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恵忠
“預測”之我見
上海一考生
人生路漫漫,無論是誰,都難以一眼看清在路的盡頭,等待的究竟為何物。【“等待的究竟為何物”,可改成“等待我們的究竟為何物”。】然而身為人【宜改作“身而為人”】,卻總是想將萬物掌握于自己的手中。
因此,人們總想盡辦法去預測未來。【開頭兩段,將“人們總想盡辦法去預測未來”歸因于“總是想將萬物掌握于自己的手中”。】
古往今來,對于占卜這樣的行為,人們總是抱有熱情。無論是星座或是塔羅,還是看手相以及生辰八字【此句有語病——缺失了謂語】,單在網上就能看到各色的專欄和博客。【“各色的專欄和博客”,應改為“有關占卜的各色專欄和博客”。】即使博客本身只是作者即興而發,絲毫沒有準確性可言,人們卻總是趨之若鶩,原因或許只是想了解自己的運勢罷了。
然而,預測并非只有一種。前文所說的預測,是建立在一些并不牢固、有些玄幻的理論的。【應為“是建立在一些并不牢固、有些玄幻的理論之上的”。】而事實上,在這互聯網時代,大數據卻也能夠幫我們進行預測。簡單打個比方,如果有一個水果的批發商【“的”應刪去】,他想知道自己在下一季的利潤,就完全可以從網上調取近一段時間的銷售數據,再加上對之前幾年同一季度的分析。這樣的預測,可以說是完全可行的。
我們已列舉了不同類型的預測,可為何人們總是本能地去做預測這樣的事?在我看來,主要緣于人們對未來、未知的恐懼,對自己的不自信。無論是誰,對于已知的事物,心中都會自然地感受安心【“感受安心”可修改作“感覺安穩、安然”】,在心理學角度,即所謂的“安全區”。而在這大片安全區之外的黑暗地帶,則是未知的。所以,預測可以說是人們用來摸索黑暗的一盞油燈。已知的和被照亮的部分越多,人們的害怕隨之變少,對于未來也更加確定,更有自信。
預測對于一般人來說,多少是一種可以掌握自己命運的方式。【用“掌握”,并不妥當。】然而,人們通常選擇已知放棄未知,將探求未來的可能性慢慢減少,最后極有可能故步自封,把未來的自己限定在一條看得見的死路之上。【這句話與上一段的“總是本能地去做預測這樣的事”相互矛盾。】因此在我看來,著眼于腳下,而非拘泥于未來的結果,更可以讓人放松身心,不必提心吊膽地害怕不利的預測真正降臨,也不會驕傲怠慢,讓原本正確的預測失去了應有的價值。【考生的表達不“友好”也不準確,讀來頗感生澀,如“拘泥于未來的結果”,這與“預測”相脫節了。】
所以享受當下,克服自身,竭盡全力直面每一天,不需要占卜,完全可以創造生活的無限可能。【行文不夠連貫,“克服自身”搭配不當。】
診斷
這篇作文寫得過于散漫。從思路上看,主體部分先分類說“預測”——一類是建立在并不牢固、有些玄幻的理論之上的,另一類則是利用大數據進行預測,事實上只談一類,應該更為集中,更加可取;接下來,闡述“為何人們總是本能地去做預測這樣的事”;最后,強調了與其預測不如“著眼于腳下”,因其“更可以讓人放松身心”。如此泛泛道來,又缺乏典型的事實論據的支撐,作文就很難有說服力。
此外,該作文表述上有較多語病或牽強處(除了旁批已指出的,另有“已知的和被照亮的部分越多,人們的害怕隨之變少”等),有待斟酌、完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