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 要:1997年9月,“依法治國”第一次被寫入黨的十五大報告并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依法治國”被寫入憲法。今年10月份,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對法治問題進行了濃墨重彩的闡述,“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方向越來越堅定和明晰。但如何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真正實現司法公正、全民遵法守法,是需要持續探索的常新課題。法律援助作為保障司法公正的一個輔助手段,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律援助制度的完善和實施,對夯實依法治國的基礎,建立維護公序良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依法治國;法律援助;社會意義;實現
一、法律援助的含義及特征
法律援助最早源于英國,最初是私人或者宗教團體出于正義和良知,同情社會上的經濟困難者,為他們免費或者減少費用提供法律服務的,帶有公益性質。從法律援助的起源及幾百年來世界各國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歷程來看,也大都體現了這樣一種基本內涵。
概括來說,法律援助,是指由政府撥款購買法律服務,為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當事人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的一項法律保障制度,律師或者法律工作者的補貼由財政發放。
法律援助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法律援助是一項具有公益性質的社會公益事業,其初衷在于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承擔著扶弱濟貧的社會道義,必須以法治、公正、平等為基本的價值取向。
2.法律援助受援對象一般為經濟困難者、殘疾者或在法律關系中相對處于弱勢的一方等特殊人群。
3.法律援助既包括訴訟法律服務,如民事、行政訴訟代理,刑事辯護和刑事代理;又包括非訴訟法律事務代理,如法律咨詢、公證證明。
二、法律援助的社會意義
首先,法律援助作為一項人權保障制度,在一國的司法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深化依法治國實踐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和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對增強全民法律維權意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增強了整個社會的守法用法氛圍,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夯實了基礎。
其次,緩解信訪壓力,維護社會穩定。法律援助與信訪對接是緩解當前信訪壓力的有效途徑。法律援助介入信訪,一方面可以助推一些涉法涉訴的信訪案件得到合法合理的解決,極大程度地消除了社會不安定因素,緩解了信訪壓力,促進了社會的良序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法律援助律師對上訪群眾解答法律問題,鼓勵并幫助上訪群眾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培植民眾法律維權意識,建立法律信任,推動全民普法,都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第三,為實現司法公正提供制度保障。當前中國處于轉型期,因為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平衡,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原因,導致一些群體在政治、經濟、法律等各種社會關系中處于相對弱勢一方,這些所謂的弱勢群體在法律面前對于合法權益的爭取和維護要相對艱難一些,這種實質上的不平等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律基本原則存在一定的矛盾。這些位居弱勢的群體在法律面前如何發聲,如何維權,直接影響著司法公正的程度。法律援助,作為保障司法公正的一個輔助手段,通過為這些在社會資源分配上處于劣勢的貧弱階層提供免費的法律服務及平等的司法保障,實現了形式和實質雙層意義上的平等,有效促進了司法公正,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司法平等。
第四,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有助于建立法律信任,維護法律權威。美國著名學者米歇爾·麥卡恩曾經在《刑事辯護法律援助》中寫到:“窮人看到自己也能像富人那樣享受司法體制的保護,因而更支持依法治國?!狈稍贫鹊膶嵤?,特別是對一些群體性矛盾如房屋拆遷、環境污染等集體案件的法律調解和疏導,讓民眾從對這些集體事件依法公正合理的處置中感受到法治的陽光,這對促進社會貧弱階層對于法律的理解,穩定社會治安、恢復公眾對法律的信任,維護司法權威起著極為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目前我國法律援助體系及現狀
中國司法部于1994年正式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制度。1995年初廣州市成立全國首家政府法律援助機構。20余年間,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法律援助體系。司法部、地方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設有法律援助中心,地方各級司法行政機關設立法律援助中心,負責組織、協調及實施本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未設立法律援助中心的地區,由地方司法局指派人員代行法律援助中心的職責?;鶎臃煞諜C構、公證處、律師事務所在本地區法律援助中心的統一指導和協調下,實施法律援助。法律援助機構還包括由高校、律師事務所以及其他社會團體自主發起設立的民間法律援助組織,如1992年,武漢大學成立的我國公認的第一個民間法律援助組織——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1995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家專門從事婦女法律援助的公益性民間組織——北京眾澤婦女法律咨詢服務中心等。這些民間公益組織并不直接受政府管理,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各方捐助,以志愿服務為主。
近些年來,隨著在政府對法律援助制度的不斷深化推進,整體的法律援助體系已經建構完成并日趨完善,法律援助覆蓋面不斷擴大,但是尚未覆蓋至社會每一個階層的所有成員。從1994年司法部正式提出要建立法律援助制度至今尚才短短數十年,從制度設計到運行實踐都還有很大的改進和完善的空間,宣傳力度不足也導致法律援助尚未獲得社會尤其是法律援助重點關注和指向的特殊群體的充分認同,法律援助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司法公正方面的積極作用還很大程度上沒有發揮出來。
四、法律援助社會意義及法律價值的實現
路漫漫其修遠兮,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實施和高效運行,需要一個漫長、逐步完善的過程。筆者以為,可嘗試從以下幾個途徑來提高法律援助在廣大社會民眾中的認同感,建立司法信任,將法律援助真正滲透入民眾的法律意識中,只有民眾認同了,參與了,法律援助才會有更多的實踐機會,并在實踐中得以不斷調整和完善,使之與不斷變化的社會矛盾相適應,從而推動法律援助制度的真正實施和促進法律價值的實現。
第一,增強普法力度,建立民眾司法信任?!耙婪ㄖ螄崩砟畹奶岢鰳酥局袊鸩阶呦蚍ㄖ?,一個國家法治的真正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眾對正義的追求和堅持。但當前很大一部分民眾的法律意識處于覺醒期,法律維權意識淡薄,遇到問題,多是選擇上訪告狀,這也是造成我國當前信訪怪現狀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一些人雖有維權意識,但苦于沒有出路不得已放棄維權之路。雖然法律援助負有濟貧扶弱的社會道義,承擔保障司法平等公正的法律職能,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民眾的主動參與,法律援助的作用就不能真正地發揮。民眾法律意識的缺失是阻擋法律援助制度發展和進步的最大掣肘。只有增強普法力度,民眾理解并認同法律援助,建立起法律信任,在法律權益受到損害時積極主動尋求幫助,法律援助才不至于僅作為理論被束之高閣或干脆淪落為一個擺設、一句口號,才能真正的發揮保障職能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援助制度也得以在社會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形成實踐—反思改進—再實踐的良性循環,促進法律援助制度社會意義和法律保障職能的實現。
第二,增強對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受援者的人文關懷,提升法律援助的社會認同感和使命感。在這一方面,政府積極、主動、鼓勵、支持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不乏關于法律援助報酬低,公益律師處境艱難,民間法律援助組織資金籌措渠道過窄面臨經費緊張不足的生存問題等等聲音,對這個問題我們姑且不探討,筆者主觀地認為單純的加薪不足以點燃法律援助的熱情,法律援助指向特殊群體,法律援助本身應該彰顯人道和向善的力量,通過加大宣傳、制定各項扶持鼓勵政策,增強對法律援助工作者和受援者的人文關懷,提升法律援助的社會認同感和使命感,通過社會公眾影響力來助推法律援助的發展和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