現行標準體系管理體制下,國際上通行的團體標準在我國沒有法律地位,適用于市場自主制定的技術標準不能有效供給。國家強制性標準成為技術法律法規還未從根本上得到有效的解決,制約標準化與科技創新發展的體制障礙依然存在。二是技術標準研制原創性不足。受我國標準化備案制和審查制的影響,造成企業技術標準創新能力不足,科技人員參與標準研制積極性不大,企業在“雙采”工作(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和參與制修訂國家技術標準中,許多企業仍存在使用“拆拼”國際標準的現象。嚴重缺乏以市場為導向的技術標準研制,而且缺乏基礎性、戰略性和引領性的標準化研究,以及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關鍵技術的標準化研究工作。三是實施標準化戰略長效機制未形成。在實施技術標準過程中,產業聚群龍頭企業發揮行業引領示范作用不大,產業化結構不合理,通過技術標準整合推進中下游產業鏈協同產業化發展能力不足,以技術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薄弱,支持產業化分工的中下游企業和配套產品發展滯后。
二、 建議與對策
(一) 建議政府加強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1. 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開展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社會價值觀。引導全社會深刻認識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會氛圍,使“工匠精神”成為引領社會風尚的風向標。
2. 加大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扶持力度。加快出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發展規劃》《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暫行辦法》《年度緊缺急需產業工人指導目錄》等政策措施,完善職工準入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特別是要建立健全培養、考核、使用、待遇相統一的激勵機制,全面激勵產業工人廣泛參與創新創造的積極性。endprint
3. 有序推進產業工人培養使用機制。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產業工人勞動合法權益,推動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鼓勵企業根據結合自身創新發展需要引進緊缺急需技術型和復合型技能人才,完善人力資源有序合理流動,幫助企業解決了“技工荒”的難題。
4. 建立健全產業工人隊伍服務保障體系。依托工會基層組織聯合村級社區設立產業工人綜合服務中心,加快完善規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和運行保障機制。不斷提高和改善產業工人的物質文化生活,提升產業工人的生活待遇,落實醫療保健、住房、落戶、配偶安置、子女入學等優惠政策。
5. 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多元化教育。實現職業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加大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力度,打通解決職業教育與國民教育互認的“立交橋”,鼓勵職業教育更多開展跨專業領域、交叉學科、復合型等技能緊缺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
(二) 校企合作,增強企業的科技創新活力
1. 充分發揮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引領作用。嚴格規范市場行為,強化市場監管力度,深化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服務理念,幫助企業樹立危機意識,增強緊迫感,營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2. 建立以企業家為創新主體的服務體系。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發展。依法保護企業家創新收益和財產權,切實引導企業家從“要我創新”向“我要創新”轉變,讓創新驅動發展理念成為全社會共識,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參與創新的積極性。
3. 廣泛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強化質量監督。嚴厲打擊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行為,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企業合法權益的行為,加快出臺《企業產品質量追溯、賠償和懲罰辦法》,健全優勝劣汰質量競爭機制,迫使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
4. 激發企業科技創新與合作創新。全面深化企業供給側改革,有序推進小微企業向“專精特新”發展,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豐富和細化產品種類,增加有效供給量,推動中國制造走向精品制造。加大企業在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出臺《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釆購暫行辦法》《中小企業參與政府釆購指南》等政策措施。比如,開展創新財政支持方式,實行普惠性財政科技資金補貼制度,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在稅收減免、創新基金申請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更便捷的服務,解決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難題。
5. 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獎勵制度和科技評價體系,積極探索由“申報制”改為“提名制”獎勵評價機制,在政策實施、市場準入、項目安排、科技獎勵等創新方面向中小企業傾斜,全面激發中小企業的創新活力,對成績貢獻突出的民營企業科技人員給予重獎。鼓勵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技術創新,健全建立創業投資機制,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民營企業創新創業。
(三) 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引領企業科技創新
1. 建立健全標準化服務體系。大力支持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加大企業“雙采”(采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和參與制修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的獎勵力度,以推進科技創新與標準化工作的結合,進一步增強話語權。
2. 放開激活企業標準化研制工作。強化政府依據強制性國家標準開展監督檢查和行政執法力度,逐步取消對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制度。大力支持企業根據需要自主制定技術標準,以市場為導向開展實施企業標準化戰略。鼓勵企業制定融入自主知識產權或關鍵技術等各類標準化研究。加大技術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向企業提供技術標準信息、設計、研發、共性技術轉移、技術人才培養等服務,推動由中國優勢、特色領域主導的技術標準國際化,打造“中國制造”的標準化品牌。
3. 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積極推進標準化+產業協作行動計劃。鼓勵企業以實施標準化戰略為紐帶作用,推動科技計劃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以技術標準整合推動中下游配套企業協作產業化分工、專業化、規模化共同發展模式。在實施技術標準過程中,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去除庫存量,增強產品供給量,消除國際技術貿易壁壘,真正地幫助企業解決了產能過剩,從而反推企業進行科技創新和集成創新。
參考文獻:
[1]陳華文.“制造業大國”呼喚工匠精神——讀《匠人》有感[J].文化·驛站,2015.
[2]李宏偉、別應龍.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與當代培育[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5(8).
[3]鐵永功.“工匠精神”與文字生產的前景[N].新華每日電訊,2014-5-30(16).
[4]薛棟.論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J].職教論壇,2013(34).
[5]楊慶華.關于“工匠精神”的冷思考[J].江蘇教育,2015(44).
[6]賀志剛.為什么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工匠精神[EB/OL].2015-12-07.
[7]李金華.“工匠精神”的理性思辨[EB/OL].2016-06-01.
作者簡介:
陳加友,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茶業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