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震
不久前,山西呂梁事業單位招錄剛剛上演過“世界史不是歷史學”的荒唐劇,蘇州市吳江區檔案局招錄公務員又出現“中國史不是歷史學”的情況。在媒體關注下,呂梁方面作了糾正,吳江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下簡稱人社局)表示“因專業設置和報名審核過于機械”向考生致歉。在江蘇徐州,一名專業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一級學科“中國語言文學”下屬的二級學科)的研究生報考徐州市城市房屋征收辦公室并取得筆試面試第一的成績后,卻被該市人社局以專業非“中國語言文學”取消錄用資格。經電話抗議、局長信箱、行政復議、司法訴訟后,目前案件尚未宣判。
其實,招聘專業與招生專業“打架”,白馬非馬的事例在各地并不少見,更多的人在報名階段就被卡殼。表面上看,問題出在人社系統的專業目錄與教育系統的目錄未對接,有的將幾個二級學科與一級學科并列,讓人摸不清自己的專業是否在范圍之內;有的是專業表述模糊,如“新聞”與“新聞學”,“法律”與“法學”。而在執行目錄時,工作人員為了嚴格,不敢“差一個字”,對處于“上位”的國務院學位辦目錄視而不見。確實“差一個字”有可能就是兩個專業領域的差別,但也很可能是同一專業的不同表述,如果是后者,執行者自以為“嚴格”,其實是“僵化”,苦的是報考者,有些機會一旦錯過就不再有。
行政部門、事業單位招錄人員時設置專業門檻,本是為了提高職能部門效率,讓專業的人辦專業的事,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但是,有關部門在執行時想的不是當好伯樂,而是如何減少自己的“風險”,避免“出錯”。這種凡事先看會不會危及自己的態度,死摳文本而不顧及實際情況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官僚主義作風。
在經濟領域,死摳字眼的現象同樣存在。有企業管理者說,感覺一些職能部門無形中有個“文件保護傘”,只要上邊有一個籠統的文件,就會把文件當成不作為的借口。更有企業家調侃,“許多官員變成了文字工作者”。在經濟執法過程中,死摳個字眼,可能就是對與錯,罪與罰的差別,或許就會毀了一個企業或一個企業家。
今年3月,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清理規范一批行政事業性收費政策的通知》,自4月1日起,取消或停征41項中央設立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在涉企收費序列中包括取消“房屋轉讓手續費”。但是,江蘇一些地方仍在收取居民的“房屋轉讓手續費”,理由是國家取消的是涉企收費,與個人無關。接到群眾反映后,江蘇省財政廳、物價局明確回應:“房屋轉讓手續費”作為收費項目已經取消,“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不管涉及企業還是個人,都不能再收取。
經歷了十八大以來的強力反腐,明目張膽的“吃拿卡要”等行為少了,死摳字眼、推諉責任成了一些部門不作為的突出表現。這種摳文件字眼,機械執行文件,不愿擔當的機關作風,如果針對公民個人,輕則造成辦事痛苦不堪,重則讓人錯失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針對企業,會制造不友好的營商環境,進而影響地方經濟健康發展。把死扣字眼當成為官不為的掩飾,最終會導致政府部門喪失公信力,對此必須予以警惕。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讓權力用謙卑的態度回應民眾訴求,轉變職能部門的作風。
(作者為蘇州市政協常委、九三學社社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