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地的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等,都隨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模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日益顯著,作者通過本文,就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瑰寶進行簡要闡述。
關鍵詞:文化遺產;保護;歙硯
眾所周知,在亞洲,日本的文化遺產保護是算很早的了,日本從明治30年起,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一直采用指定制度。這種制度主要是由政府和專家進行的保護事業,實行的是局限于某一時代某一風格的“少數精品主義”和重點保護政策。到了1996年引用歐美等國的登錄制度,將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注冊、登記來認定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格,確定他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用一定的法律的條規加以約束,并通過大眾媒體公布于眾,進行輿論宣傳提高大眾的保護意識。
我國現在處在一個由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的轉折時期,是發展中國家的代表,中國人口、地域和歷史的特性決定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和保護情況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情感基因”,是我們集體記憶的根源,也是“我們今天與過去的溝通渠道”。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大量的傳統民族文化需要開發和保護。中國是《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158 個締約國之一,目前我國對于文化遺產的態度是“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中國文化遺產隨著新世紀進程的發展,面臨著一個城市化加快進程的形勢,另一個是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勢 。1982年,中國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了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促進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而制定的法規。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已經走的很長時間,磕磕絆絆中度過,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孫家正在《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總序中指出:“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在世界范圍內引起各國傳統文化不同程度的損毀和加速消失,這會像許多物種滅絕影響自然生態環境一樣影響文化生態的平衡,而且還將束縛人類思想的創造性,制約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社會的全面進步”。這一表述很直觀的體現了我國現行歷史文化遺存的問題,我國對于文化遺產的保護進程,發展緩慢,普遍人們沒有意識到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過于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嚴重阻礙和破壞了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和傳 承,當今社會,中國的文化遺產的保護面臨著很嚴峻的挑戰。
歙硯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進入到空前繁榮階段,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必須要面對的原材料的枯竭。生產歙硯的石料主要產自江西婺源,唯一的一個老坑礦從南唐時期就已經開始開采,到現在這個礦里可供開采的石料已經很少了,上乘石料幾乎絕跡。雖然歙縣附近地區也產石料,但質地普遍不好,并且也即將枯竭。現在老坑礦石料已經是天價了,但還是供不應求,隨著原料越來越少,找到新礦的可能性又幾乎不存在,歙硯的消失已經成了早晚的事。
制硯的首要前提是要有良材美石,否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良匠難為無石之硯。但硯石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儲量是有限的。如何合理地科學地開采硯石,是硯行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除了歙硯之外,其它硯種的硯石開采,也都有過實行承包制,承包制可以調動采石工人的開采積極性,但也導致急功近利、粗暴作業,采用炸藥轟炸開采等不良手段。有的小硯種,當地政府不是很重視,硯材的開采處于盲目無序狀態。有的硯種,雖然政府下了禁采令,但盜采濫挖現象屢禁不絕。這些現象不僅造成有限硯材資源的浪費和損耗,也造成硯石品種的混亂和研究的困難。一些新開采的硯石,由于盜采所得,所以外界只見其石,不知其出處,也沒有規范的命名。硯石開采的混亂無章必然導致硯市場的混亂,不利于硯行業的穩健有序發展。
硯石為不可再生資源,資源有限,彌足珍貴。要保證硯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硯石開采量是基礎,但一定要科學有序地開采。在開采前,應對硯石資源進行科學的勘探考察,根據考察報告,合理制定開采計劃和開采數量。如今開采技術先進,開采設備機械化,如果沒有設定科學合理的開采規劃,硯石資源開采枯竭是很快的事情。而且由于硯石大都是泥質板巖或頁巖,硬度不高,不抗震,如果急功近利地用爆破方式作業開采,會造成硯材的極大破壞和損耗。硯材開采可以借鑒緬甸翡翠的公盤交易模式,開采由政府統一規劃和組織,成立專業的開采公司,嚴格監管,開采出來的硯材通過拍賣等競價交易方式進入流通市場。為了讓硯材的鑒別有標準的樣本可以比對,每次開采根據石品或其他特征選取一定的硯石樣本,建立硯石標本檔案,陳列于當地博物館或相關研究、展示機構。
沒有文化內涵的硯臺,如同浪費資源。推動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目前我國硯雕技藝的傳承大多為家族傳承或師徒傳承,由于師承關系較為簡單,因此技藝的傳承有一定的地域和認識上的局限性,突出體現在:(1)不重視對古硯的學習。硯為古學,講究傳承,崇尚古樸。新硯應該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沒有繼承的創新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要從古硯身上體會硯道之古樸,學習硯堂、硯邊、墨池、底銘、紋飾等各種細節的處理,領悟其中獨具匠心、大道無形之妙處。(2)理論知識欠缺。硯雕屬于雕刻類技藝,是一門工藝美術,其中既含工藝的嚴謹和細致,又含藝術的優美和創造。如果硯雕師有一定的工藝美術理論知識,又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則出手定然章法井然、創新中不失古意、傳統中富時代氣息。(3)跨地域交流不足。各硯種基本上處于封閉的自我發展狀態,缺少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學習。應該加強各硯種之間的交流,取人所長,補己之短。
當代中國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硯文化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提高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硯文化也會順勢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鄧燕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傳承與保護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
作者簡介:王耀,硯雕藝術家。endprint