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韻楓
摘 要:筆者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梳理統計法等科研方法,選取上海市兩所高校的35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余暇體育鍛煉現狀的調查。研究得知男女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的項目偏好有所不同,新興體育項目得到大學生青睞;大多數大學生的余暇體育鍛煉持續時間在30分鐘以上,50%的大學生能達到中等強度以上,并每周進行3次以上的鍛煉。建議高校應增強學校體育氛圍、開發場地設施、開發新興體育項目,進而提高大學生的余暇體育鍛煉意識。
關鍵詞:余暇體育;體育鍛煉;大學生
一、余暇時間概述
余暇時間是指個人在工作或學習之余能進行自由支配和安排的時間。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地提高,這促使人們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體驗。另外,對余暇時間的支配和管理也反映了個體的精神文化素養。余暇體育即人們在余暇時間中進行體育鍛煉。體育活動的參與不僅可以提高人們的體育技能和身體素質,也可以緩解精神緊張和壓力,提高社會適應和社會交往能力。高校大學生的余暇體育是實現高校體育目標和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科學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和參與意識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個體的終身體育活動參與以及全民健身的堅實基礎。
盡管余暇體育活動參與的重要性已經受到眾多學者的證實,也已經被大眾所熟知,然而以往的研究表明,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普遍呈下降趨勢,肥胖率上升趨勢明顯,各種身體疾病和心理問題不斷攀升。張文明等人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宅男”“宅女”現象嚴重,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游戲、電視劇、娛樂節目等,導致久坐行為普遍。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余暇體育活動參與度不高還在于校園體育活動的安全責任要求的提高,致使高校中體育活動的項目類別趨向于簡單、安全,而稍微有些危險但趣味性高的項目被排除出日常的體育教學中。這些因素都將影響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的認識和參與度。盡管有部分學者已經關注大學生余暇體育的狀況和影響因素,然而這些研究尚沒有得出一致的結論。因此,筆者以上海市的民辦高校為例,旨在了解民辦高校大學生參與余暇體育的現狀,并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筆者以上海市兩所民辦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維網”等數據庫,以“余暇體育”“休閑體育”“大學生”等為關鍵詞,檢索出相關的文獻,為本文提供理論支持。
2.問卷調查法
調查時間為2017年4月1日至4月25日。對上海市兩所民辦高校的本科生共發放了400份調查問卷,回收問卷375份,回收率93.8%。剔除無效問卷后(一半以上的問題未回答),最終有效問卷為354份,有效回收率為88.5%,其中男生156,女生198。
根據對以往文獻的總結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筆者編制了余暇體育活動參與問卷,主要包含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參與的參與項目,持續時間、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和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參與的影響因素。
3.數理統計法
所有有效問卷的數據都輸入了SPSS 23.0軟件,并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分析。
4.邏輯分析法
在經過對文獻資料的總結和問卷調查結果的分析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分析和比較,得出基于數據的結論和相應對策。
三、大學生余暇體育鍛煉研究結果分析
(一)余暇體育的參與項目
由問卷統計顯示,跑步和羽毛球項目是男女大學生共同偏好的余暇體育活動。此外,男生偏向于身體對抗性較大的項目,如籃球、足球等,而女生偏好于運動量較小的隔網對抗活動,如乒乓球、網球等。此研究發現并沒有那么多的女生參與健美操活動,這與以往研究調查的結果有所不同。健美操作為塑造形體美的有效運動方式,對女學生的吸引力非常高。但由于健美操對套路動作的要求較高,如果長時間不練習就容易忘記,因而學生的余暇時間參與度并不高。另外,騎自行車的學生數量多于以往研究的結果。這一新興的運動項目受到越來越多學生的青睞,除其自身運動的樂趣和魅力外,也有可能是共享單車在近幾年的飛速發展,高校中也紛紛引入校園共享單車,使健康出行深入人心,同時也為大學生騎自行車鍛煉提供了資源。由此可見,高校應在觀念和形式上不斷地更新和跟進社會發展變化,以豐富和滿足大學生的余暇體育活動。
