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東
摘 要: 俄國文學對世界文學影響深遠,在世界文學中占據至關重要的位置。本文通過對俄羅斯文學的研究,概括其本質特征,使讀者更好地了解俄國文學所具有的民族性,并為俄國文學與世界文學之間的宏觀比較提供依據。
關鍵詞: 俄國文學 世界文學 宏觀特性 民族特性
一、懺悔意識與罪感心理
在歐洲文學的發展史上,俄國文學的起步時間相對較晚。尤其是在十七世紀之前,俄國文學除了一部分民間文學作品之外,基本不存在其他文學作品。在十七世紀末與十八世紀初期,受到彼得大帝向西方開放這一事件的影響,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開始出現轉折,此時,俄國文學才逐步開始發展。而在十九世紀初期,拿破侖入侵俄國戰爭失敗,俄國軍隊才有機會一直打到巴黎。俄國軍隊中部分出身貴族的軍官受到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成了拿破侖事業的繼承人。這也是俄國史上的十二月黨人。這些人主張反對農奴制,雖然最后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給俄國的農奴制帶來一定的影響,也為后來普希金上臺奠定了基礎條件。普希金的出現極大地促進了俄國文學的發展,這一時期也是俄國文學的黃金時代。在當時沙皇專制的體制下,俄國知識分子難以參與國家政事,使知識分子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在這一背景下,俄國知識分子便借助文學作品和文學批評表達言論。所以,俄國文學在十九世紀的快速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知識分子的參與。
在世界的文學史上,俄國文學家遭受的苦難要遠多于其他國家。此外,這一時期俄國長期對文學家進行流放、監禁和驅逐,甚至是封殺其作品。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俄國作家的作品中暴露社會的黑暗,并與專制政治制度抗爭的“人民性”逐步消失,更多的是個人主義的文學作品,這種情況隨著作家年齡的增加變得更加顯著。俄國式獨特的個人主義文學由此產生,這傳達出文學家內心“我多余”的感覺。這種消極心理的產生是由于文學家受到政治制度和社會的排斥,但又無可奈何。
在社會學層面文學家所產生的“我多余”感受與體驗,從宗教層面理解的話,就會產生一種罪感心理。這種受到社會排擠產生的邊緣化感覺一定會使作家逐步開始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可以被理解為,文學作家受到社會排擠所產生的“我多余”心理將會轉變為被宗教疏遠的“我有罪”心理。為了消除“我有罪”這一消極心理因素的影響,“我懺悔”這一懺悔意識是唯一的解決途徑。這也是俄國文學中出現懺悔意識與罪感心理現象的主要原因。
俄國文學中融入懺悔意識,突出表現在文學家的自我反應與批判意識,并深刻進行自我檢討與分析。俄國作家我多余——我有罪——我懺悔意識形態的轉變,表現出他們在社會環境與政治制度下,通過宗教信仰維持一種難能可貴的道德意識與良知。
二、俄國文學中所體現出來的兩大悖論——人民性與沙皇情結
俄國文學充分融合了民族性格中的極端性與矛盾性,導致俄國文學中出現各種悖論。“人民性”與“沙皇情結”是最根本的悖論,這一悖論中很好地體現出俄國作家文學作品的矛盾,既有“人民性”又有專制思想;既有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患意識又有極權專制的思想。
“人民性”最早出現于十九世紀,由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提出。現階段,我國文學教材內還有“人民性”這一概念。俄國文學的研究者認為“人民性”是對俄國文學的高度概括。在俄國爆發十月革命以前,其政治制度一直是封建農奴制,在法律上,農奴不具備自身人格,并且沒有人身自由權利,他們只是社會生產的勞動工具。一部分知識分子受到西方資產階級平等思想意識的影響,深刻地認識到這種政治制度的不合理。這也是俄國十八世界文學作品中呈現出反農奴封建制度思想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知識分子借用文學作品呼吁農奴的解放,表達人民內心真實的愿望與渴求,俄國文學的“人民性”由此產生。
