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蘭紅 鐘珊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立創新型國家。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地方高校黨建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的搖籃,在實踐中通過構建組織建設型、行業互助型、研討觀摩型、公益服務型、基地教育型和新媒體宣傳型等活動模型,不斷創新黨建工作模式。
關鍵詞:地方高校;黨建創新;人才培養
隨著科學技術、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創新型人才成為各國競爭的焦點,與此同時,創新人才培養成為了當今國家高校發展的主題。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指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1]“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方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造就更多的合格人才、創新人才。”[2]因此,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目前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共同追求。
高校黨建關系著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更為重要的是關系著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的職責使命,主要是通過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去實現的。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國家邁進新時代的關鍵時期。為了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促進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完成,高校必須要將加強黨建和創新人才培養結合起來。
一、地方高校黨建在創新人才培養的地位與作用
作為各級各類人才培養的搖籃,地方高校黨建工作必須要充分發揮其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動地方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
(一)地方高校黨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思想基礎
幫助大學生牢固樹立、堅持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新時期地方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內容,特別是地方高校基層黨組織加強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建設的重要內容。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政治素質,解決立場、態度、情感、意志等問題;可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解決認識能力、方法路徑等問題;可以提升大學生的道德品質,解決行為習慣、人格品質和社會公德等問題。[3]高校所培養的創新型人才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無疑需要具有堅定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素質,具有為國家現代化建設而不斷追求新知、勇于創新與實踐的精神。這既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目標,又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需基礎。
(二)地方高校黨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組織保障
創新型人才培養既是地方高校黨組織建設工作的一項新工作,也是一項新任務。地方高校黨建必須切實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建立相應的組織管理機構,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增強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和引領,提高全校師生對這項工作、任務的重視程度。同時要挖掘一切有利資源,充分調動各部門、各單位的積極性,積極探索一系列有利于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的運行機制,構建一個健全、完善的組織保障體系。
(三)地方高校黨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服務保障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新時期高校黨建的主線之一,作為地方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其先進性教育的重點應體現在人才培養的先進性特征上,而人才培養的先進性特征的本質要求就在于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地方高校黨建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指導服務功能,積極主動的指導和完善地方高校黨建工作,有效服務于創新人才培養。
(四)地方高校黨建為創新型人才培養創造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創新型人才是當今時代與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黨建工作緊扣時代需要,為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平臺。地方高校黨建通過創新學生黨組織活動,把學生參與科技創新、增強創新能力的時代要求,滲透到課堂教學、校園生活、社會實踐等校園文化的各個層面,不僅增強了學生的黨員意識,樹立了學生黨員的良好形象,還深化了黨建工作隊伍和全體學生對創新型人才的理解,引領全體學生自覺的向創新型人才方向努力。
二、地方高校創新黨建工作模式的實踐探索
作為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高校,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通過在實踐中建立組織建設型,構建行業互助型、研討觀摩型、公益服務型、基地教育型和新媒體宣傳型等活動模型,探索創新黨建工作模式的實踐做法,力求實現黨建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雙贏。
(一)組織建設型
一是建立并完善“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學生黨員就業服務隊”組織架構和規章制度,加強學生黨員再教育及就業工作的有序開展;二是建立并完善“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學習互助小組”,營造朋輩互幫互助的濃厚學習氛圍,促進良好學風建設。
(二)行業互助型
采用“走出去,引進來”的方式,及時了解行業需求,邀請多名校友,舉辦“校友零距離”交流會,促進學生就業認知,幫助學生解決就業主動性問題,增強專業自信、就業自信。
(三)研討觀摩型
開展“教授接待日”系列活動。邀請學院教授、副教授就本專業前沿研究、本專業學習、就業等問題進行深入互動交流,為師生答疑解惑提供平臺,加強新媒體運用,實施“教授微訪談”,有效解決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專業情況,發展前景,就業方面等問題,樹立明確目標,增強專業自信。
(四)公益服務型
緊扣當前社會熱點專題,響應國家的精準扶貧政策,開展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及青年團員三下鄉實踐活動。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黨總支于2016年至2018年連續三年到梅州市五華縣橫陂鎮西湖村、葉湖村開展大學生助力精準脫貧“三下鄉”專項行動。活動以“我為精準扶貧做貢獻”為主題,已于2016年7月啟動并獲得省委教育工委立項,由于表現優異于當年就入選了廣東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省級重點團隊,并在廣東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評選中榮獲三等獎。大學生助力精準扶貧暑期“三下鄉”專項活動期間得到梅州市電視臺、梅州日報及民生820等媒體的積極跟蹤報道。endprint
(五)基地教育型
圍繞“黨建+創新人才培養”目標,學院黨總支組織學生黨員及考研學生到華南師范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取經,充分吸取它們在黨建+創新人才培養中取得的經驗,加強學生黨員紀律要求及先鋒模范帶頭作用。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校外與企、事業單位建立了30多家實習、實訓基地,充分利用教師和企業合作完成橫向項目的機會,加強師生黨員的黨性教育和創新教育。
(六)新媒體宣傳型
加大學生黨員齊參與的網絡共享平臺建設。一是教授“微訪談”活動、黨建微信、團學微信及化學微信定期刊出,加強與學生的線上交流。二是為學院教工尤其是青年教師提供服務性平臺,提供科研助手,建立良好的科研、教學環境,提高教學質量。學生黨員網絡交流平臺的搭建實現資源信息共享,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建設和學習效果,形成黨員樹旗幟,人人爭先進的育人氛圍。
三、地方高校創新黨建工作模式的思考與提升方向
作為地方高校,在黨建工作中需要以轉變和更新觀念為先導,以組織建設型、行業互助型、研討觀摩型、公益服務型、基地教育型和新媒體宣傳型等活動模型為載體,在創新人才培養中凝聚黨的力量,將地方高校黨建與創新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黨的政治核心作用,努力創新黨建工作新模式。嘉應學院化學與環境學院在黨建工作實踐中實現了以下兩個目標:第一,通過推進“六型”活動模型,加強完善了創新團隊和創新平臺的建設,整合了創新資源,凝練了科研隊伍;第二,通過推進“六型”活動模型,鍛煉和培養了一批實用型創新人才,促進了學院科技創新資源與企業技術需求的對接,實現了地方高校黨建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雙贏。
“六型”黨建模式雖然在“黨建+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有需要提升的方面,需要繼續加強對地方高校黨建的探索。
(一)科學設置,是做好地方高校黨建的基礎
“六型”黨建模式確定了“分類設置,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結合工作實際與時俱進、堅持創新,以黨總支為領導核心,充分發揮黨建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思想保障、組織保障、服務保障,為黨建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二)全員參與,是做好地方高校黨建的根本
地方高校黨建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基層黨組織戰斗力、影響力和發揮師生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六型”黨建模式實施過程中,堅持始終把師生全員參與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所有的活動都圍繞師生來開展,充分尊重師生意愿、廣泛貼近師生需求,有效地激發了師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創新載體,是做好地方高校黨建的關鍵
沒有載體,再好的思路和想法都只是空談;只有有效的載體,才能將好的思路和想法轉化為師生黨員的實際行動。在“六型”黨建模式實施過程中,十分注重對活動載體的設置和安排,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和制度,為做好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發揮了重要平臺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號.高等教育法.1999-1-1.
[2]新華社社論.習近平春節前夕在南昌大學考察時勉勵當代大學生——用青春鋪路 讓理想延伸[N].中國教育報,2016-02-04(01).
[3]唐志龍.培養創新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蘊[J].思想理論教育,2011,(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