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摘 要: 本文對以棗莊科技職業學院為代表的區域性高職院校大學生語言能力進行調研,采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的方式,通過對生源情況、提升語言能力的態度、普通話使用情況、口頭表達能力四個項目作了調查,分析了區域性高職院校大學生語言能力較差的成因,并做了對策研究。
關鍵詞: 區域性 高職大學生 語言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給高等職業教育明確了目標。語言能力是用工單位面試考察的重要項目,是高職畢業生必備的職業素養。區域性高職院校生源大部分來自省內,當地解決不了就業,只能選擇省外就業,語言能力已經成為影響就業的大問題。棗莊科技職業學院是典型的區域性高職院校,位于山東省滕州市,生源大多來自魯南地區。
一、調查方法與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在棗莊科技職業學院進行,采用調查問卷和實地訪談的方式搜集學生語言能力的信息。調查對象包括電氣工程系、信息工程系、醫學技術系等部分專業學生,發出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489份。分析數據顯示,以棗莊科技職業學院為代表的區域性高職院校生源大多來自省內農村,大學生能認識到語言能力的重要性,大多數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能力不太滿意,普通話水平較低,口頭表達能力較差。
1.區域性高職院校生源大部分來自省內農村地區,方言接近。
被調查的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學生生源95%來自山東省內,5%來自省外其他地區,農村戶口占比72%,城鎮戶口占比28%。山東省內方言基本接近,學生用方言溝通沒有壓力。
2.大多數學生認為語言能力非常重要,在校鍛煉語言能力的機會較少。
調查顯示,學生對語言能力的重要性有較強的認識,70%的學生認為語言能力對自己將來就業重要,62%的學生認為語言能力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重要。大部分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能力不太滿意,只有9%的學生對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信心,部分學生認為學校的語言環境較差。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是以就業崗位為標準制定的,就業導向的思路已經深入人心。語言能力是學生比較看重的一項能力,但是學校沒有就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出有針對性的措施。
3.普通話水平較低,語言環境較差。
普通話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好普通話是大學生求職、創業的必備條件[1]。經過實地訪談調查發現,大一新生剛入校時都能使用普通話,經過一段時間磨合后,發現用方言交流并不困難,且老鄉交流起來倍感親切,大部分學生都改為用方言交流。從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普通話水平一般,只有24%的學生認為自己普通話水平比較好,平常使用普通話交流的僅有29%。
4.口頭表達能力較弱。
口頭表達能力是職業核心能力,是大學生的基本素質之一,良好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使學生在就業時脫穎而出。問卷調查顯示,棗莊科技職業學院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較差。18%的學生經常會在陌生人面前詞不達意,39%的學生偶爾會如此。這和學生自身鍛煉有關,65%的學生從沒參加過每周一次的主題班會演講。在訪談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把自己口頭表達能力不足的原因歸咎于普通話不標準、迷戀網絡游戲造成的性格內向、缺乏專業的口頭表達能力訓練等因素。
二、成因分析
通過對以上調查進行分析,筆者對造成區域性高職院校大學生語言能力現狀的原因進行了總結,歸納為生源因素、學校因素、學生因素和外部環境因素。
1.生源因素。
區域性高職院校生源多來自學校周邊地區,農村戶口生源居多。農村中學的條件相對落后,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有限的資源都向考試傾斜,缺乏相應的語言能力訓練。部分教師采用方言授課,學生普通話普及不到位。相似的生活風俗產生相近的方言,學生進入高校后,用方言溝通起來沒有壓力,直接導致學校內用得最多的語言就是方言。
2.學校因素。
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高技術技能型人才,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忽略了學生整體職業素養的提高。尤其是區域型高職院校,教學資源相對缺乏,學校往往把重點放在實驗、實訓、實習等培養專業能力的課程上,導致學生對語言能力的提高漠不關心。語言能力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能力的基本素質,對學生將來就業、生活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非常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大學里都有設施完備的演講大廳[2]。
區域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相對粗放,有些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有些功利,特別是工科專業,培養語言能力的課程較少,有些專業甚至沒有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學生不能經過系統的訓練,基礎詞匯匱乏,在溝通中有時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提升語言能力的基礎。區域性高職院校的學生活動以戶外運動為主,很少組織辯論賽、朗誦比賽、演講比賽等提升語言能力的活動,學生參與熱情不高,導致比賽水平偏低,很難達到鍛煉的效果。
3.學生因素。
高職院校大學生普遍缺乏完善的職業生涯規劃。語言能力作為大學生打開職業生涯的敲門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調查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對語言能力重要性的認識是足夠的,但是缺乏實際行動。68%的學生不愿意在公共場合發言,25%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只有7%的學生愿意公開演講,從而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大學生存在社交回避現象,他們在課余時間寧愿待在電腦前打游戲,也不愿意參加社交活動。區域性高職院校生源大多來自農村,農村戶籍學生的社交回避現象的比例明顯高于城鎮戶籍學生[3]。
4.外部環境因素。
全球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的普及弱化了人類的語言能力。無紙化辦公的概念讓人更加依賴電腦,有86.5%的大學生有過提筆忘字的現象[4]。網絡語言的隨意性較強,破壞了傳統的語言表達方法。區域型高職院校學生追趕流行的現象明顯,調查顯示,89%的學生經常使用網絡語言代替正常的口語表達,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語言表達能力差的窘迫感。隨著網絡語言的興起,很多網絡語言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影響了大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三、對策研究
1.制定語言能力提升目標,加大宣傳力度。
將語言能力明確為職業素養的一部分,寫入人才培養方案。新生進校后進行專業教育時就大力宣傳,使學生從大一開始就認識到語言能力的重要性。
2.科學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創建系統的語言能力訓練體系。
構建獨立的語言能力提升計劃,除了開設必修的大學語文課程外,部分專業還要開設實用的選修課,如《普通話》、《演講與口才》等。每年舉行辯論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由專業老師輔導,擴大學生的參與面,比如:辯論賽中,每個辯手后面要有一個文字支撐的團隊。開展校外實踐活動,擴大與陌生人溝通的機會,比如:義務協警、會場志愿者等,計入課程考核。
3.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組織推廣普通話活動,倡導人人都講普通話。教師率先垂范,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堅持使用普通話。邀請金牌銷售、電臺主持等有口才特長的專業人士到學校做報告、做活動,激發學生講普通話的興趣。
4.建立漢語言能力測評體系。
《大學語文》不僅要做課程考核,還要引入“國家職業漢語能力測試(ZHC)”,將考取ZHC證書作為畢業的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余雪芳,汪海波.大學生普通話現狀的調查與思考——對741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報告[J].黃山學院學報,2007(4).
[2]單青,王靜欣.應用性本科院校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缺失的問題及對策[J].價值工程,2011(4).
[3]王艷芝.大學生社交回避及苦惱與領悟社會支持狀況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3).
[4]屠國平.大學生漢語言文字能力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