(二)余暇體育的持續時間
由表1可知,男女大學生主要以30~60分鐘的余暇體育時間為主,而這也是較為理想狀態的體育活動持續時間,較長時間的持續鍛煉有助于促進機體的心肺功能的發展。女生在長時間運動上普遍少于男生,而30分鐘以下的人數相對較多。
(三)余暇體育的運動強度
從問卷統計可以看出,運動強度上,除少數人運動強度低(沒有出汗)外,其他強度總體分配上較為均勻,男生在自我感受到的強度上略微高于女生。然而由于是主觀感受的強度,其實際強度上的男女生差異尚不能確定。運動強度的大小對運動效果的影響較大,中等偏大強度的運動有助于機體的有氧耐力和肌肉力量的發展,同時有助于提高新陳代謝的速度,有40以上的女生還需要加強余暇體育活動的強度以期達到更好地鍛煉效果。
(四)余暇體育的運動頻率
由表2可知,每周鍛煉3~4次的學生最多,每周鍛煉1~2次的學生次之,而每周超過4次的平均僅為17.7%。男生較女生而言,余暇體育活動參與的頻率更高。由此可見,余暇體育鍛煉已成為大多數學生在空閑時間中密不可分的活動項目。雖然過半的學生可以保持3次以上的余暇體育鍛煉,但40%以上的大學生,尤其是女生,每周參與活動的頻率還有待提高。
(五)余暇體育的影響因素
由問卷統計可以看出,時間上的缺乏是影響他們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而這也說明了大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對其學習和生活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將體育鍛煉作為優選事項。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大學生的閑暇時間被網絡和聊天所占用的時間過多。另外,場地設施缺乏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男生對此的敏感度更高。場地器材是學校的基礎設施也是學生進行余暇體育鍛煉的前提條件,這也指出了民辦高校在體育器材和場地建設與投入的不足,加之女生較男生而言同伴對其的影響更深,由于女生較為偏好群體性活動,其行為動作也更容易受他人的影響。endprint
四、大學生余暇體育鍛煉研究結論
目前民辦高校大學生余暇體育活動項目主要是跑步和羽毛球,男生偏向于對抗性強的項目而女生多是隔網對抗的項目,此外新興的體育項目與社會發展結合緊密。另外,大多數大學生在余暇體育活動的持續時間上較為合理,運動強度上男生普遍高于女生,女生的體育活動強度有待加強。大學生的余暇體育活動頻率總體上有50%的學生能保持每周3次以上,男生比女生更為活躍,女生還需要加大余暇體育參與度。需要注意的是影響大學生參與余暇體育鍛煉的主要因素是時間和場地設施的不足。此外,男生還受項目的多樣性限制,而女生受同學和朋友的影響較大。
五、大學生余暇體育鍛煉建議
(一)增強大學生的余暇體育意識
高校可以通過校園宣傳以及講座等方式樹立和鞏固學生體育與健康的觀念。除體育教師之外,學校的其他教職員工也應當積極的傳播余暇體育鍛煉的意義和重要性,并鼓勵大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如動員學校的各部門(學生會、團委和相關社團)進行大學生體育鍛煉和健康的教育工作,培養大學生余暇體育鍛煉的意識,養成良好的鍛煉行為習慣
(二)打造濃厚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高校可以通過各種類型的文娛體育活動,舉辦各類運動競賽積極的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運動能力的發掘和提高。同時學校還可以通過與社會上的體育事業單位聯合舉辦體育賽事,加強校園體育活動的社會影響力。
(三)提高學校場地設施的利用率
高校的場館建設還應在加強建設,尤其是增加場館的多功能性,使之滿足大學生對多樣化體育活動的需求。另外,學校的場館開放力度還需加大,適當的增加免費場館,降低收費場館的費用,從體育消費上刺激學生的余下體育活動參與度。
參考文獻:
[1]于君.余暇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2).
[2]郭興偉,楊洪,張大偉.大學生余暇體育促進終身健康發展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8).
[3]郭鵬飛.大學生余暇生活方式對體質的影響研究——以江西財經大學為例[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2014.
[4]張文明,楊松,宋夢梵.大學生參與余暇體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以曲阜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世界,2017(8).
[5]樊云.大學生余暇體育鍛煉現狀調查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