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生存的兩大最基本的領域。由于時間的抽象性,在表征和理解時間時,人們往往將認知領域中最基本的領域——空間域投射到時間域。由于英漢文化等因素的不同,中文母語者與英語母語者在表征時間時采取不同的方法,為了考察中文母語者在表征時間長度不同的時間詞時,是否會使用不同的表征形式,作者運用概念隱喻理論,采用了語料庫的方法,對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幾個時間詞:小時、天、周、月、季度和年進行了研究,從而進一步研究和了解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
關鍵詞:概念隱喻理論;時間表征方式;上下時間軸;前后時間軸
一、 引言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生存的兩個最基本的領域,且吸引了中外學者幾千年的研究。認知語言學家認為,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來源于對空間的認識,空間概念是其他概念形成的基礎和來源,由于時間的抽象性,在理解和表征時間時,人們往往會借助空間這一工具,這過程被稱作為時空隱喻。因為感知世界的方式相同,所以用空間表征時間具有普遍性,但由于各國文化、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等都不盡相同,人們的認知模式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二、 理論背景
Lakoff and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提出,隱喻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且人類的概念系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隱喻性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提出,人類的概念系統的建構來源于日常生活,而人類在理解各種事物時會建立起一整套系統,當人們在理解抽象事物時,人們會自然地把這套系統作為源域,把抽象事物作為目標域,進行映射,從而理解抽象事物。因此,語言學家們普遍認為,概念隱喻其本質是思維方面的,是人類的思維方式和認知途徑。
Lakoff(1993:239-240)認為概念隱喻本質上是意象圖式的。Lakoff 對意象圖式的定義是:相對簡單的、在我們的日常身體體驗中不斷重復出現的結構,如容器、途徑、聯系等。(1987:267)(藍純,2003)Johnson(1987)認為意象圖式是感知互動及感覺運動活動中的不斷再現的動態結構,這種結構給我們的經驗以連貫和結構。綜合語言學家們的定義,意象圖式是產生于人類自身與外部世界的互動和接觸中,并賦予這些抽象活動以具體的結構,這樣我們在理解其他活動時,會將已經形成的意象圖式映射到其他事物上,進行推理,并把看似無關的活動聯系起來。(李福印,2007)
三、 基于語料庫研究中文母語者表征時間的特殊性
語料庫語言學是在文本語料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研究的一門學科(楊惠中,2002)。語料庫為語言學的研究與學習提供了大量真實可靠的研究材料,為了更好地研究中文母語者如何表征時間,本文將會使用北京大學漢英雙語語料庫(CCL)和北京語言大學的語料庫(BCC)。
1. 研究問題
Boroditsky(2001)用實驗證明了中文母語者在表征時間時,更傾向于用垂直軸表征時間,本文將會通過這兩個語料庫對此論證進行進一步證明。本文將會通過語料庫,對中文母語者使用不同表征時間的方式進行歸類。
2. 研究方法
為了更好地比較各時間詞的使用頻率以及用法的不同,本研究將通過對時間詞:小時、天、周、月、季度和年進行研究,以期發現中文母語者在表征時間的特殊性。本研究中,將以現在為時間參考點。對于中文母語者是否更傾向于用垂直軸表征時間,本文將會比較兩個語料庫中,上—下、前—后的使用頻率。對于研究中文母語者如何選擇兩種表征方式,本文將以上的時間詞跟垂直軸和水平軸進行搭配,發現使用規律。
3. 研究步驟
通過統計詞頻發現,在CCL和BCC中,上、下的詞頻遠遠大于前、后,由概念隱喻理論和意象模式理論,可推斷出,垂直軸方位詞在生活中的大量使用,會更多的激發從垂直軸往其他域的映射,所以中文母語者更傾向于用垂直軸表征時間很有可能跟平常生活中,垂直軸比水平軸更多的被激發有關。
為了能更進一步分析垂直軸和水平軸使用的差異,本文將以CCL語料庫為主,并以時間詞:小時、天、周、月和年為例,對相同的時間段進行比較研究。
四、 結論
在CCL和BCC中,上、下的詞頻遠遠大于前、后,垂直軸方位詞在生活中的大量使用,或許當空間域往時間域映射時,會導致垂直軸比水平軸更多的被激發。通過利用CCL和BCC兩個語料庫,對時間詞:小時、天、周、月、季度和年進行比較研究發現,并不是所有情況下中文母語者都選擇用垂直軸表征時間。垂直軸表征時間主要被用在表達:上/下(一)周、下個月、下個季度、上/下一年、上/下半年。當中文母語者在表達更長的時間,比如:上兩周、前兩周等時間時,大都會利用水平軸表征時間。本研究發現中文母語者在表征不同時間長短的時間時,會選擇不同的表征方式,而且對時間詞的心理認知是不同的。
參考文獻:
[1]Chen, J. Y. Do Chinese and English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 Failure of replicating Boroditsky(2001)[J].Cognition, 2007,104(2):427-436.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20(4):7-15.
[4]王超.關于CCL和COCA在線語料庫使用方法的研究[J].才智,2014.
[5]楊惠中.語料庫語言學導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
朱佳,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學院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