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琵琶獨奏曲《天山之春》,旋律舒展悠長、節奏富于變化以及技法復雜多變,深受眾多人民群眾的喜愛。樂曲有非常明顯的維吾爾族民間舞曲的特點,由慢漸快的節奏,使音樂如山河奔騰、一瀉千里,讓聽眾有無限的遐想之感;歡快奔騰的快板,也將音樂顯得開朗奔放。筆者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引起更多的音樂人或音樂家對民族樂曲和音樂的重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關鍵詞:琵琶;天山之春;藝術表現力
一、 琵琶曲《天山之春》的藝術背景
《天山之春》是新疆知名曲目,以新疆天山地區人民的愉快生活為創作背景?!短焐街骸吩瓰闉跛節M江、俞禮純創作的熱瓦甫獨奏曲,作者王范地努力學習少數民族樂器,使自己琵琶的演奏技法更加純熟、演奏風格更加有創新,在烏斯滿江和俞禮純兩位原作者的幫助指導下,將熱瓦甫獨奏曲《天山的春天》移植改編成小樂隊伴奏的琵琶獨奏曲《天山的春天》,之后王范地又將該曲改寫成無伴奏的琵琶獨奏曲。
二、 《天山之春》的藝術表現力
1. 結構與旋律的發展
《天山之春》為變奏曲式,第一變奏在節奏和速度上有裝飾和變化,運用模進、重復手法。第二變奏轉入C調,速度繼續加快。前15節是主題完整再現之后保持了主題中的骨干音。第三變奏轉入D大調,是變化較大的對比段落,節奏緊湊。在尾聲的12小節中,更深的突出了主題。全曲按“呈示——展開——對比——結束”的線索布局,期間有調式對比。主題旋律的主要動機一直貫穿全曲。舒緩寬闊的音律,有一定的歌唱性,并帶有濃厚的維吾爾族民間聲調特點。接著的另一主題小快板為級進的旋律進行,臨時轉入屬調后呈示主題,加強了旋律音調的抒情性。整個樂曲的結構可分為三個部分:序、入板、快板。其中,“序”又分為兩個小部分,在第一小部分的第1、2小節中,他們的旋律是相同的,但是又是分別以高低八度來呈現的,就如同一呼應,拉開序幕。第二小部分的旋律較柔和,且用了低音來增加了樂曲的厚實感。樂曲的第二部分“入板”則是為了連接第一部分“序”到最后展開的發展階段音樂。最后,樂曲的第三部分,即“快板”部分則是橫跨了三個八度,體現出了樂曲極盡的熱情?!短焐街骸返闹黝}是富有歌唱性的,旋律走向委婉曲折,但在琵琶曲作者創編過程中去掉了“游移音”。引子部分無旋律,只是預示階段。在第一變奏中留有主題片段音,第二變奏(見譜例1)旋律較穩定,第三變奏是樂曲的高潮段。
譜例1
2. 節奏與調式的特點
在節奏方面,整首樂曲的發展是單向性的,在樂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都是三拍子,而第三部分是一個節奏較快的部分,因此節拍變為了二拍子,音響效果較明亮,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民間舞曲的特點。樂曲的節拍主要是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附點音符以及十六分音符組成。在樂曲的第一部分的節拍只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附點節奏,到了第二部分則又加入了前八后十六的節奏型,而第三部分加入了三連音。樂曲中各音長度自由,沒有規則的強度,也就是散板。在調性部分,樂曲則是以F調為起頭,到了第二部分,又轉到了C調,在第三部分,音調又轉為了D調。在樂曲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旋律音階組成上可以看出,樂曲是采用了自然小音階,但到了第三部分則是轉為了大調。在樂曲的旋律線中,也加入了一些變化音,作為轉調的銜接音。
3. 演奏技巧的運用
琵琶曲《天山之春》取材于新疆人民歡快的生活,塑造了靈動的音樂形象。樂曲由風格截然不同的兩部分組成,描繪的是天山春天的美好的景色。第一主題運用了搖指、帶輪演奏,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族民間舞曲的特點。隨之而來的第二主題運用了新疆比較普遍的輕松歡快的節奏型,音樂風格一下子活潑起來。之后作者采用雙彈與空弦音相結合的方式,巧妙的在帶輪之后再現第一主題,使音響更加豐滿,節奏也更富于變化。當音樂轉為D調,節拍轉化為四二拍時,樂曲進入高潮。充分發揮掃、摭分和拂等技法,音響效果熱烈;連續的快速十六分音符演奏將熱情奔放,熱情好客的維吾爾族人民在天山腳下放聲歌唱、翩翩起舞的熱鬧場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全曲以琵琶特有的演奏技巧,對新疆人民喜慶的鼓聲、馬嘶鳴聲等,加以生動模仿和藝術概括,全面展現了歡欣鼓舞、熱烈美好的慶祝場面,并且成功塑造了新疆人民能歌善舞的群體形象,又飽含豐富的細膩情感。
三、 結語
琵琶作為一種古老的樂器,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越是這種悠久的、民族的東西,我們越是應該繼承和發揚它。不管是什么樣的樂器或者樂曲,永遠會有一代人用一種更加好的方式去把它們重新演繹,每個民族都在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在自身的文化發展中傳承著,每一個民族要想使自己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忽視文化內在的傳承,筆者希望通過此文能夠引起更多的音樂人或音樂家對民族樂曲和音樂的重視,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李欣沫.論新疆風格琵琶曲的特征——以《恰爾尕主題隨想》和《天山之春》為例[J].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2,10(4).
[2]林樹楓.《天山之春》教學設計[J].中小學教學研究,2005(12).
[3]朱蘇華.琵琶武曲的發展歷程與藝術特征[D].南京師范大學,2006.
[4]鄭怡.論琵琶演奏的藝術表現力[J].藝海,2013(7).
[5]莊永平.琵琶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6]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譜[M].香港:偉確華粹出版有限公司.
[7]王范地.養和集[M].香港:偉確華粹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簡介:
周婷婷,山東省棗莊市,棗莊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