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
摘 要 事業單位是集服務性、公益性、知識密集性于一身的單位,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有十分重要的聯系。事業單位文化建設需要更多地將工作重心放到關注事業單位內部的人員思想建設上:各種思潮風起云涌的時代,干部職工統一思想是事業單位社會服務職能不發生偏轉的最大保障,更是事業單位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的堅實基礎。
關鍵詞 事業單位 文化建設 經濟建設 促進作用
事業單位是我國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的一種特殊單位,從公益屬性程度來看:一類為純公益性質,由政府財政保障,不可產業化、市場化;二類由政府財政支持,可以由市場配置資源,但不以營利為目的。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的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其目的就是讓事業單位回歸公益、服務屬性。
以知識密集型事業單位的公益、服務屬性為基點,本文專注于探討事業單位文化建設對國家宏觀經濟建設的貢獻,事業單位內部的文化建設對于事業單位的經濟活動的促進。
一、事業單位的特點
事業單位是知識密集型的公益類服務供應方,是我國經濟建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國事業單位大多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方面,因其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聯系緊密,服務成為社會對事業單位最為核心的訴求。以教育單位為例,其存在的意義就是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并通過這種動態的人才供給達到推動社會全方位健康發展的根本目的。
國家對于事業單位的定位是公益。根據2012年4月16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在過去5年內,繼續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的事業單位絕大多數都是從事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其與生俱來的義務是追求社會效益;雖然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存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情況,但均不是以盈利為目的。
同時,由于事業單位從事的多為專業技術類工作,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性有較高的要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事業單位人員知識密集型架構的現狀。以我國的各類科研機構為例,其中聚集了各相關行業的頂尖人才,只要這些人員有機地聯合起來,借助社會主義提供的創造平臺將其深度激活,就能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事業單位與經濟建設的關系
事業單位集服務性、公益性、知識密集性于一身,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會生活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中提出,我國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事業單位提供的知識密集型公益類服務對于保障人民的美好生活、對于護航國家經濟建設充分、健康、平衡、穩定發展的作用無可替代。
(一)事業單位的服務性為社會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教育是事業單位服務性代表之一。我國的教育體系從類別上分為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繼續教育、師范教育及黨政干部教育6個體系。全方位覆蓋的教育體系為我國政治、經濟建設等不同層面保質保量地提供了各類人才。這些人才或成為基石,或引領行業發展,或為社會的整體進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直接、間接地推動了政治、經濟的發展,切實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事業單位的公益性提供的是不可估量的社會效益
僅以筆者所在的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為例,2008年9月,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發,該院在得知相關情況后立即啟動突發事件快速檢測預案,投入最強的技術力量,保證24小時樣品隨到隨檢,共完成監督部門及企業、消費者委托檢測任務1.5萬多批次,占全國檢驗檢測總量的三分之一。這為政府監管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為恢復市場秩序、提高消費者信心、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2011年5月,“塑化劑事件”剛被媒體曝光,該院即接到政府委托的起云劑用油、液體色素、香精香油、奶茶粉等樣品,并在第一時間調配相關儀器、人手進行安排,啟動“五加二”“白加黑”工作機制,保障了相關檢驗工作的順利進行。事業單位的天賦屬性決定了保障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它永恒的首選項。
(三)知識密集型的事業單位對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前景無可限量
知識密集型事業單位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里技術家底厚、人才儲備豐。如果能夠有針對性地激活這些人力、技術資源,對于相關行業的轉型升級,其作用不可估量。它不僅可以通過激活自身的技術人才儲備,給予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工藝質量等方面的幫助、指導,更有機會挖掘自身科技潛力,激活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將知識轉化為產品,為企業科研工作以及新產品、新配方和新檢測方法開發等方面提供服務,用技術支撐產業發展,為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
三、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事業單位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特殊部門,它介于政府和企業之間,時刻創造著巨大的經濟及社會效益,在國家發展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于物質財富的追求意識形態蔓延,有些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在營利性和公益服務性中找不準自己的定位,而事業單位的非營利性也決定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在物質上與純市場化的營利性企業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以文化建設為切入點,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為員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職業觀,讓員工有更多獲得感與被認同感,獲得物質、精神的雙豐收,可以更有效地統一事業單位內部人員的思想,喚醒他們的使命感,扛起積極服務社會主義發展建設的大旗。
國家的強大、民族的富強都是以健康的經濟建設為支撐,富于使命感的從業人員則是事業單位保障我國健康經濟發展的堅強基石,由他們輸出的優質公益性服務可以極大地滿足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我國政治、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四、結語
事業單位文化建設的任務就是統一事業單位內部人員的思想,在這個各種思潮風起云涌的時代,只有人員的思想統一了,才能保證大家事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最大的合力,保證事業單位對社會的公益型服務職能不發生偏移,讓事業單位充分發揮社會效應,積極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為社會政治、經濟建設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為廣州質量監督檢測研究院)
參考文獻
[1] 李大劍,沈靜蓉.以科學發展觀推動群眾文化團隊建設——關于長沙市群眾文藝百團的調查 [J].藝海,2009(7):139-142.
[2] 涂德祥.關注群眾需要與繁榮文藝創作——鄧小平文藝思想的啟迪[J].時代文學,2011 (23):227-228.
[3] 白亭,項亮.關于甘肅省蘭州市黃河沿岸群眾文藝活動的調研報告——以甘肅省黃河中老年秦劇團為例[J].金田,2012(6):302.
[4] 錢勇.群眾文化活動對城市品牌形象的影響——記“多彩貴州”系列活動對貴州的影響 [J].安徽文學(下),2009(5):331-3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