俄國文學中除了“人民性”外,還包括“沙皇情結”的悖論,這一概念可以理解為俄國人民對國家極權和任務的崇尚。“沙皇”就是俄國1547年的伊凡四世,沙皇專制制度是從1547年到1917年。在沙皇專制制度的影響下,俄國長期實行農奴制度,更好地維護地主階級的地位,保證他們可以實現對農民的奴役,在這種條件下,沙皇的政權才能得以更好的維持。這一政治制度的存在,深化人們的權利崇拜和君主專制的意識觀念。俄國人民的思想意識中出現個人崇拜,體現為對強權人物的崇尚。在1917年的十月,俄國爆發十月革命,這也是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俄國十月革命爆發以后,蘇維埃政權建立,但是這并沒有消除俄國文學中存在的“沙皇情結”,反而變得更加嚴重。但是人民所崇尚的對象發生改變,成為蘇維埃政權的最高領導人。此時的蘇聯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對領導人物和黨政的崇拜與歌頌,還有一部分作品利用宗教對當權者阿諛奉承。俄國人民對領導人的崇尚情結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變化,雖然對象會發生變化,但是沒有改變崇尚的實質。在21世紀,俄國人民的“沙皇情結”表現為對國家總統的崇拜。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中,大部分是對總統和政府領導人的批判與諷刺,但是俄國文學中出現的這種情況與西方各國出現強烈的對比。
三、東西方的兩面性格
俄羅斯人民所體現出的兩面性格,可以從宗教、地理和種族三個角度解釋。第一,宗教,我國的宗教信仰包括兩種,即基督教和民間的神教。第二,地理,俄國地跨歐洲和亞洲兩大洲,處于中間位置,屬于歐洲國家,又屬于亞洲國家。第三,種族,與地理無差異,既是歐洲民族又是亞洲民族。
東西方的兩面性格所表現出的內外雙面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俄國人對東方與西方文化的看法。還體現在不同歷史時期俄國政治經濟的變化中,既崇尚民主,又想要實現專制集權體制。即使知道市場經濟的優勢,但是仍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從俄國文化中可以看到歐洲文化,但又不完全是歐洲文明。其二,俄國屬于亞洲國家是因為其土地更多地在東方,在與西方出現對抗的局面時,就會強調自身的東方身份。俄國既不完全屬于西方,又不完全屬于東方,俄國人民雖然保持著東方人的內斂與保守,但是缺少亞洲人民特有的中庸與平和。雖然有著和東方一樣的專制,但是沙皇崇拜下的野蠻使俄國人民不具有東方人民特有的仁慈。
在東方與西方文化的共同影響下,俄國的社會體制和思想意識出現各種矛盾與沖突。而且在各個歷史時期,俄國人都不愿向亞洲人一樣,遵從中庸妥協的道路。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往往體現出搖擺性和不確定性,主要表現為非此即彼的處事原則,這是極端化民族性格形成的主要影響因素。俄國人民思維意識中的兩重性使他們對待事物的態度出現雙重標準,這是俄國人民兩極思維模式產生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對俄國歷史的研究中不難看出,俄羅斯精神中表現出要么擁有一切,要么一無所有,這是一個絕對主導與整體奴役的國家。政府有絕對的控制權利和無限君主專制。俄國是一個情感沖動的民族,其對問題的思考往往取決于自身的情緒,完全憑借自身的情感選擇冒險,為了實現目標,不惜付出一切代價。這一思想具體在精神和思維領域內主要表現為虛無主義。這種非理性的想法會使領導人員出現激進的行為和思想,這一點在對俄國歷史的研究中不難看出。
四、結語
俄國經濟體制的不斷變化,對俄國文學的創作方法等產生極大的影響,文章通過對俄國文學特征的概述,能夠更好地掌握俄羅斯文學所具備的民族特點,以期能夠為俄國文學與其他文學的對比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胡牧,彭文青.俄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與接受——《俄國文學漢譯:三個案例研究》評介[J].中國翻譯,2013,34(05):59-61.
[2]於孝申,熊新.俄國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探源[J].黃石教育學院學報,2006(02):20-22.
[3]王康名.從俄國文學作品看俄國貴族家庭的結構與生活[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28(02):112-116.
[4]王銀萍.論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流變[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5,31(06):67-71.
[5]趙惠惠.19世紀俄國文學中闖入者形象的譜系研究[J].山西檔案,2017(04):174-176.
[6]王康名.從俄國文學作品看俄國貴族家庭的結構與生活[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28(02):112-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